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等生人人爱,学困生人人怨”,作为教师,不能把阳光明媚的春天只给优等生,而把绵绵的秋雨甚至严寒的冬天留给学困生,更不能歧视学困生,使之放任自流。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等光荣,都具有教育价值,只要多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这些迟开的花朵将会开放得更加绚丽、更为灿烂!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要转化“学困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这必须从“学困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入手,综合当时状况,深入了解,进行诊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要求教师对转化“学困生”不能存在轻视之心,应一视同仁,尊重他们,并且做到耐心引导、持之以恒。
一、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1.从老师的方面分析。老师总喜欢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思维不敏捷,成绩较差的同学不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就是横眉冷对,讽刺挖苦,无情打击,使他们不是产生自卑心理,就是和老师对着干,造成学生因厌恶、憎恨老师而厌恶了老师教的语文科目,其原因就是没有公平公正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还有的老师没有研究班情学情,上课时往往是洋洋洒洒,自娱自乐,缺少师生情感互动,缺失生生合作探究,特别对学困生的出现的问题不能采用因材施教,加之教学手段不能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导致这样的语文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于是学困生就逐渐产生了。
2.从学生的方面分析。对于中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智力差,上课基本不听讲,作业基本不完成,纪律基本不遵守,教育基本无效果,抵挡不住各种诱惑的侵蚀,和校内外不良青少年交往过密,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极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加之,受到老师的责备,同时由于老师缺乏有效监督和检查,该做的作业不做了,该背的书不背了,该思考的问题不思考了,该问的问题得过且过了。考试成绩日益下降,产生自卑心里,最终自暴自弃,上网、睡觉、逃课、看小说等情况出现,学困生自然也就形成了。
3.从家庭方面分析。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让家里老人照看孩子,造成亲情和教育的缺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这种隔代教育由于老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落伍,有着“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思想,一味的溺爱娇惯,并且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小蛮不讲理;课堂上故意捣乱,不做作业,上网,逃课,在学校大骂同学,顶撞老师,不爱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该背的不背,该记的不记,最终学习成绩逐渐变差。
二、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心交心,体现师生情。“以心交心”要尊重学生,特别对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学生中没有地位,教师再看不起,这样就会使他们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产生逆反心理。差的更差,捣乱的更捣乱。老师要用公平公正的阳光普照他们,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让渊博的知识去熏陶学生,用父母般的温情去温暖学生,用换位思考去包容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使学生爱戴老师。另外,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心交心,进而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语文课,从而成为优等生。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一种态度与心理体验。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促使学生爱学、好学、乐学,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让他们觉得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对于学困生而言,获得教师更多的关爱能让他们排除心理上巨大的焦虑、自卑、无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应该时刻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学生在教师感染下才感到不慌乱、乐观,从而自信地对待学习。还应该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宽严结合,运用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宽”就是要公正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成绩,对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会使他们逐步改变,由量变达到质变。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也要鼓励暂时落后的学生,适当降低一些对他们的要求,只要他们稍稍取得进步就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别人能学好,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也能学好。
只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将学习热情激发出来,那么他们的学习语文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能动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变得对学习感兴趣。“严”,就是平时多要求多管理,天天督促,严格要求,该记的必须记该背的必须背,改掉学困生存在的懒、散、不动手动脑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优等生之列。
4.家长、老师建立互动,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家庭学校齐抓共管,老师家长常联系,常交流,相互传递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学习计划,管理办法。对学生存在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指正,布置的语文作业、背诵的内容,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共同管理,让学生向优等生的轨道上前进。
论文作者:梁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学困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优等生论文; 作业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