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定位与我国财政政策创新_宏观调控论文

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定位与我国财政政策创新_宏观调控论文

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取向与积极财政政策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取向论文,宏观调控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增长、低通胀背景下的储蓄投资失衡和经济社会失衡

近几年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大于投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整个金融形势持续保持存款加速、信贷减速势头,金融资本滞留在银行和外汇储备机构,缺乏流动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2006年4月底,金融机构存贷差已突破10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尤其应当重视的是金融资本积累迅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金融存贷差增加29311亿元,外汇储备增加209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金融资本如果不能有效盘活,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隐患。此外,储蓄与投资失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资本的有效投资与储蓄的不对称。尽管我国投资率赶不上储蓄率,但总体上我国投资水平仍是偏高的。2005年我国经济投资率达到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与储蓄和投资失衡相对应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失衡。一方面,经济领域长期反复出现投资过剩、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发展过度过快,造成巨大的资本、资源和土地及其他方面人力物力浪费或闲置;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领域长期存在投资不足、发展缓慢现象,致使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就业难等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业投资不足和发展缓慢,实际上是和经济领域的投资过度、过剩、过滥联系在一起的。在同一个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发展领域长期反复出现投资过度、过剩,另一个发展领域长期投资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两大领域缺乏有效综合调控的表现。

二、现有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双失衡”现象的漠视

一是政府对宏观调控总体上主要关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苗头,而对于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已经主要是经济社会失衡、储蓄投资失衡等结构性失衡重视不够。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仍然采用以行政审批把关为主的办法防止经济领域盲目投资反弹,而对于导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过剩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和有效对策。

二是政府目前进行的宏观调控总体上仍然是只重视对具有重复建设性质投资的控制、压缩和防止问题,而对金融储蓄增长的调控、引导和向有效投资的转化重视不够。面对金融储蓄存款的急剧增长和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政府投资和财政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一直未能积极面对,怎样引导、培育有效投资,转化快速增长的金融储蓄积累,至今没有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

三是对积极财政政策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认为高增长、低通胀实现之后,积极财政政策就应该无条件尽快“淡出”,目前这种看法仍然是一种主流观点。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并不单单是通货紧缩来临时扩大投资、创造有效需求、追求总量平衡的短期对策,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把金融储蓄资本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政策选择,是政府矫正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为。

四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资本盘活问题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的作用不够。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注重金融安全、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必须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把快速积累的金融资本转化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有效投资。事实上,也只有转化为有效投资,才是真正有效地保证金融安全的措施,而寻找、发现、培育、支持有效投资并且建立相应投资机制的过程,也才是最为迫切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三、我国宏观调控应当追求的新目标及其实现

面对高增长、低通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大失衡”的新情况,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发展。

1.努力追求社会发展领域总投资与经济发展领域总投资的均衡,为加快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投资保证和体制保证,并通过社会公益领域投资扩大为经济领域创造有效需求。只有把满足社会对公益事业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总投资的经常性调控中着力克服市场缺陷,加大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把财政和金融储蓄可动用部分尽可能多地引导到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领域,才能使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总水平与经济发展总水平始终保持大体适应,也才能有效防止出现明显的经济萧条。

2.努力追求总投资与总储蓄的均衡,推进金融储蓄向有效投资转化。目前,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在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缺少资金仍是主要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储蓄向有效投资转化这一战略问题,把金融储蓄等全民族宝贵的原始资本积累及时转化为支持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既加速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推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3.努力追求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物质资源开发投资的均衡,更加注重全民族人口素质提高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是两大领域,一是提高人们科技文化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领域,二是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医疗卫生及疾病控制领域。政府要把这两大领域的基本建设作为宏观调控引导投资的重点。

4.努力追求政府发行国债规模与国家综合实力均衡。越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实力增强,越应积极发行国债,增强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统筹协调能力。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金融储蓄必然同步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也必然快速增长。在这些金融资本中,有相当比例应当投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领域,但由于我国的特殊体制原因,使金融资本通过市场不可能较多进入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领域。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巨额金融资本投向社会公益事业基本建设。这方面可采取的措施很多,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政府发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基本建设的国债。

四、实行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

通过发行社会公益性基本建设国债,建立支持社会化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财政贴息等机制,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政府所属公益事业领域或社会化事业领域,加快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宏观经济制度,而不仅仅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种新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由中央政府每年向金融机构举债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基本建设。把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划分为事业运转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经费两类。对教育卫生等领域基本建设投资,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发行长期低息国债把金融资本引入支持其基本建设。要坚持金融资本宏观投资方向与储蓄存款微观动机大体吻合的基本原则,每年引导当年储蓄存款转化为贷款总量的15%左右作为政府贷款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等国家所属公益性事业领域,坚持15-20年,把我国政府所属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发展好、建设好。

2.建立健全财政贴息制度,支持金融资本向非公有社会化公益性事业领域投资转化。要建立健全财政向非公有社会化事业单位贴息的法律法规和投资机制、奖励机制,重点支持这些领域的长期性基本建设,完善贴息资金筹措和投资项目评估、选择、监管机制,完善投资主体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保证金融机构贷款安全和经营利润,形成金融资本源源不断支持社会公益类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以新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建立结构性金融货币政策新体系。当把社会公益事业基本建设纳入宏观调控并作为着力扩大的有效投资领域之后,有必要明确提出建立结构性信贷体系的新思路。对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类企业和私人贷款,其利率可适当高一些,贷款期限可短一些,贷款品种可多一些,供企业和私人投资者选择。而对于由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发展或提供贴息支持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基本建设,因为往往是每年都要有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一次性贷款,贷款成本低,贷款无风险,贷款使用过程政府运作成本附加高,贷款投入以后直接经济效益低,对这样的贷款应当实行长期低息政策,保证金融企业一定利润空间,贷款利率略高于存款利率即可。同时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保证国债和贴息借款偿还的法律制度,完善财政每年支持国债和贴息的预算制度,确保金融完全和财政安全。

4.加强对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基本建设的投资规划和资金监管,确保国债和贴息贷款资金的投资效益。通过发行国债的办法支持政府所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基本建设,或者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支持金融资本投资非公有社会性公益事业基本建设,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突出存在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对于把与日俱增的金融资本转化为有效投资,对于遏制一些物质生产领域不断出现的盲目投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就需要加强政府投资、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公债投资的规划和监管,明确政府公债投放的领域和范围,严格财政贴息的支持主体,形成一整套保证新财政政策有效实施的管理和运作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  

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定位与我国财政政策创新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