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校本课程开发: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课堂论文,校本课程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0)10-0007-05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行动过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1]。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四种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2],需要教师扮演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和根本目的[3],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中央或地方课程进行增加、选择、整合和调适,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我国香港地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以调适模式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政策,鼓励学校根据课程发展议会课程纲要或指引,设计新的教学方式、新教材或调整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协助学生更有效地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了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香港教育局自1998年起开始在中小学校推广共同备课、观课与行动研究,希望在小学开展共同备课的协作文化,以行动研究和验证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与教。而本文介绍的课堂学习研究模式,为促进香港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模式和契机。
二、课堂学习研究简介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以瑞典著名学者马飞龙教授的变易学习理论[4]为指导的校本行动研究。主要由同科同级的教师在学院研究员的协助下,组成研究小组,先确定研究的课题,再通过前测和课前访谈找出学生学习该课题的难点,针对该难点确定研究课的学习内容和关键特征,集体设计教学方案,并由不同教师轮流施教,每次教学实践后立即检讨该研究课的成效并提出改善方案,再在下一轮课堂教学施教,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在过去的十年里,香港教育学院的研究队伍在卢敏玲教授的带领下,和200多所香港中小学合作完成了280多个课堂学习研究,并根据丰富的经验积累,建立了一套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的精密而完善的流程(见图一)。
图一 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及理论架构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小组运用了变易理论的三个层面:变易一(V1),通过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来确定研究课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课堂学习研究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变易二(V2),教同科同级不同教师共同备课,找出教授学习内容有效方法。通过课堂学习研究,教师能群策群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变易三(V3),利用变易图式(让事物的其他特征不变,有计划地改变某个/某些特征)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规划有效的教学活动。而教师是否能有计划系统地使用变易图式来帮助学生审辨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也成了课堂分析的重点。
现在,香港课堂学习研究课堂模式已经广为香港的中小学校接受和使用,并受到国际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从2005到2009年,香港教育学院还举办了5届关于课堂研究的国际会议,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策略,并联合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在2006年成立了“世界课堂研究学会”。在很多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倡议下,香港教育学院还在师范本科二年级的学习里引入了“课堂学习研究”这个核心单元。课堂学习研究被公认为一个提升教学设计的模式,一个有效观课的模式,一个教师发展的模式[6]。而本文认为,课堂学习研究也是一个有效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课堂学习研究推动校本课程发展的有效机制
课堂学习研究作为一种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具有三大特色。首先,课堂学习研究紧扣学习内容,并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变易图式设计教学方案,探讨教学的最佳策略和成效。其次,课堂学习研究让教师充分体验系统的共同备课和同侪观课的协作过程,在同侪协作的氛围中,教师很自然地担当行动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最后,在学校推行课堂学习研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观课文化的推广,并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形成。
通过课堂学习研究,教师们能通过系统诊断学习困难和评估学习成效的过程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特点,对和选定课题相关的现有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调整;通过研究课不同教学循环的共同备课、实践和检验,互相取长补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本文以下部分会用不同的个案来展示课堂学习研究如何促进香港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增进对学生学习难点和重点的了解
在研究初始,研究组的教师需要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通常是学生没学好或教师觉得很棘手的课题。如有个学校初二的英语教师选了“人称代词”这个课题,因为她们的学生甚至到了初三也不会正确使用英语的人称代词。虽然教师们已经在初一用一节课专门去教人称代词的不同形式及其用法,而且在初二也进行了复习,可是学生还是经常出错。而因为没学好这个最基本的课题,阻碍了学生继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其他英语知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很受打击。所以研究小组认为这个课题有研究的价值[7]。
在确立了这个课题之后,研究小组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首先,她们先审视了教师之前上课用的教材,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她们发现根据该教材的编排,教师会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主语(subject)、谓语动词(verb)和宾语(object)的定义以及“主+谓”和“主+谓+宾”两种句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就让学生做练习,分析几个句子的成分,最后教师才介绍不同类的人称代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主格代词用作subject(主语),宾格代词用作object(宾语),所有格表示所有关系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全部都是由教师用英语来讲授。
其次,研究小组对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的学生进行前测。前测是针对暂定的学习内容而设计的诊断性的测试题,以发现学生真正的学习困难。除了让学生把用错的人称代词改正,测试题还要求他们解释改正的原因。之后,研究小组对三个班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发现有85%的学生能够改正所有的错误,但其中81.7%的学生是利用人称代词在句子中大概的位置来区分它们的用法而作为改正的原因的。
最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未能正确使用英语人称代词的具体原因,研究小组再抽选每班各3名学生(成绩高、中、低各1名,三个班共9名)进行课前访谈(主要用广东话和英语),了解他们答题思路和是否学习人称代词真有困难。负责访谈的研究员先问学生对句子结构的不同成分的理解,什么是subject或主语,什么是object或宾语。结果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在英语课听过这两个英语单词,但对它们的涵义并不了解,学生并没掌握教师已经教过的句子成分。而当研究员问到应该如何在句子中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时,学生们的回答也证实了研究小组根据前测结果得出的结论。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说:“第一组人称代词一定是放在一句话的开头;第二组人称代词一定是放在句子的中间或者结尾;第三组人称代词一定要放在句子的中间;而第四组人称代词一定要放在句子的结尾。”
基于以上细致的调查,研究小组终于找出学生学习英语人称代词的真正难点。学生们虽然记住了人称代词各种不同格的形式,但是对于不同格在句子结构中扮演的不同成分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经验,即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大概位置,来区分使用这些人称代词,这也是他们用错人称代词的主要原因。这就成为研究小组下一步确定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的主要依据。
而在每个教学循环之后,研究小组都会对学生进行后测和课后访谈,以检讨教学成效,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方案。整个研究课的设计和改善都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的客观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而这个通过科学客观的调查来诊断学生学习难点和检讨教学成效的做法正是课堂学习研究最触动教师们的地方,很多教师都表示,在进行完课堂学习研究之后,他们对学生学习的看法改变很大。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正是激励教师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改善教学策略的最佳动力。有位教了二十多年书的教师很有感触地说:“教师们教学的难点在哪,就是我们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觉得难,为什么这么浅的题目都觉得难,为什么我教得那么清楚你还是不懂。我们很不懂为什么他们不懂。直到我们今年进行了课堂学习研究,针对这个课题,集合各位教师的智能和教育学院专家的宝贵意见,我们终于找出学生真正的学习困难。只有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才能把课备得更好,才能教得更好。”
(二)调整现有教学内容的安排
基于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进一步了解,教师们在教育学院研究员的协助下,对本校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审视和修改,或增补,或删减,或调整教学重点和次序,务求找出让本校学生掌握所选课题的最佳校本方案。
1.增加关键的教学内容
在一个物理个案中,教师反映该校初三同学在第二学期学习平面镜成像的课题有困难。于是研究小组访问了三个高一的同学以检查他们学习该课题的成效。进行访谈的研究员在桌面上固定一面镜子,在镜子前面固定一支铅笔,问学生们铅笔通过平面镜的成像在哪里。其中一位成绩最好的女同学说铅笔的像在镜子后面,并且物距和像距相等。接着研究员问她,如果她坐的位置挪到较远的地方,铅笔的像在哪里。她回答说不变,因为铅笔和镜子都没动,而且她画的光线图也很标准。根据女同学的回答和她以往考试的情况,这位女同学对该课题掌握得很好,该课题似乎不是难题吧。可是当研究员问她学习该课题还有什么困难时,她的答案让研究小组很吃惊。她说,要把光线图和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很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她明明看见铅笔的像就是在镜子上面的,可是根据光线图,铅笔的像被画到镜子后面去了,她觉得很奇怪。当研究员问她是否相信光线图。她说,不由得你信不信,既然教师和科学家都说光线图是对的,那就是对的。
研究小组从这位女同学的回答找到了该课题学习内容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这个关键概念。而这个概念由于在该校使用的新课改后主题式的教材中被删掉了,便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疑惑。所以研究小组的教师决定在以后教授该课题时都加上“虚像”这个概念。
2.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
很多现行的教材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层次由浅入深来编排,但是有时这样的安排并不利于突出学科知识的重点。在课堂学习研究中,教师们会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特点来确定所选课题的教学重点,并对教材对教学重点的编排进行检视,以进一步理顺和改善。
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发现初二的学生对百分数的运用能力很差,尤其是对银行利率和利息这一单元的掌握很差。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年利率、分期利率、存款期、单利息和复利息等概念(如图二所示),并会运用单利息和复利息两个公式解答应用题。当研究小组访问学过该内容的初三学生时,学生们表示学完该课题之后其实都不太理解各个概念及公式里的字母,只是死记硬背公式来应付考试,而且他们对银行储蓄和利息等概念也不太了解。有位女同学还说,利息是我们因安全起见,把钱存放在银行要付给银行的手续费。
图二 单利息和复利息的公式
研究小组很快在该校使用的教材中发现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该教材先教单利息的概念和公式,然后再教复利息的概念和公式,并不太强调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而其使用假设银行储蓄的例子也与现实生活脱节。鉴于现实生活里复利息比单利息常见,而单利息只是本金不滚存的特殊例子,研究小组对于处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以下安排:首先教授学生“复利息”及其公式,突出本金滚存这个重点(这也是研究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时使用香港恒生银行存款利率的例子,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掌握该单元涉及的概念;在研究课后,再介绍单利息作为不滚存的特殊例子,并让学生由复利息的公式推出单利息的公式,以加强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见图三)。
正是因为对该课题教学重点的调整方案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来制定的,所以调整后的安排会比较妥当,其教学效果也更好。
3.调整教学顺序
在课堂学习研究中,研究小组还发现学校现行的某些单元教学顺序的编排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于是研究小组就根据学生学习的难点提出改善的方案,再由参加研究的教师去施教,检验其效果,最后才将最有效的编排纳入校本课程。
例如,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案例中,教师反映她们的学生经常会混淆倍数和因子两个概念。而在课前访谈和前测中,研究小组也发现,学生不能有效分清倍数和因子这两个概念,也不知道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区别。在分析该校所用的教材后,研究小组发现该教材对该课题各个概念教学顺序的编排比较混乱(见图四),是造成学生概念混乱的主要原因。于是,研究小组重整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对教学顺序作出新的安排。虽然,该个案的研究课只是教授倍数这个概念,教师们其后的教学按照新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师们过后都反映,她们明显觉得新的教学编排比较好教,而学生对该课题所有概念的掌握比以往都好。而且,她们通过该课堂学习研究也认识到,不能受教材编排的限制,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去调整教学设计。
图四 对倍数和因子单元的教学顺序编排的改善方案
(三)推广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学习研究的进行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指导。变易学习理论主张,在确定了学习内容后,要理清其关键特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且在教学中利用变易图式来突显关键特征。变易图式可以具有四种功能,让学生将学习对象及其特征进行对照、归纳、区分和综合[8]。所以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学到的关于变易学习理论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再用实践结果来检验该理论的成效,这是让教师掌握新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最佳模式。
例如,在一个关于中文说话的个案里,教师们反映其初二学生进行一分钟发言时经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尽管教师已经在初二上学期对学生进行了半年的说话训练,对于说话技巧也不断地强调,可是学生好像就是没有掌握说话结构这个学习内容。研究小组决定运用对照的变易理论让学生审辨一分钟发言需要有结尾的重要性。于是教师录像了两位同学的发言,其开头和申述部分都一样,唯独第一位同学发言在说完申述部分后,就低头不语了。然后,第二位同学好奇地问她,你说完了吗?她很尴尬地点点头。于是第二位同学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发言。当学生们看到第一位学生由于发言没有结尾而造成的尴尬场面时,都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在笑声过后,教师让他们分析两个发言的不同。通过对照,学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言的总结是多么重要,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在课后反思时,教师表示,他们不但发现变易理论的妙用,而且还表示以后会尽量多地有系统地使用变易图式来设计他们的教学。而且因为有几轮教学循环的机会和同事互相支持,教师们可以在每次教学循环之后,开诚布公地共同审视教学设计的成效,并及时提出修改方案,再度进行实践检验,同心协力共同谋划最佳的教学方案。
四、结语
由以上例子可见,课堂学习研究确实为促进香港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它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让教师们掌握深入了解本校学生学习需要、难点和特点的有效方法,并加深教师们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和改善他们对学生学习的看法。其后,通过研究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们能够在学术指导和朋辈协助的环境下,细致坦诚地检验和审视本校现行使用的课程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顺序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的成功来检验教学设计的成效并继续进行调整和改善。简言之,课堂学习研究正是一个源源不断、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课程内容校本化的一个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