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档案遗产:现状、问题、工作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产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档案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档案遗产保护的意义
无锡工业档案遗产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门类众多,形成一定系列。其中既有工业企业档案,也有工业同业组织、配套服务机构档案,以及工商企业家的私人文书资料;企业档案中既有产品、设备等技术类档案,也有文件、函电等文书档案,还有簿册、表格等财务统计资料,以及照片、音像资料和各类具有凭证作用的实物档案。在这些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无锡地区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而强的发展轨迹,具有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见证历史。1895年,无锡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业勤纱厂创办,由此开始的100多年间,无锡工业前后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旧中国,特别是辛亥革命后至抗战爆发前约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无锡工业发展形成纺织、缫丝、粮食加工三大支柱产业,荣、唐、薛、杨、周等若干个产业资本集团,以及与此相配套的九大市场、“放款码头”,推动无锡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县城,一跃而跻身中国六大工业城市之一。建国后,无锡又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组合并,发展成为数百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工业企业,形成轻、纺、机、电相配套的产业群体,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依靠生产技术协作和精益管理,取得领先全国同行的突出效益,奠定无锡作为轻纺工业基地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企业相继进行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发展中外合资合作,直至走向跨国经营,形成竞争发展新的优势,为无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基本支撑。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存下一定数量的文字记载和档案资料,反映相关各方面的重大历史转折和历史变迁,记录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曲折而辉煌的历程。
其次是查考沿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体制的变革,无锡工业企业有创办、有转让、有合并、有分设、有迁徙、有闭歇,近代遭受战火的破坏、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后又经过对私改造、转业联营、内迁转移、中外合资及国有企业改转制,企业的名称、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和坐落位置等迭经变动。要了解各企业的历史沿革,理清其发展脉络,需要查考各种档案和文献记录。近代以来无锡工业企业留存的档案资料,政府机构、同业组织等所做的调查报告,中外报刊通讯纪事,当事人口述笔录等档案资料,内容丰富,记述详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要产业发展的规模、形态、水平和组织状况。在无锡,特别是近代棉纺织、缫丝等重点行业及有代表性的企业,都可以从留存的档案资料中找到查考的线索。除了利用档案资料编纂各种地方史志,包括厂史、店史、行业志、地区志以外,更多的人利用档案来查证事实,提供依据,依法维护应有的权益。
其三是揭示规律。大量的档案文献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包含着企业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信息。利用这些档案,可以深入研究无锡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以荣家企业为例,从1902年创办第一家工业企业——保兴(茂新)面粉厂,到30年代的短短30年内,发展为茂新4个面粉厂,福新8个面粉厂,申新9个纺织厂,拥有的纱锭、布机、钢磨分别占当时国内民族资本同业企业总数的20%、28%和30%,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企业的“首户”。其企业档案和公私文书资料先后编成《荣家企业史料》(2册)、《乐农史料选编》(6册)等,有助于历史研究者和现实工作者认识荣家企业创业轨迹,进而就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无锡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典型,现在,无锡国家综合档案馆每年要接待上万人次的档案检索查阅,其中相当一些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期望通过对无锡工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认识中国经济起飞和社会转型的路径和趋势。
其四是传承文化。近代以来,无锡涌现出一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他们不畏艰难、不避风险、奋发创业;他们积极推广国货、抵制洋货,以自己的行动救亡图存;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上勇于变革、不断创新;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乐于奉献,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所有这些,都通过其企业实践展现出来,因而相应地在各类公私档案中留下了记录。从申新、庆丰、永泰等的劳工福利和“劳工自治”,到小天鹅、红豆的企业文化,从荣德生、薛明剑等人的爱国忧民、造福桑梓,到吴仁宝、施正荣等人的敬业创新、振兴中华,都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而刻录着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的档案文献遗产,将为无锡工业文明的弘扬树立起一块丰碑,为后代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如果说工业历史建筑遗产并非残存的物质躯壳,它也营造出一种反观和反思历史的环境氛围的话,那么,工业档案文献则是有着充实历史内容的血肉肌体,通过对其的梳理研究、开发利用,还将为社会添注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气质。
二、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措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锡形成了丰富的工业档案遗产,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转折中,无锡工业档案遗产也遭受种种破坏损害。日本侵华战争曾使无锡的历史档案大量流散毁灭,抗战前无锡工商企业档案几乎丧失殆尽。建国初期和“文化大革命”的特定政治、社会背景下,工业档案遗产也蒙受一定的损失。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有和城乡集体企业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经济结构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则使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面临一系列新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状况,在中共无锡市委和无锡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多方面开展工作,抢救和保护工业档案遗产。
1.调查研究,摸清“家底”。为了掌握工业档案遗产的实际情况和变动态势,无锡市档案局先后3次对工商企业进行调查,分别了解破产、关闭企业档案、国有改转制企业档案、全部国有工业和非工业企业档案的管理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2005年底的调查统计,市属218家国有资产和产权变动企业,共有档案77.9378万卷,包括文书、人事、会计、基建设备档案等多个门类。在这期间,市档案局还先后10多次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分析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档案遗产抢救保护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相继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不同性质企业不同类型档案的归属和流向,及相应的操作办法,为加强国有企业档案的监管指导提供依据。今年,市档案系统还将会同市乡镇工业局(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代表性的乡镇企业档案进行抽样调查,掌握乡镇工业档案资源的“底数”。
2.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上世纪80年代起,无锡国有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规范建档工作,档案管理具有良好的基础。以后随着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企业档案管理出现一系列新情况。为了改进档案管理,无锡各级档案部门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对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寓加强管理于改善服务之中。特别是区分破产和改转制企业,分别对党群行政管理档案、生产经营档案、基建设备和产品科研档案、财务会计档案、干部职工人事档案等的整理、登记、保管、移交,提出规范要求,并具体指导落实,使产权变动中的企业档案管理有所依循。市档案局选定轻工、石化、粮食为试点行业,确定有代表性的企业重点进行指导,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例如粮食行业,作为近代无锡的主要支柱产业,拥有茂新面粉、广丰面粉、第一米厂、华新可可等有近百年历史的骨干企业,留存有重要的档案遗产。在粮食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整理鉴定、登记造册,加强管理或组织进馆,为筹备民族工商业档案馆做好准备。江阴市、锡山区也分别以兴澄钢铁、红豆服装等企业为典型,加强对重点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档案工作的辅导,深入实际具体指导,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对面上企业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3.突击整理,抢救进馆。无锡工业企业档案,特别是代表性企业保管完整的档案,是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产业乃至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属于全社会的宝贵财产,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处置、舍弃丢失。在国有和城乡集体企业转制改革,产业局、资产经营公司、乡镇工业总公司等相继调整变革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对相关单位档案管理的指导,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对破产、关闭、撤销企业的档案实行抢救性接收进馆。宜兴为陶瓷之都,陶瓷产品包括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紫砂陶等多个系列,素有“五朵金花”之美誉,在国有陶瓷公司撤销的时候,宜兴市档案局馆及时组织对陶瓷工业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全部接收进馆,总量近4万卷。惠山区档案局馆在江海木业公司——无锡乡镇工业早期代表性企业,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关闭的时候,针对档案整理保管费用未能列入清算程序的情况,积极主动接收进馆,免费承担档案进馆后的整理保护工作。市档案局馆把握国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变革的重要契机,在轻工资产经营公司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系统发掘、整理惠山泥人厂、泥人研究所档案,及时抢救进馆,形成一个有特色的档案全宗,对无锡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积极影响。近3年内,市档案局馆在馆库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投入10至15万元,租赁场地、添置装具,抢救性接收53家工业企业档案,共计5.0502万卷,其中无锡印染厂等10家企业的前身为民族工商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4.征集编研,开发利用。如果说工业历史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人们较多地着眼于城市旅游的话,那么,工业档案遗产的开发利用则主要是历史的解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在组织接收工业企业档案进馆的同时,无锡各级档案部门还以保护地方工业档案遗产为目标,面向社会开展征集工作。近年来,市档案局馆围绕无锡工业企业集团和工商家族这一重点,着力开展档案资料的征集,通过设立照片资料专职采集员,建立“档案馆之友”联谊组织,开展“把最珍贵的东西放到最安全的地方”等活动,广泛征集民族工商企业和企业家资料,包括到上海、重庆等地搜集资料,先后征集到荣氏、唐氏、严氏等多部家(族)谱,及一批文字、图片资料。市城建档案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把采集信息与提供利用结合起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在积累工商经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又形成以照片、声像资料为特色的档案馆藏。几年间,市档案系统先后完成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级目录数据库、“荣氏家族和荣家企业档案资料联合目录”等档案资料编目工作,以合作编纂的方式形成了《近代无锡商会史料选编》、《百年无锡名人谱》、《无锡望族和名人传记》等编研成果,承担市委《无锡导刊》“梁溪史话”专栏、市人大《无锡人杰》“工商企业家”部分的组稿、编写任务,协助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布展策划,正在进行的还有《无锡唐氏家族创业史料》、《近代无锡同业公会史料选编》等编纂工作。
三、工业档案遗产保护面临新的矛盾
无锡工业档案遗产保护虽然有了一个起步,但按照“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要求,对照创建工商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到目前为止,市属国有资产和产权变动企业的档案已经移交接收进馆为5.0502万卷,仅占这一部分企业档案总数的6.5%。而即使已经移交接收的档案,约有20%未达到规范整理的要求;接收的档案分别临时堆放在茂新面粉厂、橡胶集团、清名桥中学等三个地方,都不符合安全保管的要求,也不便于保管管理和查阅利用。更重要的是,目前无锡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面对着相当严峻的形势,一些记载着无锡工业光辉历程、又在以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宝贵档案资料,面临流散毁损的结局。
一是企业破产关闭。根据对市属218家国有资产和产权变动企业的调查,其中破产企业77家,关闭企业38家,撤销企业16家,合计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0.1%。由于早先的破产企业未按国家规定将档案处置列入清算程序,这一部分企业的档案流散严重。近年来这一部分档案的保护逐渐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但由于“破关撤”企业大多处于生产经营停顿、人员离散的状态,所在单位无暇、无力或无意识顾及档案工作,档案整理保管所需人员资金往往无法落实到位,部分单位出现“厂关人散档也散”的局面。
二是企业产权变动。在企业资产和产权变动中,有一部分企业经过产权转让、人员身份置换,单位本身继续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但由于企业的产权所有者、经营者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方向改变,有一部分企业对原有档案资料不加重视,或者随意堆放、不闻不问,或者擅自处置、听任流散,档案管理处于“无人缺钱没有安全保障”的状况。据市档案局先前的调查,约有10%的产权变动企业的档案未加整理、乱堆乱放,约有6%的企业的档案下落不明。
三是管理体制变革。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产业主管局和资产经营公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工业档案遗产的抢救保护,各资产经营公司、集团公司主动负起责任,抽调人员、拨付资金,组织整理编目,并调度场地安排存放。据调查,目前由资产经营公司集中保管的企业档案约为35.71万卷,占市属国有企业现存档案总数的45.8%。问题是,八大资产经营公司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深入一步的改革,并予撤销,现在由各公司负责保管的企业档案又面临新的归属和流向问题;同时,今后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
四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根据无锡市工业布局调整的统一部署,三年内将完成市区内环50平方公里内三类企业(影响城市功能布局、影响居民生活环境、有重大改扩建项目)的迁移调整工作。这一调整过程中,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与工业历史建筑、工业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一样,面临一个避免人为遗弃、丢失、损毁的问题,亟待落实相应的迁移、保护、管理措施。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集体和民营工业企业集中进入工业园区,在并镇并村的基础上,近城郊区撤镇建街道、撤村建社区的工作加速推进,乡镇工业企业的档案也有一个理顺管理关系、妥善加以保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中的问题所反映的,是工业档案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其核心在于产权归属和管理的公共性问题,尚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并探索解决的办法。工业档案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既取决于社会各界档案意识的增强,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这都期待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者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倡导。
四、工业档案遗产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筹建工商企业档案管理中心。鉴于无锡地区工业档案遗产数量巨大、意义重大,建议在筹备中的综合资产经营公司之下设立工商企业档案管理中心,协调安排场所,组织专业人员,配备相应设施,负责归集、接收国有破产企业档案,逐步向国有产权变动企业和其他企业延伸,形成集中保管无锡工业档案遗产的基地。
筹建相关专门档案馆。根据无锡工业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及其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建议筹建无锡民族工商业档案馆和无锡乡镇企业档案馆,集中接收、征集、保管相关档案资料,并提供检索、阅览,举办相应的展示陈列,形成有特色的专题档案馆,与无锡创建工商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
发展档案中介服务机构。针对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类型,鼓励和引导建立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多元分散的中小企业,提供档案代整理、代加工(数字化加工)、代保管等服务,在档案保管场所、人员、经费投入上,实现全社会的节约和高效率。
建立工业档案遗产保护基金。以财政资金为主,吸收社会资金,单独建立或在工业遗产保护基金中设立档案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资料,包括流散在民间和外地的珍贵档案的征集、整理、保护、研究、编纂、出版等,提供必要的资助,促进档案文化事业的发展,以体现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主导作用。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知识的创造、交流和保存。工业档案遗产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需要长久保存并广泛交流的重要部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与其他部分相比毫不逊色的一部分。忽视或者丢弃这一份宝贵遗产,就等于抹去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记忆,割断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而更好地保护工业档案遗产,恰当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为无锡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廊添加充实而可靠的文字说明,注入独具特色的神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