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248(2007)08-0038-04
众所周知,如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
1 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网站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02年12月20日全国共建有2653个农业与农村类信息网站,其中大陆地区信息网站为2445个,港澳台地区农业信息网站为208个。其中北京最多,达380个,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5.4%,西藏为最少,仅有一家农业网站。
我国农业网站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但站名多,而且栏目更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什么“农副产品信息”、“农药化工”、“土特产”、“粮食经纬”、“农业经济信息”、“有机茶茗”、“果树花卉”、“禽蛋类”、“乳制品”、“土壤与肥料信息”、“绿色食品信息”、“种子信息”、“化肥信息”、“食品科技”、“饲料市场信息”、“蜂业信息”、“园林建设”、“种猪信息”、“畜牧兽医信息”、“菜篮子信息”、“茶叶协作”、“种苗信息”、“林业信息”、“水产信息”、“养殖信息”、“食糖市场信息”以及“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行情”等千种以上。绝大多数农业网站建设的栏目运营正常,经常免费给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者提供大量的有关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科技信息,特别是“市场供求信息”和“农产品价格行情”两个栏目信息倍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总之,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各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例,如浙江的“农技 110”、兰溪市的“农民之家”,福建省“969155”,河北省城市的“三点一厅”等,均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信息服务形式。福建省“969155”整合了个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服务资源、技术资源、有些地区还制定了综合服务督办制度。安徽省宣城市信息服务站兼作政府代办服务,既方便了农民,又解决了信息服务站的编制和财政经费供给问题。黑龙江省2003年及时发布了大豆价格将走高的专家分析预测信息,引导农民适时销售,为农民增加了数亿元收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农业部建立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各项申报单位提供了网上“一站式”集中申报受理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大大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监管工作效率。一些地区开展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完善制度、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遏制腐败、改善干群关系,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效。总之,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网站在宣传和贯彻党的有关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改革,农业发展,脱贫致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农业部门为主力军、各部门与社会积极参与的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新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2 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各个网站的远程浏览和调查发现,尽管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如上巨大成就和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相当多的网站不能保证正常运行。据2002年12月网上调查统计,在全部2445个国内农业网站中,能够基本畅通和正常运行的网站只有1030个,占总数的42.1%,连接不通的网站多达1415个,占总数57.9%,包括死站(不能连接),虚站(仅有网名而无信息内容)等情况。我们还发现,在畅通的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中,能够及时维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仅有28.8%,有近1/5的网站不能及时维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实际是处于“荒芜”状态。
第二,农业与农村网站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乃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县市的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的数量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的农业与农村网站的数量和质量要多于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省市。2002年底调查显示,农业与农村网站数量排名前七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河北和河南,占总网站数量的比重分别为15.4%、8.8%、7.9%、7.1%、5.6%、5.2%、和5.2%。这七个省市的农业农村网站占到国内农业与农村网站总数的50%以上。
第三,农业与农村网站的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正常运营的网站极少,虚站、荒站、死站十分普遍。有些网站已经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有名无实;有些网站盲目发展一心要做全国第一,全球第一,结果事与愿违,虎头蛇尾,惨淡经营,甚至突然消失;有些网站内容雷同,抄来抄去,特色不明显。政府农业与农村网站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数量多、质量低,形式和内容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需求。
造成以上问题及混乱局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一种高科技,未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是很难掌握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也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网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观的因素才是关键性的因素。据2002年底的调查分析,相当多的人对为什么要建设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并不了解,甚至误解,导致草率决策,错误定位,盲目建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自恋”情结严重。有的人“自恋”不凡,片面追求建站形式上的攀比,盲目建站,不讲社会功能,白白浪费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资源,结果是建一个荒废一个。
二是“圈地”情结泛滥。受建设单位本身所处的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不同类型的网站应有一个基本不同的分工,然而很多单位则在网上大搞“圈地”运动,不切实际地片面发展,建设综合类网站,都要争“第一”, “你建一个,我也建一个”、“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内容重复雷同,结果是经营和维护都难以为继,只好半途而废。
三是认识肤浅。有的人只肤浅地认为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有用就盲目建站,未能把网站开发、网站运行和网站应用三者统一起来,他们只重视网站开发的投入,不重视网站运行和应用的投入,结果不能保证网站的健康运行和应用,甚至变成了虚站和荒站。
四是按照传统思维运作现代网络经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很快,在互联网上建设网站和布局网点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的布局和建点。在传统农业经济中,需要在每个地方都要搞基建工程,分别进行各自的技术支持维护;而在现代网络经济中,现代的网络技术已经是可以做到通过某地集中的基建投入和统一的技术支持,众多的、遍及各地的应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满足,从而节省大量的重复投资、和技术支持和维护的经费开支,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能。由此可见,从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现代网络经济观念转变是建设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并保证它们正常有序健康运行和应用的关键。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的建设,数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技术问题基本不存在,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提高网站的质量,整合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问题。我们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有序地组织好信息资源,共同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事业的发展。
3 大力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网站建设的几点对策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多次指示,农业部门要为农业与农村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今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于政策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要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作为国家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职能之一。各地农业部门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制订政策,增加投入,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一,要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加强政府核心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建设。农业与农村网站是一种新兴事业,基建投资大,技术进步快,防毒、防黑任务重,因此必须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加强政府核心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建设,而当前的重点是要加强政府农业与农村网站的整合,这是政府转变职能,改革机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需要;是整合现有政府资源,消除信息不对称,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需要;是引导社会网站正确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要求。通过整合,要切实解决政府农业网站建设中出现的各自为政,分散投入,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把政府农业与农村网站引上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上海市创建的“三电和一”(电脑、电话、电视)是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个好形式,它可以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通过这个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这种形式值得推广。
第二,要增加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的政府投入。我们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中一个比较突出问题是政府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网站的生命力。地方政府投入主要是用于与网站相配套的设施和农民培训上面,而对大批网站提供的免费服务并未有任何政府投入或补贴。政府要通过实施“金农工程”,继续加大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的力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应增加农业网站建设的投入,切实维护农业与农村网站的有效生命力,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
第三,既要重视农业与农村网站的开发,又要重视农业与农村网站的运行和服务。当前我国农业网站的开发固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是只重视农业与农村网站的开发,轻视农业与农村网站的运行和应用,农业农村网站的内容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影响其服务功能发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思想上明确农业与农村网站的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农业与农村网站的运行和应用更为重要,不能偏废,既要搞好农业与农业网站的开发,更要搞好农业与农村网站的运行和应用,充分发挥农业与农村网站的服务功能。北京市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推进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进程。北京郊区农村构建“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它从面向北京“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各类资源,推出了四大应用系统。分别冠以“富农信息化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以此打造综合服务‘三农’的理念,很受农民的欢迎。
第四,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促进激励机制建设。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不仅仅是个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和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主要是管理和经济问题。因此,在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中,一定要注意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和统一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网站的积极性,确保政府核心农业与农村网站在发挥政府职能,开展业务工作和提供综合服务中的合作性,权威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高效性。安徽省以整合促进农业信息化提出建设“安徽省农业信息网”网站群工程,真正实现了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开发应用,统一后台数据库,统一运行环境,做到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四级登载发布的目标。网站群横向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纵向功能栏目形式丰富,个性平实多彩,有效地提高了该省农业系统对外信息发布水平和服务能力。这一经验值得各地农业部门参考和借鉴。至于个别农民非法建立的“黄站”、“淫站”、“赌站”、“毒站”、应一律坚决关闭,彻底清除农业与农村网站中的精神污染。
第五,我国农业与农村网站建设要同国际互联网接轨。按照我国履行WTO协定严格要求,我国农业正在逐渐同国际市场相融合,对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我国现有的农业与农村网站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影响了我国对WTO协定的履行和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交流。因此,我国农业与农村网站的建设要同国际农业互联网接轨,要大量增加国际农业与农村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中国农业信息网,是一个综合性的政府的门户网,它完全有力能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在其“农业网站”栏目中建立起国际农业相关网站的索引数据库,对国际农业信息及时翻译上网,以便更好地为农业和农业工作者服务,为“三农”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此文是根据本人参加撰写的《全国农业网站的监测及评价研究报告》中的部分数据和部分资料改写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张象枢、方瑜、谷莘、王莉茜、高敬荣、安保军。同时此文也参考了《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9月编辑制作的《2005年中国信息化应用案例推荐》、《2006年中国信息化应用案例推荐》中的相关资料。
收稿日期:200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