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全球化的政策选择_全球化论文

论产业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全球化的政策选择_全球化论文

论产业全球化和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走向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产业全球化。产业全球化是指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 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和升级。一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转型往往受全球产业发展的影 响,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全球化的脉搏,并大力推进产业全球化,才能走向经济全球化。

与经济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产业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一提出就同产业全球化相联系。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最早是由T.莱维特 (Theodre Levt)于1985年在其《市场的全球化》(注:[美]坎特罗主编:《日出日落:向工业废弃的神话发起挑战》,New York John Wiley a nd Sons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8页。)提出的。他用“全球化”不过是来形容此 前此后全球经济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 、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生产、消费、投资这些概念也都是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词汇。 据有关资料说明,“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 学家奥斯特雷(S.Ostry)在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 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世界经济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以世界市场 为纽带,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媒介,以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为中心,将各国产业紧密连接在一起 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产业全球化。例如,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 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他认为,“最好将‘全球化’看做一种微观经济现象,它指的是产业 和市场一体化和联合的趋势”。产业和市场一体化联合的趋势,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在世界范 围内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垄断,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崛起 和各国产业政策的世界性影响。伴随各国产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的日益加深,产业全 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环 节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在科技和信息革命推动下,全球产业日益成为一 种密不可分的全球产业网。在产业全球化浪潮下,“没有谁可以像孤岛那样,与世隔绝而独 善其身”。产业全球化推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产业 联系变量连续变化,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 。

彼得·狄肯在1991年出版的《全球变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一书中说,当前产业发展 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狄肯还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当前 产 业全球化的特征。他说,商品标签所注明的产地,实际上只不过是产品最终装配的地点 ,对由许多个别零件组装起来的产品,比如一部“英国”汽车、一台“荷兰”电视机、一架 “德国”照相机来说,你既可以说它是哪个地方的产品,又可以说它不是哪个地方的产品, 因为,它们已经是全球各地生产的零部件的集合。所以,可以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大规模的 产业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作为产业组织高级形式的跨国公司已经能 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跨 国公司在全球合理布局,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绩效最好的目的。

产业国际化与产业全球化是产业全球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产业全球化的第一步应是产业 国际化,要实现产业全球化,需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一国的产业首先要走出国门,使生产 要 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商品、服务,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第二,产业组织必须利用先进 的科技、通讯和交通条件,发展、壮大自己;第三,要求各国之间作必要的产权让渡。产业 全球化应该说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朝着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演进。产业全球化是一个由产业国际化走向产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过程。

产业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国际产业分工的效率和获取产业比较利益是产业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应用是产业全球化的重要条件。产业全球化是随着世界 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当代,产业全球化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1.产业分工日趋全球化

产业分工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产业的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具体讲:第 一,产业分工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产业分工从一国地域范围内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 分工逐步发展成为范围广阔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 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 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传统产业分工向新兴产业分工发展。第 二,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 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产业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产业协议在国际范围内、跨 国公司间的分工。第三,水平性分工成为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 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 都已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第四,产业分工具有垂直 结构特征。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上的优势,产业全球化,有利于节约社会劳 动,使生产要素达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理配置。

2.贸易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产业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现象,在近代它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全球化的发展,但产业全球化也带动了贸易的全球化。第一,产业全球化 使得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 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发 展。据统计,1985~1994年间,全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8.15%,而世界服务贸易的 年增长率则高达10.75%。199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为8100亿美元,1995年则增至12300亿美 元,比1990年增长了51.9%。(注:宫占奎等:《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政策选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 页。)在国际大贸易(服务与货物)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 % 。第三,产业全球化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 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 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近20种。第四,高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应用。电子化贸易手段 普遍使用,EDI也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 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0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第 五,产业全球化促进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 贸易组织,标志着全球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全球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并以其法人地位对其所 有成员国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全球贸易体制大框架 已经构筑起来。

3.全球金融产业日益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产业与贸易的迅猛扩张,全球金融也 日益融合在一起。第一,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收购活动,以扩大规模, 适 应当今世界产业迅速扩展的需要。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 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西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 银行。1998年美国万国宝通公司和旅行者公司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合并行动,涉及金额 1500多亿美元,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组成美国第一大银行,涉及金额也多达数百 亿美元。第二,区域性的金融产业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欧盟统一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 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以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 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已演变成为真正的国际 金融市场。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深化,1997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通过金融服务 贸易协定,决定全面开放金融产业市场。第三,金融产业迅猛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 美国、日本以及西欧这三大金融产业中心继续发展以外,亚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等 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全球金融产业的新热点,大量国际资本纷纷涌入。新兴 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使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运转。

4.产业投资活动遍及全球

产业全球化趋势,使各国产业投资活动空前活跃,遍及全球,具有新的特点:第一,产业 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国际产业直接投资在过去20年来一直保持大幅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 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最近5年增长势头更强,见下表。到2000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 总量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第二,国际信贷资金 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到9534 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亿美元。与国际产业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 少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第三,产业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产业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产业直 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产业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 幅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经签署了1330个这种条约,涉及162个国家。GATT乌 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协议开始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 资措施协议》。

1991~1999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的流动 (单位:亿美元)

流向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发达国家

1150 1180 1380 1410 2080 2120 2760

4680

6360

发展中国家 430

520

760

1000 1070 1380 1720

1730

2080

中东欧 30507060150

130

190200210

全球总额

1610 1750 2210 2470 3300 3630 4670

6610

8650

资料来源:参见吕博:《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载《国际经济合作》,2 001年第3期。

5.产业组织的形式——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实行全球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使 世界产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产业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 剧增。根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第 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国外资产排列的100家 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国外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国外 资产。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50%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 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第三,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全球化经 济的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以保护 、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据贸发会议统计,最近20年来公司并购涉及金额以42%的速 度增加,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额为7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注:钟五洪:《跨国并购规模再创新高》,载《东方经济》,2001年第2期。)并购的产业分布也发 生了重要变化,即第三产业成为并购的热点。1991年第三产业的交易额为353亿美元,占总 额 的41%,1999年交易额上升为3400亿美元,占总额的60%左右,远远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注:韩世坤:《九十年代全球跨国并购的产业分布及其演变趋势预测》,载《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0年第11期。)

6.产业的区域联系向纵深发展

在产业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很难获 得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因此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结成各种区域集团 ,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欧盟(ECU)正式成立,15个成员国开 始在贸易、投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1995~1997年欧盟又加紧实施统 一货币和欧盟东扩计划,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从此欧盟成员国有了统一的货币,这 大力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 一体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 圭和巴拉圭“南美共同市场”成立;同年10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 维亚5国撤消关税协议,组成“安第斯集团”;1993年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正式成立;1 99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实施的亚太地区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等,这些都表明产业 的区域联系向纵深发展。

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把我国融入到产业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国外的产业进入到中国 来,我国的产业也要走出去。但我国产业的封闭性、落后性和不平衡性,特别是我国的全球 利益,要求我们借助于加入WTO的机遇,实行有效政策,提升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速度。

第一,增强企业集团实力,培育产业“航母”。据统计,我国现有2700家企业集团,数量 不少,但总资产只有86000多亿元,其中120家国家试点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 21000亿元,利税2400多亿元。世界500强大公司中近400家进入我国,大量直接投资。我国 最大的500家企业集团收入合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三名之和的80%多。中国石油集团被 称为中国的“石油航母”,在世界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中位居第11位,重组上市前,总资产 为美国埃克森公司的66%,销售收入仅为埃克森公司的32%。(注:钟集促等:《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载《经济日报》,2001年4月4日。)总体看,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 规 模小、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其“吨位和载重”还无法与国外“航母”相比。面对产业全 球化的发展和国外跨国公司的进逼,我们只有增强企业集团的实力,培育我们自己的产业“ 航母”,才能在产业全球化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为此,要调整企业集团主辅结构,把集团的 优良资产和资金、技术、人才集中到主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集团主业低成本扩张 ,做强主业,做大企业集团;要推动企业集团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外国资本、资源、技 术、人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发展壮大自己;企业集团要有自己的强有力的技术创新基地 ,有足够的科技资金投入和高人一筹的科技、管理人才,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要制定支持和扶持政策,拆除一些壁垒,使企业集团走向全球化。

第二,树立产业全球化意识,发展我国的跨国经营。跨国公司是参与产业全球化的重要载 体,也是当前国际竞争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世界上现有 3.7万家跨国母公司,正日渐成为世界产业组织的主体。我国产业能否跟上产业全球化的进 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跨国企业集团能否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目前我 国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是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使我国产业由国内的消极保 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占有,以此分享产业乃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目前,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我国大型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 外贸专业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 口总公司和华润集团等。它们以国际贸易为主体,同时也在海外从事各种类型的投资和经营 活动。二是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和经营能力的生产型企业,如首钢总公司、二汽集团、石化总 公司等。三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性、服务性企业,例如,中国银行和中国国际信托投 资集团公司等。这三类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条件,是我国企业实行国际化 经营的先行主体。在产业全球化时代,企业能否有效地实施全球发展计划,不仅事关自身存 亡,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产业的兴衰。德国著名的罗兰贝格公司预测,10年以后,随着产 业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像伊莱克斯、惠而浦、松下、日立这样的全球型公司以及其他 区域型公司才能活下来。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和区域产业合作。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极参 与全球建筑产业、人力资本产业和设计咨询产业合作。(注: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是指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和设计咨询合作。)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合作有了 新的发展,2000年新签合同额为14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对外建筑产业117.2亿 美元、人力资本合作29.9亿美元、设计咨询产业2.3亿美元。2000年完成营业额113.3亿美元 ,其中对外建筑产业83.8亿美元、人力资本合作8.1亿美元、设计咨询产业1.4亿美元。年末 在外从事产业合作的人数为42.6万人。(注:何京:《我国国外经济合作事业又获新进展》,载《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1期。)为了促进对外合作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推进对外 产业合作市场多元化。我国传统的对外产业合作市场在亚洲和非洲,这是应当继续保持的。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前提下应当开辟欧洲和美洲市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建设项目多, 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合作前景广阔。其次,要着眼于大工程、大项目。大工程和大项目工期 长、耗资多、营业额大、盈利高。再次,要组建大型企业。2000年对外合作合同额前50名企 业占总额的62.7%,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27家,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名列首位,总额 达17.5亿美元。(注:何京:《我国国外经济合作事业又获新进展》,载《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1期。)

第四,用全球化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在“入世”之后的短时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不 可避免地受到产业全球化的冲击,主要表现是: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有更大的发 展,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会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在总体上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一 个短期的低度化的调整时期。从发展来看,若政策措施得当,则会使产业结构逐渐走向优化 和升级。为此,我们必须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我国应更多地从积极参 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 ,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除少数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外 ,应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要结合产业全球化的背景, 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联系起来,制定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产业 的选择方案,以利于提高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 ,在产业全球化中,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占领某些产业和技术的制 高 点。既要在高科技产业有一席之地,又要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增强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 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我国的比较优势 产业并不一定能完整地占领某个产业,而最有可能的是部分地占据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 依据产业内分工来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再次,要根据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化, 汲取国际经验,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在符合国际规则的范围内,政府应按照竞争优势理论, 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性产业的扶持政策。这一扶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战略性产业形成新的 比较优势,能够有较长远的经济效益。在战略性产业中要尽可能逐步强化跨国发展,尽可能 地防止过度保护的弊端。(注:贾继峰:《在国际竞争中调整产业结构》,载《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第五,把走向产业全球化与保护重要产业结合起来。“入世”是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重 要标志。但是在“入世”初期要对我国的某些产业进行保护。这是因为,我国的新兴通讯产 业在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等几家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夹缝中生长;我国的医药 产业受到像中美史克、美国辉瑞、西安杨森等外资的挤压。这些产业若不在一定时期内加以 保护,提高其竞争力,就很难生存和发展。再有,国内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基 础薄弱,如农业、汽车行业、保险业,对此也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加以保护。以农业为例,入 世后,我国首先开放农产品市场,在2005年取消食品和农产品的进口数量限制,每年进口粮 食的配额增加到2100万吨,这2100万吨粮食实行的是1%~3%的低关税,超过2100万吨配额以 上的粮食进口要实行高关税,但税率要逐步从目前的30%~40%的水平降至2004年的17%的水 平。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势必使我国成本较高的粮食生产和本来已经销售困难的农产品雪上加 霜,必定会对我国粮食生产、销售以及农民收入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开放过程中应加 强对我国幼稚产业和基础产业的保护,给予一定时间的过渡。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国内产业保 护政策,目的是提升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其适应和走向全球化的能力。

标签:;  ;  ;  ;  ;  ;  

论产业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全球化的政策选择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