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个经济区的评价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国七个经济区域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七个经济区域的性质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七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①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②环渤海地区;③东南沿海地区;④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⑤东北地区;⑥中部五省地区;⑦西北地区[1]。这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部经济地带以后又一次经济区划的重大举措。

在经济区划的形态上,七个经济区域比三个经济地带前进了一步[2]。

三个经济地带是典型的类型经济区。经济带按某些相似的特征划在一起,没有统一的经济中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七个经济区域是复合型的经济区,是兼有远景经济区和类型经济区特征的综合经济区,是类型经济区与综合经济区间的过渡型经济区。无论从区划原则或者从区划的结果,七个经济区域都有明显的综合经济区特征。原则上,明确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内在联系原则,中心城市原则,交通要道原则都是综合经济区划的重要原则。类型区划的烙印是地域上的重叠。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与中部五省地区有重叠。环渤海地区与东北地区也有重叠。地域重叠现象只有在多个类型区划中才会出现。例如,产棉区是类型区划,产粮区是类型区划。产棉区和产粮区在地域上完全可能重叠。文件规定七个经济区域要“逐步形成”,说明它还不是典型的现状经济区划,带有远景经济区划性质。

采用兼有远景区划特性和类型区划特性的综合经济区划前所未见。这是根据我国十分复杂的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所采取的措施。

经济区划界过去着力于对综合经济区的研究,以至把经济区等同于综合经济区。根据我国的实际,应该加强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形态的经济区研究。三大经济地带不是综合经济区。七个跨省市区经济区域不是典型的综合经济区。都需要认真研究。

2 七个经济区域的基础数据

七个经济区域地域上有些重叠,界线上有些模糊。为了克服基础数据处理上的重叠只能采取一些权宜措施。

(1)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省的沿江地区部分基础数字按重叠与不重叠两列处理。

(2)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概念和人文地理概念不包括江苏省淮北地区。

江苏省淮北地理在自然地理上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地域上的空缺,江苏省淮北地区数据暂时保留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内。

(3)按照综合经济区概念,内蒙东部四盟、市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内蒙中部七盟、市接近环渤海地区,内蒙西部阿拉善盟。接近西北地区,分别列入三个区域。

(4)在环渤海地区中列有含辽宁和不含辽宁两行基础数据[3]。

此外,在排列顺序上优先考虑综合经济区的发育程度。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中的“华南部分省区”实际上是广西。为了简明,将区名改为西南和广西地区。

从七个经济区域基础数据表中可以看到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两区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19.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33%。西南及广西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区面积占全国62.2%,人口占全国27.1%,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16.6%。在增长速度上差别同样明显。

表1 七个经济区域基础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的极端复杂性,七个经济区域内部同样有地域上的分异现象。例如,在环渤海地区中,只有山东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1978年到1995年平均增长9.7%的平均值。在西北地区中,新疆鹤立鸡群,是唯一超过全国年增长的平均值的地方。不同地区的省间对比也很有意义。以浙江和甘肃两省为例,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在10%以下,1995年浙江等于甘肃3.6倍。再以邻近的江西和福建两省为例,1978年江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福建略高,1995年福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江西2.7倍。

表2 1978年至1995年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同表1。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香港回归对经济区域的影响

香港主权回归近在眼前。研究区域经济不能不考虑香港主权回归的影响。

(1)香港的面积1066km[2],人口621万,经济高度发达,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000美元,相当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水准。如果将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折成人民币,等于整个大陆的19%。把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在内,七个经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有很大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的比重提升13.8个百分点,遥居全国首位。

(2)香港的经济结构已进入服务业高度发展的国际特大城市水准。香港1996年年报报导,1994年第三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83%,1995年服务行业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上升到72%。香港是世界五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运输港,世界最繁忙的空港之一。香港回归后服务业将进一步向大陆辐射。金融、货运、电讯、房地产、法律、会计、保险等行业将为内地提供更广泛的服务。1985年—1995年香港在内地直接投资776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量的58%。香港资金将源源不断涌向入大陆。国际经济界人士提出,香港将成为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

(3)无论从中心城市,交通要道或者从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衡量,香港都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特别是广东省的经济与香港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广东的外资八成来自香港,进出口借道香港。香港经济界提出“广东香港工业”的新概念,反映广东和香港两地的工业已经高度一体化。必须统一考察才能掌握两地工业活动的真谛。

4 七个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

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或者在成熟程度上,七个经济区域间都有巨大差别。

(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自唐以来,这里一直是全国经济精华所在。如果在表1的基础数据加上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沿长江带,那么,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大体可以超过1/4。本区的中心城市是上海。方向是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

(2)东南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一样,东南沿海地区也是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区域。香港是本区的潜在中心城市。方向是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较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为主,进一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的外资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创汇农业,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

(3)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一样,环渤海地区也东邻大海。然而,环渤海地区的发育程度与前两区有相当差距。从1978年——1995年只有山东省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应该是本区的第一中心城市。按经济实力,北京比香港、上海有相当差距。方向是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炼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综合经济圈。

(4)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第一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都有相当实力。同时,东北地区受到旧体制束缚,改革任务艰巨。沈阳和哈尔滨是本区的正副中心。开放后大连地位上升,向原有的中心提出新的挑战。方向是发挥交通发达、重化工业体系完整、土地和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搞好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深加工,形成全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农业基地。

(5)中部五省地区。由于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中部五省东可借长江三角洲就近辐射,南可依托东南沿海地区生产力要素的就近转移,又有中原全国铁路枢纽的优势。除沿海地区以外,中部五省地区的整体经济区位是最优异的。河南和安徽两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水准是优势的具体反映。武汉理应成为中部五省地区的第一中心城市。发展方向是发挥农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优势,以陇海、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为纽带,形成重要的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带。

(6)西南和广西地区。广西和西南共同组成经济区域是开放后地域经济联系的新动向。广西的北海、防城、钦州是西南地区最近便的走向世界的门户。由于四川移民、资金、企业的大量注入,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广西北海市又有“四川省北海市”的戏称。犹如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香港移民和资金影响下有“温香港”的戏称。云南和广西边境优势也很明显。重庆似应成为西南第一中心城市。方向是发挥沿海、沿江、沿边和农林水、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对外通道建设、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依托国防工业的技术力量,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和磷硫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基地、旅游基地。

(7)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占全国三成半面积,只有1/15人口、1/25国内生产总值。巨大的反差既说明了开发的紧迫性,也说明了开发的可能性。西安是目前西北的第一中心城市。方向是发挥联系东亚和中亚的区位优势,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军工企业的优势,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加快水利、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全国重要的棉花和畜产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西北地区的上述优势在新疆有集中的反映。新疆与云南一北一南,互相呼应,成为陆地边境线上两个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增长的地区。

5 结束语——七个经济区域的过渡性

按照经济区划的理论,七个经济区域的划分有明显的过渡性。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逐步成熟,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作为复合型经济区将逐步向更完整的综合经济区过渡。

(1)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中的沿江地区是经济带、城市带概念。当这里的中心城市成熟以后,必然强化纵深辐射形成统一的综合经济区。沿江城市与纵深腹地联系重要性超过与上海的联系时,没有必要再从中部五省区划出来,或者重叠起来。

(2)辽宁是东北地区主要省份和中心城市所在。辽宁与吉林、黑龙江、内蒙东部经济的整体性早已形成。当东北经济区发展到一定水准,辽宁不必再出现重叠。严格说,目前的环渤海经济区更多是类型经济区的性质,因为,辽宁、山东两翼与京津冀之间缺乏一个明显的中心城市和强有力的内在联系。类型经济区必然要向综合经济区过渡,这是经济区划发展的内在规律。

(3)经济区在地域上的重复,给统计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具有模糊界线的地域重复,更是利少弊多。条件成熟后,应尽量减少重叠,特别是模糊界线的重叠。

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批评“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的兑换比例,“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4]。对七个经济区域进行评述理应是经济地理学界的职责。笔者12年前曾在《经济地理》上发表过“关于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后被转载在1984年美国“经济事务——经济规划”中[5]、[6]。现在看来,文中的观点远远落后于区划实践。为此,推敲再三,又作一文。对于极端复杂的经济区划问题,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如能引发学界的宏论高见,为经济区划园地增添新的花草,也一快事。

注释:

[1]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99—101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2]胡兆量,《经济区域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4(3):163—166。

[3]叶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跨世纪的宏伟蓝图》,162—174页,中国言实出版社,1995年10月。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750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

[5]胡兆量,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84(3):163—166.

[6]Hu,Zhao Liang,Problems of Economic Zoning Explored,Economic Planning,Economic Affairs.U.S.1984.Oct.pp.13-33.

标签:;  ;  ;  

中国七个经济区的评价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