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花鼓戏为例简单的介绍了民族和戏曲唱法的音乐特性,通过对民族和戏曲唱法的常用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探讨民族唱法和戏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以加强对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的了解,发现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之间的联系,并在日后的声乐表演中能够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民族唱法的包容性,使其吸收更多的演唱处理方式,提高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进一步丰富表演者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演绎。
关键词:戏曲唱法;民族唱法;融合探究;湖南花鼓戏
第一章 民族和戏曲唱法的音乐特性研究
一、民族唱法的背景——花鼓戏
花鼓戏起源于长沙,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在湖南山歌和小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戏曲表达形式。如今的湖南花鼓戏分为诸多流派,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以长沙花鼓戏影响最大。
湖南花鼓戏中的曲目多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体现了劳动生产和家庭等。在语言上风趣幽默,颇具湖南当地特色。早期的时候,多为一些民间小调,如《盘花》、《打鸟》等;后来随着润腔唱法的发展,则多了些具有故事性的戏曲剧目,如《清风亭》、《刘海戏蟾》等。
二、花鼓戏和戏曲的艺术表现
花鼓戏和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追求唱法上的艺术感,在音色、咬字和情感等嗓方面具有不俗的艺术表现。在音色上要丰满圆润,音质上要纯净,音量上要响亮。这就需要演唱者重视气息的训练,灵活地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吟唱出动人的歌声。
花鼓戏等戏曲演唱的时候,强调字正腔圆,在咬字上要下功夫,无需其他工具辅助,就能让听众听清楚所唱内容。除此之外,戏曲演唱者应当好好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情感,然后通过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自身体会,来向听众传达作品中的情感,感染听众。
第二章 民族和戏曲唱法的常用技术特点
一、民族唱法技术特点
(1)“交替共鸣”唱法
“交替共鸣”通俗点来说类似于人们所说的真假音转换。在中低音区的时候,演唱者一般采用真音来唱,而高音区的时候则会混合真假音。以李谷一《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为例,其在演唱的时候则熟练地运用了“交替共鸣”的唱法,“边疆的”是真音共鸣,“泉水”则是假音共鸣。这种唱法让声音显得自然而又通俗,表达的方式十分灵活。
(2)润腔的使用
民族唱法中的润腔运用十分有特色。民族唱法相较于现代美声来说,其受传统音乐的影响比较大,以汉语为基础,很多曲谱之外的东西都需要演唱者自己去研究和补充,才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韵味。很多时候,在演唱的时候,要合理的运用润腔。这是一种对音色的包装,是让演唱更有色彩感,让表演更加有韵味。在湖南花鼓戏中,润腔的唱法有很多种,如触电腔、上、下坡腔、牙刷腔和月口腔等等,被归纳为花鼓戏二十一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其在润腔上最大的规律,就是“颤”和“不颤”。演唱者要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在某些音上加上润腔,突出情感,唱出曲谱的韵味。
二、戏曲演唱技术特点
(1)戏曲界的“法”——共鸣比例
戏曲唱法中讲解的是气沉丹田,也就是指用丹田中的气来开嗓,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要练习吐字发声的技巧,以进行吊嗓训练。在练习的时候,可以用“呀”来训练开口音的唱法,用“咦”来训练闭口音的唱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戏曲中的共鸣不同于美声,不并未一直贯穿于整个表演中,有一定的比例。在戏曲中讲究的是气息的运用而不是胸腔共鸣而产生高音,采用的是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式使得戏曲的音效有所不同,在音色上更为明亮。共鸣比例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到发声的效果。
(2)呼吸的运用
如何呼吸是歌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可忽视。对于演唱者来说,呼吸是唱出优美歌声的主要动力,也是灵魂所在。气息足的演唱者所发出的歌声也就明亮,而气息粗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有些浮,换气不当的时候则会直接影响音色。戏曲演唱者为了提高演唱水平,最应当练习的便是气息的运用。在演唱的时候,应当集中注意力,放松身心,靠着腰转来提取丹田的气息,使其以一条直线的形式由口腔处发出,以保障声音的嘹亮、高亢。一般来说,戏曲演员每天清晨都会吊嗓,以加强气息的运用,从而使其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调节声音大小,巧妙运用性胸腔共鸣。
第三章 民族唱法和戏曲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一、民族与戏曲唱法在气息方面的融合
在唱歌表演中,气息尤为重要,气息掌控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演唱。优秀的歌手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气息,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情感的不同体现,来变换自己的气息,这是一种长期训练的呼吸技巧。民族唱法长的呼吸运用尤为重要,其是通过气息来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所发出的音波从口腔里得到调节,以使歌手唱出优美的歌声。花鼓戏在运用气息方面有着其自身特点,具有弹性,若是将花鼓戏的运气方式融入于民族唱法中,会带来不同的演唱效果。
花鼓戏的气息运用受到了地方语言的影响,其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夸张,在运气的时候需要适应较大程度的旋律音程,曲调有时往上、有时往下。而且还得在高音和低音区进行有效转换。鉴于此,花鼓戏的演唱者,在运用气息的时候都会气沉丹田,用甩气、顿、收等方式来进行辅助。
在当下,民族唱法和戏曲在气息方面的融合十分常见,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说:歌唱家李谷一在演唱歌曲《绒花》的时候,就充分运用了湖南花鼓戏的气息运用方式。在歌曲副歌中,有一段是:“啊....啊....”,十分考验演唱者的气息运用能力。在第一个“啊”的时候,李谷一的气息比较重,后一个“啊”的时候,气息则稍轻一些,这种重轻的对比是情绪的展现,更符合歌曲的意境,唱出深情。这种形式的气息调整,既能够表达出情感,又能够稍作休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巧妙换气,可以放松腹肌,保证后面歌曲的气息充足,不会感觉累。虽然李谷一老师系统地学习了美声唱法,但是在她的歌声中仍然可以找到与湖南花鼓戏相似的发声技巧。
二、民族与戏曲唱法在语言方面的融合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咬字也十分重要。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发音均以母音为主,这就使得其在咬字的时候通常是咬住舌头前部的2/3处。但是我国语言文字则与之不同,主要着力于舌前部分。这是因为我国语言文字有声调区分。语言是交流与沟通,表达情感的工具之一,演唱者们在学习歌唱技巧的同时,也应当学习咬字,了解语言的应用。不同戏曲唱法的咬字都有所不同,但是都很注重咬字问题,可以对戏曲唱法中的吐字发音进行有效研究,并将其与民族唱法融合,以提高民歌演唱者的表演水平,保障演唱效果。
结语
民族与戏曲唱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有效融合,以花鼓戏为例,花鼓戏对民族唱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实民族唱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花鼓戏。花鼓戏本身就是起源于民歌。这就表明,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关系,具有紧密联系。很多民族歌唱家之所以表现优秀出彩,是因为他们不仅受到了美声唱法的影响,更是学习了戏曲唱法,将戏曲唱法中的气息、润强、共鸣等技巧灵活运用于民歌演唱中,以演绎出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总而言之,将民族与戏曲唱法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演唱者的歌唱技巧,让演唱者的音色更为多元化,更有韵味,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采。
参考文献
[1]陈茵:刍议民族唱法及其训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4):47-48.
[2]段友芳:传统民族唱法与当今新民族唱法之比较[J].音乐生活,2006,(9):56-57.
[3]王芳:传统声乐在交响新著的创新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
作者简介:李一鸣(1996-),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论文作者:李一鸣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唱法论文; 花鼓戏论文; 戏曲论文; 民族论文; 气息论文; 演唱者论文; 湖南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