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特征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特征论文,卖方市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9)02-0104-05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市场态势已经发生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巨变。根据国内贸易局的跟踪调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1989 年, 这一时期是商品短缺最严重的时期; 第二阶段, 1992年至1993年,大量传统商品出现积压,供过于求严重,但亦有部分新产品供不应求;第三阶段,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是商品供求平衡状况最好的时期;第四阶段,开始于1997年下半年直至目前,被调查的我国601种主要商品全部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1]这说明,我国经济已经从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而进入了过剩经济的时代。但是,尽管商品全面过剩一年多来的现实已经无可争辩,由于我国全面买方市场的这一格局来自于长期存在的卖方市场,因此,理论界至今对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过剩的性质仍然分歧很大。这种分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理论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因此,本文拟对我国经济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经济特征作一系统的比较分析,并从这种分析中,引出一些宏观经济问题上的思考。
一、基本特征的比较
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商品的供不应求,所以,卖方市场也被称为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这一基本特征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卖方市场基本特征的总体性和普遍性,即在一个卖方市场里商品在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短缺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中是人们经常地、普遍地碰到的物质匮乏现象;二是这一市场特征的长期性。卖方市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只要计划经济的体制状态不变,经常的、普遍的短缺现象就不可能消失;三是卖方市场基本特征的相对性。卖方市场虽然是指商品供不应求的一种状态,但是,这种供不应求是就商品总体而言的,它并不排除在这一市场里还存在着大量的滞存或者说造成大量浪费的积压现象。换句话说,在卖方市场里大量的短缺现象与大量的滞存现象是同时并存的。所以,在卖方市场里,短缺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于滞存现象来定义的。那么,既然在卖方市场里还存在着大量的滞存现象,为什么说卖方市场总体上又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常态呢?这是因为,滞存与短缺虽然在现象上是同时并存的,但在起因上却是因果性的,短缺是滞存的原因,而滞存是短缺的结果,即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某些商品或资源的短缺,就会形成另外一些商品或资源的“瓶颈”,这样,使得生产过程的最大产出是以短缺资源的最大利用为限度的,这就必然造成了短缺与积压的同时并存;又由于短缺是积压的原因,因此,积压资源并不能成为短缺资源的替代品,只有消除了短缺,积压才能得到消除或者缓解。
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供过于求,所以,又被叫作过剩经济。与卖方市场一样,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也具有总体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买方市场中,几乎所有的商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商品的大量积压与库存的增加到处存在。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因此,它亦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常态;只要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不变,买方市场这种总体上的供过于求状况就不会改变。但是,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也有与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不同的特点。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特征是相对而言的,而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特征却几乎具有绝对性的含义。在买方市场里,虽然偶尔也会有商品短缺的现象,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短时的现象。因为,在买方市场存在普遍的积压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商品的短缺必然会被大量的积压资源的迅速流入所填补。在买方市场里,短缺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积压引起的,积压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可以填补短缺资源的不足。所以,在买方市场里,短缺是个别的、短暂的和偶然的,因而,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特征具有绝对性。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经济买方市场态势下商品过剩的总体性和普遍性特征一般不持异议,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反对商品过剩的绝对性特征而强调商品过剩的相对性,他们的理由一般有二:一是他们强调在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积压商品的同时,许多居民由于生活水平低,消费水平无法提高,例如,一方面彩电积压,另一方面,许多家庭还在看黑白电视;二是他们强调许多低质量商品积压,但同类的高质量商品却短缺,例如,我国机械工业开工严重不足,而其他行业大量向国外进口先进设备。[2]本文认为, 上述观点实际上指出了我国消费需求中现实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差距。从现实消费需求角度看,商品的供应是绝对地超过需求了,而从潜在的消费需求来看,我国目前的商品过剩具有相对性,只要这种需求的潜力被较好地挖掘,商品过剩的状况就会得以改变。但是,这种观点虽然从需求角度方面来看待目前的买方市场特征具有一定正确性,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同样具有现实的供给和潜在供给。本文之所以提出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过剩特征具有绝对性,就是说,不仅现实的供给水平超过了现实的需求水平,而且,潜在的供给水平亦大大地超过了潜在的需求水平,即如果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能以更大的规模产生。这方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不仅消费品供过于求,而且,生产能力的过剩更为严重,即使长期以来处于“瓶颈”地位的资金,也趋于过剩。除此之外,我国买方市场的产生是体制变革的产物,在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的条件下,买方市场将具有常态特征,这种常态特征也决定了商品过剩的绝对性。
二、体制背景特征的比较
对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体制背景的比较,本文侧重于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所有制结构,二是经济的调节手段,三是经济的开放程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模式是传统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计划管理+封闭状态。这种经济体制既是卖方市场的条件,也是卖方市场必然产生的原因。关于这一点,许多经济学家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已经提出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他著名的《短缺经济学》著作,以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条件下的父爱主义和预算约束软化,进而引起的投资饥渴现象说明了短缺经济产生的原因。[3] 由于这一理论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接受,所以本文不再加以展开叙述。但是,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卖方市场的第三个体制背景,即开放程度问题。在传统的公有制结构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如果这一体制是对外开放的(假定在这一体制下能够开放),那么,短缺现象也将不复存在。因为,当时的世界,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与封闭的计划经济两极并存的世界,而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商品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均比计划经济国家和地区要高得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里,如果我国当时的经济是开放的,那么,大量的短缺现象就会很快被境外的积压商品所填补,短缺就将不复存在(至多是外汇的短缺)。只是在事实上,这种现象无法出现,因而,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卖方市场是一种市场常态。
我国全面的买方市场是在改革开放近二十年后出现的,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且具有不可逆转性,因而,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的特征将具有常态性。但是,由于我国买方市场产生之前的三年里,政府实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因此,理论界也有许多同志不同意我国买方市场具有常态性特征之说。他们认为,我国在这以前的几年里,之所以总需求膨胀,是由于存在虚假的需求。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挤出了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因而造成了我国经济目前暂时的买方市场态势。随着宏观调控过程的结束,买方市场的格局就会得到改变,供求关系就会平衡。笔者则以为,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状况,虽然有1993年以后三年宏观调控的因素,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改革开放。正像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初期的经济学家们所预言的那样,只要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的预算约束硬化,竞争能够有效展开,那么,短缺经济就会消失并最终转化为买方市场。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使企业的预算约束逐步硬化,传统体制下的投资饥渴得以有效缓解,从而逐步消除了短缺经济存在的体制基础;其次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它一方面使企业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促使企业为了生存而尽力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供给。这在客观上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商品的供给。缓解并最终消除了消费饥渴现象。另一方面,市场取向的改革使资源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性大大提高,以至近几年只要国内某一产业和产品处于不饱和状态,其他过剩产业和产品领域的资源就会大量地迅速流入,直至该产业和产品大致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再次,经济的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资源和商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内外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国内短缺的状况能得到更加有效、更加迅速的消除,其结果是不仅国内技术水平能达到的商品不会短缺,就连国内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的商品也有可能过剩,例如通讯产品。所以,买方市场是改革后的体制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入,买方市场的过剩特征不仅不会改变,反而更有可能加深。所以,宏观调控不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基本原因。至今,宏观调控政策结束已有一年多,但买方市场的状态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从1996年5月1日至今的6次连续降息, 供求关系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的事实中得到证实。
三、结构特征的比较
在卖方市场中,经济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数量比例关系的不协调。这是由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和体制背景所决定的。在卖方市场中,消费饥渴和投资饥渴始终存在,这在结构上表现为供给始终不能满足需求,在现实中表现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在购买时饥不择食的排长队现象,从而使供给缺乏追求质量的动力。所以,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数量关系的失调而不是质量组合的失调。
在卖方市场中,由于商品总体上表现为供不应求,而需求来源于人们的消费要求,供给来自于投资,投资又取决于积累,所以,卖方市场数量比例关系的不协调的具体表现,首先为积累和消费的数量比例关系的不协调。因为,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与消费在短期内是互为矛盾、互为消长的。卖方市场数量比例关系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基础产业和一般加工产业之间的失调。我们说,在卖方市场里,短缺与滞存同时大量存在,这在我国的具体经济发展历程中,就表现为基础产业与一般加工业的失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
而在买方市场里,国内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不再是数量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质量的组合问题。在买方市场中,商品处于普遍的供过于求状况,而且这种供过于求具有绝对性,即几乎不存在短缺的现象。但这种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就数量关系、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而言的,并没有单独考察国内经济结构中的质量组合问题。如果单独考察国内经济结构中的质量组合问题,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大量不协调现象。例如,在某一产业中,可能由于某个环节较薄弱,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某个产品,可能质量、性能均不错,但外观和包装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些我们经常碰到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均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技术等原因决定的质量问题;它们也不表现在产业之间、产品之间,而是表现在产业内部和产品本身。例如,我国的VCD产品,整机大量供过于求, 但是产品的关键部件依靠自己的技术解决不了,这在卖方市场中,一般只要增加投入或许可能解决,但在买方市场中,由于技术落后,在短期内就无能为力,只有依靠进口。所以,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产业内部的低级化、产品本身的低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等问题。
四、启示
通过对中国经济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特征的上述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宏观经济上的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宏观经济政策仍然要坚持以增加有效需求为重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由于商品短缺的普遍性和常态性,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供给,同时对经常膨胀的需求进行控制。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的过剩具有普遍性、常态性和绝对性,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增加有效需求。1998年,中央政府主要采取了扩大财政支出等措施来扩大需求,今年,这些措施仍应坚持。有些同志由于仍然受到卖方市场时总需求膨胀,以及不同意我国目前买方市场具有绝对性和常态性观点的影响,担心再产生过高的通货膨胀率。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今年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要适度,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发生,因为卖方市场条件发生通胀的体制性原因已经得到了基本消除。
启示之二:1999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的潜在需求能否转化为现实需要。1998年,中央政府通过出台的一系列宏观措施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目标。进入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出来[4] 。而就国内形势来说,买方市场将会是一种常态。因此,要保持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潜在的需求,以潜在需求的开发,来带动有效供给的增加以及投资的增长。而要实现这一点根本的措施在于改革,即通过改革,消除阻碍潜在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现实需求的体制性原因。如果说卖方市场条件下我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增加供给、抑制总需求经常性膨胀的体制的话,那么,在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改革的这一任务就必须作相应的转变。例如,汽车工业,本来应该是我国目前增长较快的行业,但1998年实际的增长已经处于停滞状况,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加快费改税制度的改革,这种局面才能扭转。
启示之三:要采取合理的供给管理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由于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使得质量低劣、价格高昂的产品大多也能卖出去,导致各地争相上项目、上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在目前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生产者主权”已经转化为“消费者主权”,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质量有了很大的选择性,那些质次价高的产品已经无法生存,而质优价廉或者新开发的产品却大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限制无效供给,压缩无效投资,并积极扶持有良好前景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扶持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启示之四:要启动消费教育,采取诱导和法律等措施,改变居民中不利于增加有效需求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例如,我国经济长期的短缺状况,使居民的生活质量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准,造成了我国居民中较为普遍的对生活水平下降的恐惧心理和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和憧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在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的上述消费心理转化为父辈们节制自身消费而为子女未来进行大量积蓄的现象。这种积蓄,部分是合理的,例如为子女未来教育的准备,但更多的是为了子女今后过上更富足的物质生活,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抑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又对社会发展有害。因此,要启动对消费者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同时通过立法,开征遗产税,以切实改变居民中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收稿日期:199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