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_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人口论文,地位论文,区域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目前理论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关系到人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所应该采取的一系列对策和这些对策的实施效果(尤其是人口对策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后果),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较长时间以来,关于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内学术界的一个比较流行的提法是,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并且起主导的作用。这样就将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置于一个非常中心和很高的位置。人口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其对人口这一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因此是比较复杂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出发,通过对人口这一概念的重申,人口要素的分析和它们对可持续发展作用机理的剖析,对人口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作者自己的看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

了解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途径,应该首先对可持续发展本身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虽然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出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给出的定义,目前为人们所共识。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即发展与可持续性。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基本需求表征着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不破坏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则体现了可持续的思想。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虽然因理解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一定持续前提下的发展。但是人们对于诸如发展和持续性等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又出现了许多对布伦特兰定义的解释性描述。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关键概念进行分析。

1.“发展”的含义及分析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发展意味着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使社会经济状况得以不断改善的过程。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发展是有目的的动态演化过程。这个目的,可以有多种表达,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等等。这种种表达实际都是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代名词。它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总的目标。但为了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必须有一系列具体目标的实现,而且这些具体目标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因此是一个需要不断实现的动态序列过程。正是在不断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才逐渐越来越趋近总的目的,从而真正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文认为,为了发展的总目的的实现,必须不断地实现一系列具体的目标,这些具体目标的选择,应该既能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其中,前者是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可以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间接目标,后者是发展的直接目标,主要包括一系列社会目标,如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和健康状况,食物营养状况等的满足程度以及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手段和目的二者缺一不可。仅仅把社会目标作为发展的目标,忽视发展的手段,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社会目标也难以达到。反之,仅仅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发展的社会目标,就会把发展引向歧途。

此外,发展的动态性必须予以强调。因为仅仅满足某一时期或时段的发展目标,并不意味着发展。必须能在一个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不断地实现这些发展的具体目标,才是真正的发展。而达到这一状况的前提,就是资源环境必须具有持续支撑能力,这在后面将要具体论述到。

本文将发展表述成“发展是持续不断地通过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目标的实现从而朝着发展总目标演化的动态过程”。

2.可持续性的概念

持续性(sustainability)从字面上理解,意味着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时间维的无限或有限延续性。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这一概念,势必会出现很多现象的持续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涌现了很多诸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人口的持续发展,教育、科技、旅游业、养老乃至一切动态变化事物的持续性等等的说法。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所讨论的可持续性(sustainable), 与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可持续性的“可”字上(英文后缀- able),它实际上要求回答的是一种事物“能否延续”的问题而非“是否延续”的问题。因此它主要表征着一种能力或可能。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实际上就是指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撑能力,而绝不简单意味着社会经济本身在时间上是否延续。只有在资源环境能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时间延展性。后者隐含在前者之中,前者才是问题的关键。发展能否持续,就在于资源环境能否对它具有持续的支撑能力,有了支持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就是可能的。反之,离开资源环境的支持能力谈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持续性,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仅仅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延展性作为可持续性的标准,而忽略资源环境发展的前提,就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在资源环境基础已经难以支撑而出现环境恶化的症状下,通过继续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使发展仍在相当长时间内表现为某种表面上的时间延续性。

对于这个问题的澄清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认为可持续中的“可”字可有可无,因此什么事都冠之以“可持续发展”或“持续发展”,还有人简单地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延展性等同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忽略了持续性的前提,即能否持续的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如此探讨问题,是偏颇的。

3.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框架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持续性的完美结合。传统的观点认为发展与持续性是互相矛盾的,若发展,则必定不可持续,而要保持持续性,则必须要停止发展,二者是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这一对矛盾事物统一在一个框架下,使得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能接受。它的奥妙就在于转变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念,把可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融入发展之中,而同时又将单纯的生态持续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之内,赋予发展的意义,即持续性不是为了持续而持续,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必须是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支撑能力为前提下的发展,而环境的持续支撑能力也最终必须依赖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条件和前提,通过一定手段达到系列目标的动态过程。他们只有在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综合作用的系统内,通过一定的耦合和相互作用,在动态演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在这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增长和体制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保证,社会发展、人的全面进步是发展的目的,他们统一在一个区域系统之中。

这里,有必要给出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从系统观点看可持续发展,它应该表现为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构成的大系统在一定条件约束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朝着特定目标演化的过程,因此,这个系统具有三个基本要素:(1)条件约束性, 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约束;(2)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这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 主要指经济手段和体制保障;(3)一定的目的性, 系统应在达到一系列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朝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方向演化。后两个要素在前一个要素的前提下进行和实现。

二、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并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这是将“人口”与“人”或“人类”混为一谈,而没有从人口学的角度认识问题。“人口”和“人”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人是指有生命的个体,它既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类似于人类),同时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人口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体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社会群体(刘铮,1984)。因此人口与人的概念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后者侧重于从群体角度看待“人”,而前者则不。正是因为人口研究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才赋予了人口概念本身的多重特性。从狭义角度,人口仅指数量的群体,而从广义上说,人口还具有结构、质量、分布、迁移等特征,因此广义的人口是具有丰富内涵的。

探讨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应该从人口学的视角来研究,而不是笼统地把人口等同于人或人类。这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有区别的。毫无疑问,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主体的人或人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承担者,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终目标的体现者,同时还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以及环境保护抑或破坏的实施者。因此人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这一论断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对于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为人口学研究者,应该是从人口的要素上来看待这一问题。也就是说,人口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就是指人口数量、结构特点、人口质量等变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他们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而不是笼统地指人本身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简单地把人等同于人口,离开人口的群体特征讨论人的问题。那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或者以人的全面发展或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把人置于中心地位,这并不等同于把人口及其要素置于中心地位,这是有根本区别的。退一步讲,如果将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从人口学的意义上讲,这将意味着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保护都是围绕人口的发展或状况为转移的。这将会导致非常荒谬的结论。似乎只要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调节好了,人口的质量上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因此本文认为人口并不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而是作为一种条件而存在。适度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合理的结构与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口状况,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人口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必须从人口的诸要素中予以揭示。本文认为,所谓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指人或者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而是特别指人口诸要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等的状况和变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人口的诸要素的作用是综合地起作用的,总的表现为当人口数量相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要求过多或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质量低下时,对可持续发展不利,构成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人口状况越差,这种阻碍作用越明显。当人口状况由恶劣向良好转化时,这种阻碍作用就会逐渐减少乃至于消失,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日益宽松,并最终达到一个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人口条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过程。这也就是人口要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方式。这与决定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这种主动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从人口学角度说,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并不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人口的诸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只是起到一种促进的作用,它并不是积极主动的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内因。人口的诸要素及其变化归根到底也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才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受此制约的人口状况只是起到一种促进或延缓的反作用力。

因此,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就表现在人口状况从劣到优的变化过程之中。在这种变化中,人口所起的作用是一种促进的作用,但不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主导的作用。人口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应当作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努力寻求一种与具体区域(可以是全球、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口条件(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各方面),并提出促使这种最优人口条件尽快达到的具体可操作性对策和建议。而不是泛泛地停留在对人口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的揭示和强调以及空泛的对策建议上。这就需要针对具体区域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研究才能达到。

三、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途径和机制

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是极为复杂的。这不仅因为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由多种因素构成,而且因为人口本身也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社会群体。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它可以通过多个能量、信息通道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所起的作用既有正的作用,也有负的作用,而且不同的人口现象,如数量、质量等所表现的作用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人口状态是有利于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进行具体的综合的分析。

由于可持续发展可以看作是发展与可持续性二者的完美结合,是一定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撑下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因此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就通过这两个方面反映出来。

1.人口数量、规模及变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途径

人口数量是人口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狭义的人口就是指人口的数量规模。对于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几大要素中加以分析。

(1)人口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途径。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际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一般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在人均消费水平不降低甚至上升的前提下,将会导致物质总需求的急剧增大,例如食物、水、燃料、住房、道路以及其他物质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大,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到资源和环境的状况。一条是间接的影响,即通过对经济投资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来满足这些增长着的需求压力,经济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导致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矿产资源、能源以及土地、生物资源的需求都会增加,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加重环境的退化。另一条途径是通过人的直接物质需求带来的环境压力的增加,例如居住占地、生活用水的增加,生活中的排污的增加等。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这两条途径的影响,最终都会对一个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关于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国外有人提出了一个公式(G·C·Daily and P·R·Ehrilich,1992):

I=PAT

其中,I代表环境状况,例如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资源的消耗量,P代表人口数量,A代表人均消费水平,T代表生产技术,例如每生产单位产品或产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或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量。

这个公式从理论上表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水平或资源的消耗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在人均消费水平和生产技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环境的影响主要来之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当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同时增加,技术水平不变时,则对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生产技术的提高(即T因素的减少)则有利于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总之, 这个公式从理论上说明了人口数量的变化的确对资源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通过上述两条影响途径使得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变得不可持续。因此,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数量限定在一定的人口承载力范围之内。

(2)人口数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前所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发展的手段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原则上仍然认为,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手段,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但是这里的经济增长,与过去的牺牲环境质量作为代价的发展应有本质的区别,应该把增长的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当然,经济增长决不是发展的唯一手段,社会体制、分配制度、政策法律等都是相应的手段。而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发生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群体,不仅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刺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也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力的来源。人口作为劳动力的资源库,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当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人口的增加将有利于经济产出的增大,即所谓规模效益。但当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经济的需求时,人口再增加,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消失乃至变成为负作用。例如增加就业压力,加剧失业,扩大贫富差距,对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人口对经济发生作用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消费引起的,人口越多,消费需求越大,就会影响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最终影响经济产出。因为人口增加后,基本的物质需求会随之增大,这些需求必须予以满足,就必须从经济产出中拿出相当份额用于直接消费。因此人口数量的增长过快,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这种阻碍作用是有前提的,它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消费基金与人口在一定消费水平下的实际需要的消费基金的对比。因此,只有当人口增加到提供超过需求的劳动力,总人口的实际消费需求超过社会合理分割下消费基金的提供,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人口的增长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适度的人口数量和增长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发展的目标实现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和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将给社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带来很大的压力,难以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影响途径

人口素质是人口诸多特征中的最积极能动的要素。人口素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是多种素质的总和。人口的诸多素质,有些具有先天遗传的特征,如身体和智力素质,构成人口其他素质的基础,而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则是在后天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人口的素质的高低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向和途径是单向和唯一的,即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首先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W.Schultz)就对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过深入的研究,并由此研究提出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发现,美国农业生产产量从本世纪初以来的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要原因并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的增加。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他所讲的人力资本,就是人口的素质。因为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获得经济的增长,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仅仅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是难以实现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言,作为可持续发展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是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人口的素质提高过程,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

其次,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看,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不仅具有更先进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会发明和掌握更多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技术。这对于资源环境对发展的持续支撑能力的提高将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可见,资源环境的持续性离不开人口素质的提高。

(3)人口构成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

人口的构成与可持续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口的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年龄和性别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如各种职业、民族、城乡构成、收入水平等构成)。其中人口自然构成的变化是由人口本身的出生、死亡等变化形成的。以人口的年龄结构而言,人口过于老化,就可能造成经济活动人口的不足和老化,影响经济的效益和技术创新。人口过于年轻化,又会造成就业压力过大,增加失业率,影响社会的安定。同时,过于年轻的人口结构,还会造成教育、医疗上的压力,影响社会的发展。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同样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人口性别比失调,将会通过婚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还会影响人口的再生产活活动,使人口本身的正常发展受到干扰。如果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的失调同时发生,将会进一步加剧对经济的不良影响。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给人口赋予的特征,其结构更是与社会经济本身的发展有关,例如人口的职业构成和城乡构成,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对资源环境利用的方式有关。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大,或农村人口比重高,意味着人们主要从事对土地开发的农业生产,如果伴随人口的急剧增长,则会造成环境资源退化。总之,合理的人口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条件。

(4)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影响机制

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人口对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人口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因此绝对不能简单而概之。就人口的数量来说,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由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共同决定。当它的数量适宜或不足时,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人口的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时,就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甚至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可能。对于人口的质量来说,人口素质的提高总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人口结构也对可持续发展起促进作用。那么,就总的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但什么样的人口数量、结构和素质是最适合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还必须进行具体区域的量化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论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