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控制好工程项目的成本。对含钢量的控制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合理控制含钢量的方法。
关键词:含钢量;控制方法;影响因素
1、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含钢量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土地成本不断攀高,开发商为降低造价,将建筑物选材、施工工艺和设计优化等方面作为控制成本的重点。而设计阶段是决定项目投资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在主体设计中,含钢量占了造价总量的60%以上。设计人员要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合理性的前提下,控制含钢量。
本文从影响含钢量的控制因素着手,总结了一些从事设计工作以来合理控制含钢量的方法。
2、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影响含钢量的因素及控制含钢量的相应方法
2.1建筑平面的布置
建筑物的体型,包括平面长度尺寸及长宽比、高宽比、立面的形状等都与含钢量息息相关。超长的建筑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及温度应力,相对于非超长建筑仅是荷载产生的应力,其含钢量会增加;平面长宽比比较大的建筑,两主轴方向的整体刚度相差甚远,在水平力作用下,两个方向的构件受力不均匀、扭转效应的增加均会增大含钢量;对于高层建筑,高宽比大的整体稳定性差,需要设置较强的抗侧力构件来提高侧向刚度,自然增大了含钢量;竖向体型不规则,造成竖向刚度突变,需要设置转换层,一般情况下,转换层配筋量相当于2~3个标准层的配筋量,而且由于转换层造成竖向抗力构件不连续,转换柱或者墙体的配筋较大;平面不规则,凹凸不平,外墙长度变大,增加造价,平面规则性还可以衡量抗震性能的优劣。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首先在设计初期应给方案设计人员合理的建议,在满足结构布局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规范的限制情况,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尽可能的采用比较规则不超限的平面,,避免出现复杂的荷载传递关系,明显的刚度突变等现象。布置抗侧力构件时,要尽量使建筑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距离接近,充分发挥抗侧力构件的扭转刚度,保证扭转和位移比在规定范围之内的同时,避免抗侧力构件的过多布置或者不合理位置导致的不必要浪费。
2.2结构体系
引用资料中统计的不同结构体系含钢量对比:
以上表格中的数值,均不考虑地下室和桩基。
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高度决定抗震等级。以同在六度设防区为例,A类高度的高层建筑抗震等级:为框剪结构时,小于等于60米为框架四级剪力墙三级,大于60米为框架三级剪力墙三级;为剪力墙结构时,小于等于80米为剪力墙四级,大于80米为剪力墙三级。从四级到三级,含钢量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变化,以边缘构件举例来说,在底部加强区,三级抗震必须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四级抗震按构造边缘构件即可,前者的配筋量远大于后者。通过柱网的布置,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控制含钢量。
2.3构件布置
竖向构件布置上,剪力墙均匀布置,截面合理取值,其配筋多不是内力控制配筋而是构造配筋。柱网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到楼盖梁板的结构布置,一般柱网大的楼盖用钢量大,,但同时柱子的增加会使柱构件的用钢量增加,柱端及梁柱节点区内加密箍筋的量占很大部分。柱网均匀的柱网不但结构受力合理,而且含钢量节省。墙柱是压弯构件,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取值合理且满足轴压比的前提下,截面不宜过大。另外尽量避免出现短柱,否则需要全长加密,大大增加了用钢量。
水平构件布置上,对于板厚和配筋从构造上有较高要求的(如作为嵌固的地下室顶板、转换层等)可以考虑采用大板(不覆土,荷载较小时),或加腋大板(荷载较大时)。一般可以比十字梁布置方式节省10~20%。荷载不大,板厚最小可取100的(如车库中间楼层、商业等),跨度在8~9m左右的采用单向双次梁较经济,一般可以比十字梁或井字梁布置方式节省5~10%。梁截面尽量高、窄(如350×800不如用300×900)。对于住宅建筑,在3~4.5m正常开间情况下,楼板厚度为100~120mm,应尽量增大板跨,而没必要也不应凡遇隔墙就设梁,板跨小、布梁多时肯定用钢量会增多,而且可能使楼面荷载多次传递,造成受力不合理。
2.4制图与构造
施工图绘制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依赖电算结果,应该经过人为调整,对钢筋的合理性布置进行判断,对重要构件需要进行加强。对于一般的构件,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自行判断采用合理的配筋,不能自觉为了安全,盲目加大,造成浪费。
柱配筋控制:以500X500方柱配筋为例,每边配筋面积12。习惯配筋方式:12Ф20,另一种配筋方式:4Ф25+4Ф18。两种配筋方式都正好满足计算要求,但钢筋用量相差17.5%。
板配筋控制:对于大板夸双向板,由于板底的不同位置内力存在差异,设计时不宜以最大应力处的配筋贯通,,可以分板带配筋。当板底钢筋为间距100或150时,不需将每根钢筋都伸入支座,其中约半数钢筋可以在支座前截断。当板面需要钢筋贯通时,贯通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支座不足时再加以附加钢筋,既符合规范又节约了钢筋。
梁配筋控制:尽量选用直径较小的钢筋,其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也比大直径的钢筋要短、且受力均匀,能更好地保证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上部钢筋可采用搭接、架立等做法。框架梁的贯通钢筋采用搭接并不一定经济。贯通钢筋要求按受拉搭接,搭接区箍筋要加密。三四级及非抗震框架梁的钢筋直径不小于16,梁净跨大于4米搭接才经济。上部钢筋可以用两种规格,小直径的钢筋通长。次梁上部跨中均用架立筋,底部钢筋在靠近支座附近可以部分截断。
剪力墙配筋控制:墙暗柱箍筋设计时,尽量避免重叠,重叠部分不计入体积配箍率。纵向钢筋可以选择两种直径,角部中间分开配筋,拉筋与箍筋分开。
构造钢筋控制:各构件的经济配筋率如下:板配筋率控制在0.25~0.5%;梁配筋在1.5%最为经济,柱、墙属于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由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和最小配筋率即可。
3、结束语
对设计人员来说,含钢量的控制既是顺应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更是考验设计人员技术,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积攒经验、不断历新,不断优化设计。含钢量只是一个参考值,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参考范围,结构师也不能一味追求低含钢量,一直按照规范的最低标准进行设计而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涵义。真正的结构设计师,不仅是读规范,操作软件,而应该是一名力学的应用者,利用所学所想,力求自己的每个作品都能在保证安全和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集美观、经济、合理为一身。
参考文献:
[1]张嘉荣.建筑结构设计中节省含钢量方法浅谈[J].建材与装饰,2018(07):71-72.
[2]黄晓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含钢量控制[J].中国高新区,2018(01):215.
[3]张晖.谈建筑结构设计含钢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109.
[4]牧弢.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对含钢量的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6(41):96-97.
[5]罗运生.浅谈建筑结构设计含钢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6(18):81-82.
论文作者:江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构件论文; 钢筋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荷载论文; 刚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