内容与形式:从对立到统一--英语课堂生态平衡观_互动教学论文

内容与形式:从对立走向统一——英语课堂生态平衡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平衡论文,对立论文,形式论文,走向论文,英语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内容和形式是哲学、文艺学、美学中一对基本范畴,也是一个重要的二项对立问题。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话题十分古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古希腊哲人就认识到一般事物中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关系,做出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发生学判断,并长期影响着后世的哲学认知(高万云,2003)。

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容和形式。从哲学上讲,内容是指事物所含的实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或元素;形式是指事物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文艺学和美学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即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区分的。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界限十分模糊,难以分清。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共同参与达成了艺术作品的效果与价值;把作品分割为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是一种扼杀事物生命力的行为,无异于拆分和肢解一个浑然的整体,势必破坏作品中融会贯通的神韵,破坏作品内在结构中的无限张力与丰富意蕴,破坏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使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不符合文学自身的创作和审美活动实践规律(李丹丹等,2006)。修辞学则认为,内容与形式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可分析的,且内容和形式具有层次性、主从性、互动性和离合性等特征,二者构成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该系统由多级层次单位递相组合,排列有序:语音和语言意义组成辞面,辞面与辞里组成话语,话语与题旨组成语篇(曹德和,2001)。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在教育活动中,内容与形式演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语言教学角度看,区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区分之目的,不在于破坏事物的整体或压制某一方,而在于还其本来面目,释放双方的能量。大体而言,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和教材文本,这些内容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教学形式是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形式就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至少存在主从性、互动性和转换性三种关系。

1.内容与形式的主从性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内容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形式是次要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内容借助形式来体现,形式依靠内容而存在(戚建庄等,1991)。在英语课程研制层面,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英语课程至少在两个阶段体现了内容第一性、形式第二性以及“内容在先,形式在后”的原则。首先,课程标准是先设计教学内容后提出教学方式的。譬如,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及其教学目标)、实施建议和语言项目等内容是预先设计和规定的。根据这些预设的内容,课程阐述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形式,如任务型教学活动途径、形成性评价等。其次,编写教科书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规定语言项目、选择阅读材料等,然后考虑编排的形式。以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NSEFC)为例,教学内容以“模块—单元—板块”的形式呈现,每个教学模块由五个单元组成,学生用书(Student's Book)每个单元包含八个板块,练习册(Workbook)设计了10个项目与之相配套,教师教学用书(Teacher's Book)编排了五个部分。在这些静态的文本中,内容通过形式来展示,形式依靠内容而存在,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形式也随之而改变,如新增加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内容,随之也补充了专题练习、自我评价等教学形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主从性关系。

然而,内容决定论的负面影响是,容易导致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给人以“内容是本、形式是末,内容为核、形式为壳”的误导和错觉(袁春红,2003),以为只要研制好课程标准,统编几套面向不同地区的教材,课程改革就能够顺利地开展了。此外,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容易使教师把专家编写的教材和教参视为权威至上的文本,不折不扣地传递教材内容,课堂上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教材编写者的“传声筒”和忠实的“代言人”。这无疑会使教师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超越自我。

2.内容和形式的互动性关系

在内容决定论中,内容—形式是不平等的从属关系,但在内容形式互动论中,内容—形式的关系不是主仆的、二项对立的,而是平等互动的;二者不是静穆的,而是动态的。互动论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存共生的,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内容需要教学形式来表现,某一种内容可能需要多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教学形式需要容纳内容、把内容作为载体,某一种形式也可能与不同的内容相对应。换言之,同一种内容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譬如,朗读练习、情景对话、小组互动等形式可以在不同环节训练同一项教学内容。NSEFC教材以螺旋式安排定语从句项目,教学中可以设计集中练习(massed practice)和分散练习(distributed practice)的教学形式。刚接触定语从句时,应先介绍先行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等概念,然后进行关系词填空、连接句子等集中性练习,帮助学生感性认识该语法项目。集中练习即时间集中、内容集中,它有利于快速学习,但学得快,忘得也快。而分散练习可以弥补集中练习之不足,如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分散训练定语从句,它会增加记忆的区分度,降低干扰程度,促进长时记忆。这就是不同的教学形式表现同一种教学内容。

同一种教学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做游戏、唱英语歌曲、完形填空等形式可以训练不同的教学内容。用Next number game教学游戏强化英语基数词和序数词;用Bingo游戏可以巩固学过的数词、名词、动词或音标;通过Guessing game联结“What's this?”和“There be”或“Do you have”等句型进行猜物活动,结合“Please guess when/where I was born”句型练习宾语从句。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这种编排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原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这种设计是运用鲜活的教学形式表现固定的教学内容,把静态的文本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形式促进了内容,内容成就了形式,二者在互动状态中展示教学魅力,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内容形式互动论思想反映在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教师自主地参与课程变革,灵活地使用教材,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教”。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用教材教”不是忠实于教材内容,而是根据教学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替换、调整或扩展,积极创设课堂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巧。当然,内容和形式的互动是有讲究的。如果教学形式过于花俏、脱离实际,二者是很难互动的。比如,有人设计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课件制作量太大、喧宾夺主,结果教师的手脚被多媒体拖住,整节围着课件转,形式非但无法跟内容互动,反而阻碍内容的展示。

3.内容和形式的转换性关系

内容形式转换论认为,内容和形式既有所区别又可以相互转换。转换的途径有两种:从形式出发,把形式内容化;从内容出发,把内容形式化。一旦成功转换,内容中就包含着某些形式因素和特点(即内容的形式性),形式中也包含着某些内容因素和特点(即形式的内容性)。这种转换可以提升形式和内容的本质意义(童庆炳,1997)。生活世界中,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可以转化为内容,反之亦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有个在郑国做珠宝生意的人,用木兰做了个匣子,用香料熏过,再缀上宝珠、美玉,装饰了玫瑰石,还用翡翠镶边。结果,郑国人买了他的木匣子,而把宝珠还给了他。这原本是讽刺舍本逐末的寓言,恰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形式增值(被看重)的时候,它便转换为内容。依笔者之管见,这分明是双赢之策。那个生意人十分精明能干,善于包装和经营产品;但郑国人也并非傻瓜一个,他看好的可能是匣子的收藏价值。无独有偶,《光明日报》2007年2月17日刊发了一张题为“‘脸谱鱼’添喜气”的图片,它是记者在山东枣庄市拍摄的。图中是一对母女在挑选“脸谱鱼”吉祥物。买者是看重“鱼”和“脸谱”的形式,还是其中的内涵?估计兼而有之。“鱼”谐音“余”,蕴涵“年年有余”的意思,象征着富贵、丰收和欢乐。中国老百姓喜爱在家贴上各种以鱼为题材的年画和吉祥图,以寄托美好的遐想和情思。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装,又是一种图画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当鱼和脸谱两种形式相结合并以新的形态出现的时候,这种形式便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转引自陈云飞,2006),传递着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内容和意义也就沉淀于形式之中,变成新的形式,吸引着更多的受众。可见,形式和内容交织一体,相互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一起发展演进,会成为人们新的美感源泉。

外语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转换也是可行的、可及的。2005年暑期,福建省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前往广东省中山市考察高中英语新课改,活动期间两地教师就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第五模块IQ:EQ(智商:情商)阅读课文在两个班上同课异构课。本节课(由福建漳州一中特级教师蔡丽英授课)设计了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自然转换,成为三大亮点。

第一,课堂导入独具匠心。根据课文主题,授课者利用个人资料作为导读内容,以水仙花图片和一组数字的形式呈现,随着教师的导入和学生的猜测(老师的信息),图片形式便转换为教学内容,非常自如地引入了智商和情商的主题。

第二,阅读理解粗细结合。先是略读文本,要求读后回答What's IQ? And what's EQ? Could a person's EQ and IQ be improved?等问题;接着是细读文章,读后以小组为单位补充表格中空缺的信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合作交往、寻找答案、理解课文(见下表)。

续表

第三,文本解读提纲挈领。本文是议论文体裁,讲解该文体各要素之后,设计者用图表展示篇章结构,要求学生根据所提示的论题、论点和论证,指出EQ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Q和EQ could be improved的论据(见下图)。其目的有二:一是突出内容要点,为后面的复述课文做铺垫;二是展示文本的语篇结构,使学生阅读类似体裁的文章时能够抓住要害,写作时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黄远振,2007)。

第一个环节是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呈现内容,随着师生心理沟通和认知互动的推进,这些内容又转换为智商测试的形态进入课文教学。第二个和第三个环节都是先把课文内容转换为图表的形式,在教学现场通过阅读理解、信息补充和课文复述,把这些图表形式又转换为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教学内容,使内容和形式的意义都得到了提升。本案例中,教学内容虽然以静态的文本形式出现,但经由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对其进行设计和运作,转换为能动的形式和内容。这种转换既需要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也需要加工和重构教材内容;既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顾及教学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既要善于操作和驾驭教学现场,又要使课程内容获得创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Pinar et al,1992)。

三、结语

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关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教学行动中是以内容决定形式,或是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还是内容与形式相互转换,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做出策略判断和实践判断(Grundy,1986)。从哲学上看,内容是人的现实性或经验性,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形式是人的先验存在,具有纯粹性和超越性特点(李武装,2006)。从课堂教学上看,内容预设形式,形式规范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外语教师认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二者从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发展演进,是保持课堂生态平衡、不断超越自我的理性选择。

标签:;  

内容与形式:从对立到统一--英语课堂生态平衡观_互动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