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_语义分析论文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_语义分析论文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词论文,语法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解题

0.1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已有多位研究者进行过分析。 各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上,斟酌如何把这个“量”表述得更确切些。到目前为止,一般认同的有两点:

A 表示动作时量短。分别有短时貌、短时态、短暂、时量短、 一次动作等说法。

B 表示动作动量小。分别有动量小、轻微、少量、减弱动作、 次数少等说法。

用“时量短”、“动量小”可以解释很多动词重叠用例的意义,但有时也会遇到困难。例如:

(1)她推开门,看看天上的三星。(老舍)(2)她推开门,看天上的三星。

一定要说前一句表示的动作时间比后一句短点儿,是勉强的。至于把“多睡睡”中的“睡睡”分析为时量短,这与状语“多”恰恰是矛盾的。

我们也无法肯定“点点头”、“切切菜”、“踢踢球”一定比“点头”、“切菜”、“踢球”动量小一些,或次数少一些。刘月华(1983)是同意动词重叠表示时量短、动量小的。可是她同时举出一些用例,如“细细的算算得了”、“好好谈谈吧”、“你可怜可怜你自己吧”,认为这些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短时少量的”,这些动作的量甚至“是不可计量的”。此外,像“你醒醒”、“应该镇压罪大恶极的坏人”、“有时还打打呼噜”等例中的重叠式,就更不是用时量短、动量小能够解释得妥贴的。

用现有的认识来解释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想,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量”究竟应该是什么含义?除了动作的量以外,重叠式是否还有其他的语法意义?或者说,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

0.2本文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起点, 对前人思索过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以求对重叠式语法意义的认识有所加深。动词重叠式的范围各家所指不完全一样。本文只讨论VV式,如“看看”、“整理整理”、“散散步”,不涉及其他形式。

0.3说话人把动词重叠起来使用, 说明他对重叠式的语法作用有一种语感。这种语感正是重叠式语法意义的反映。因此,说话人把什么样的动词加以重叠,重叠式有什么样的表达功能,就是我们捕捉说话人的语感,寻求重叠式语法意义的依据。

1 动词重叠式的表达功能

动词重叠式主要用于祈使和叙述,有时用于评议,有的动词重叠起来可以表示致使或表示变化。这里说的祈使、叙述、评议、表示致使、表示变化,都是指语句的表达功能,不是指语句的形式。

1.1祈使。在祈使句中,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行为, 可以由听话人(第二人称)来施行。例如:

(3)你看看我是谁?(4)希望定大爷帮帮忙。 (5 )你不愿意一齐坐坐,谈谈么?

也可以是说话人要求允许自己(第一人称)或让别人(第三人称)来施行。例如:

(6)让我体会体会坐飞机的感觉。 (7)让他也开开眼界。

有时建议听话人,或者要求允许自己或别人做某事,实际的目的不在于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个动作获得某种认识或认同。例如:

(8)让我吃吃,看这梨甜不甜。 (9)叫他喝喝看,这茶苦不苦。

(10)这顶帽子太小了,你戴戴看。 (11)事在人为,先办办看。

重叠式表示的动作、行为,施动者从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这种人称的改变,影响着祈使句的意义和构造。施动者为第二人称时,祈使意味直截了当,祈使语气比较强烈;为第一人称时,或多或少含有“请求允许”的意思,句中常出现动词“让”或“叫”;为第三人称时,有明显的“请求允许”或责令的意思,句中一定要用“让”或“叫”。不过,总起来说,重叠式构成的祈使句,强烈的命令句极少,多数表示建议或请求,语气比较缓和。

祈使句是动词重叠式出现的典型环境之一。通常所说能够重叠的动词,差不多都能用在祈使句中,从语义上说,能重叠起来用于祈使句的动词的必要条件是自主。

1.2叙述。重叠式构成的叙述句可以叙述过去的作为、 行动的打算,也可以叙述经常性的安排。例如:

(12)他只出来进去,劈劈柴,看看五色梅。

(13)明天跟当地的同志见见面,听听汇报。

(14)上午和研究生谈谈话,下午看看书,晚上就看看电视。

重叠式用于叙述,没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用例。

叙述句也是动词重叠式出现的一个典型环境。一般说来,能够重叠起来用在祈使句中的动词,也都可以用于叙述句。

1.3评议。评议是依据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人之常情对动作、 行为表明看法。有肯定性评议和否定性评议两种。肯定性评议指明应该如何行动。例如:

(15)应该尊重尊重老人。 (17)为什么不常来看看她呢?

(16)应该走走正道。 (18)这些问题更值得认真地思考思考。

这里又有两类情形。一类如“尊重老人”、“走正道”,这些动作、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必要的、应该做到的。另一类如“看她”、“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动作、行为的必要性则是特定情景引发的。肯定性评议句重申行为、动作的必要性。不同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必要性有强有弱。必要性越强,越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重叠式所在的句子就越具有重申意味。从另一个方面说,重申是因为听话人没有做到,因此重申意味越强,句子就越具有批评的色彩。

否定性评议句指明一个消极事实。例如:

(19)今天到这儿挑拨挑拨,明天到那儿挑拨挑拨。(注: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20)他还常常说说风凉话。

“挑拨”、“说风凉话”,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不应该的。因此,句子在指出事实的同时,也含着强烈的批评甚至谴责的意味。

肯定性评议句敦促或暗示一种行动,否定性评议句实际上制止某种行动,可见评议句也有或强或弱的祈使意味。

能够重叠起来用于评议句的动词最多。一方面,能够重叠起来用于祈使句、叙述句的动词差不多都能进入肯定性评议句。另一方面,评议句还能容纳另外两类动词:肯定性评议句可以容纳褒义动词,否定性评议句可以并且只能容纳贬义动词(有些动词受搭配关系的制约,如“说”与“风凉话”搭配,也会呈现贬义)。

1.4表示致使。所谓致使, 是说动词重叠式表示的行为不是它的主体自动发出的,而是另一个主体或力量促成的,常用重叠式与“让”或“叫”共现的格式来表达。例如:

(21)让他也知道知道你的厉害。(注:例句引自马庆株(1988)。) (22)让他挨挨饿,他就知道爱惜粮食了。(注: 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 (23)叫他丢丢面子。

“让”或“叫”可以表示“促使”,也可以表示“听任”,意义有强弱之别,因此使动格式表示的意义有一定伸缩性。以例(23)来说,“叫”的主体可以采用某种做法,直接造成“他”丢面子,也可以听之任之,不加干预,致使“他”丢面子。

致使句中出现的重叠动词不能用于前面几种句子。这些动词的语义特点是表示被动行为,并且行为的一般结果(或者通过特定搭配关系显现的结果)对于其主体而言是消极的。

1.5表示变化。句子表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例如:

(24)他再长长就跟他爸爸一样高了。(注:例句引自马庆株(1988)。) (25)让他吐吐就好了。(注: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 (26)让沟里的水往外流流。(注: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

变化可以用“再”加重叠式表示,也可以用“让”或“叫”与重叠式连用来表示。句子隐含着说话人或顺其自然,不加拦阻,或提供方便,加以保护,使变化能按主观愿望进行的意味。这种句子里的重叠动词表示人无法控制的变化,只能出现于此类句子,不能进入前面各种句子。

1.6五种功能的句子有一定的关联。从意义上说, 祈使句重叠动词的主体从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祈使意味逐步减弱;另一方面,评议句以及表示致使、表示变化的句子,甚至某些表示打算和安排和叙述句,也有祈使意味。五种功能的句子形成了一个祈使意味逐步减弱的序列。从构造上说,重叠式施动者为第一人称,特别是第三人称的祈使句,以及表示致使、表示变化的句子,都采用(或可以采用)“让”或“叫”与重叠式共现的格式。

五种功能的句子容纳重叠动词的能力呈递降状态,随着句子祈使意味逐步减弱,容纳重叠动词的能力也逐步降低。

2 可重叠动词的语义条件

面对所有动词,要绝对分清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不能重叠,常常是有困难的。相反,从寻求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入手,弄清楚什么样的动词可以重叠,什么样的动词不能重叠,可以以简驭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更重要的是,弄清了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有助于归纳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确定动词重叠能力的依据,就是上一节讨论的五种功能的句子构成的序列。能够用在祈使、叙述两种句子里的动词,重叠能力最强。只用于评议句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叠。只用于表示致使、表示变化两种句子的,是动词在特殊情况下的重叠。

一个动词能否重叠,乃至重叠能力强弱,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意义(词本身的意义,特别是在特定语境表现出的意义)。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讨论。

2.1自主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

2.1.1自主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之一是,动词表示的动作、 行为必须表现为一个同质的过程,即动作、行为可以延续。“延续”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过程分不出更小的片段,一是整个过程由若干相同动作片段构成。这前人已有充分的论述。

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能否表现为过程,有时与宾语有关。比如,“建立外交关系”是一个完结性行为,而“建立友谊”则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进行,表现为过程。前一个短语中的“建立”不能重叠,后一个短语中的“建立”可以重叠。

2.1.2自主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之二是,动词词义较轻, 也没有庄重的色彩。例如:

帮忙 打听 调查 分析 割 鼓励 焊 化妆 看 劳动 请扫 说 跳 听 问 洗 想 修理 休息 宣传 研究 栽 走 住 坐 做

相反,词义较重,或具有庄严、郑重、景仰、尊崇等色彩的词,一般不能重叠。例如:

安葬 剥夺 查禁 缔造 奉劝 管辖 敬贺 抗议 铭刻 扭送 抨击 强攻 严惩 镇压

当然,词义轻重是相对的,有程度上的过渡,界限不易划清。不过,大致的分别是存在的,“两极”是分明的。

有的动词在某些组合中意义比较庄重,在另外的组合中意义较为一般,表现出时而不能重叠,时而可以重叠的情形。“统一祖国”是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其中的“统一”不能重叠;可是在“统一口径”中,“统一”却可以采用重叠形式。

这里说词义重的动词不能重叠,是说不能重叠起来用于祈使和叙述,如果用到评议句中,有的是可以重叠的。例如:

(27)应该镇压镇压罪大恶极的坏人。

例(27)重申“镇压”的必要,既包含应该做到,也包含容易做到、没有什么难度之意。从后一方面说,“镇压”的词义在某个侧面又有所减轻。

2.1.3自主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之三是,动词表示的动作、 行为具有情景特征,也就是说进行这种动作、行为的必要性是具体情境引发的。前面所说能重叠起来进入祈使句、叙述句的动词都有这个特征。相反,如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这类意义的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例如:

爱护 爱惜 关怀 深入(群众) 尊敬 尊重 遵守

贬义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任何时候都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情景意义,因此一般也不能重叠。例如:

把持 败坏 包庇 贬低 篡改 摧残 枪杀 勾搭 坑害 欺负

伤害 贪污

这些动词重叠起来,都只用于评议句。

2.2非自主动词重叠的语义条件。这里指一些非自主动词, 以及少量形容词。

2.2.1非自主动词重叠能力很弱, 一部分表示消极后果(包括带宾语以后表示消极后果)的动词,可以进入表示致使的句子。例如:

吃亏 出丑 跌 丢丑 丢脸 丢面子 丢人 害怕 碰壁 碰钉子

上当 委屈 知道(厉害) 走(弯路)

2.2.2表示无法控制现象的非自主动词, 重叠以后只用于表示变化的句子。例如:

(风)吹 (风)刮 (雪)化 回升 咳 烂 流 漂 (太阳)晒 淌 吐(tù) 退化 锈 演变 演化 氧化 去 涨

2.2.3一部分表示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的形容词也可以重叠。 例如:

A 快活 光彩 凉快 漂亮 清净 轻松 热闹 舒畅 舒服 痛快 潇洒

B 惭愧 难堪 难受 伤心 着急

A类是褒义形容词,可以重叠起来进入祈使句、叙述句, 重叠式的主体可以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可以是第一人称。B 类是贬义形容词,重叠起来只能进入致使句,重叠式的主体可以是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一般不能是第一人称。

2.3从实际用例看可重叠动词的语义特点。如果面对一份动词表,根据语感来判断,可以认定大多数动词是能够重叠的(约占70%)。可是,如果观察语料,就可以发现,经常重叠使用的动词为数并不多,不过某些动词的重叠频率相当高。我们统计了《正红旗下》、《编辑部的故事》(部分篇目)、《人到中年》以及《20世纪中国名家散文200 篇》(下册),四种语料中出现重叠使用的词108个,其中单音节词76 个,双音节词32个,这些词及其重叠次数是:

看80,想24,点(头)14,说13,望、问、听12,摇(头)10,谈6,拍、试5,笑、写、翻(书)4,帮、歇、找、玩、尝、瞧、摸、 眨眼、帮忙、发(议论)3,走、吃、动、洗、卖、掸、管、聊、 透(气)、过、醒、凑、休息、讲理、商量、琢磨、寒碜2,闻、睡、踢、 敲、抓(头)、见、坐、指、站、穿、讲、逛、做、闯、求、学、抢、劈、拉、陪、办、数、等、碰、斗、评、欠(身子)、开(眼界)、放、蘸、补、改、称(重量)、转(身)、转(zhuàn)、卷、相、散、遛、扳、长、展、散步、咂摸、打听、耸肩、活动、合计、思索、消遣、学习、商议、交涉、整理、招待、拉拢、引见、壮胆、解释、补充、溜达、分散、采访、参谋、可怜、热闹、运动(yùn·dong)1

当然这个统计对动词重叠能力的反映是很不充分的,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动词重叠的一些基本特点。语料中出现的是重叠能力很强的词。除了“醒、长”是非自主动词、“热闹”是形容词之外,都是自主动词,都用于祈使或叙述。重叠频率高的多为表示具体动作,特别是表示人的感官和肢体动作的动词,是基本动作动词。这些特点反映了动词重叠的最基本的事实。

3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3.1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在重叠能力最强的动词上, 在使用重叠式最多的几种表达功能的句子里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可以根据这些典型情况来归纳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要也能解释其他环境下的重叠用例,就是可靠的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A 重叠式最能容纳词义较轻、中性色彩的词,而词义较重、 色彩较浓的词多用于评议,并且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有些词义和色彩有所减轻。动词重叠式有淡化动作量的作用。

B 自主动词中能够重叠的是表示延续的动词, 非自主动词表示的变化本身就是不断延续的。动词重叠式有表示动态或变化过程延续的作用。

C 重叠能力最强的是大部分自主动词,尤其是基本动作动词。 动词重叠大多具有情景特征。重叠式大量使用于祈使句,以及有祈使意味的句子。这些情况表明,动词重叠式表示人在各种基本活动中对外部世界作出的能动的、积极的反应,表现出行为、动作主体极强的主动性和动作性。

归结起来,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述为三点,并且第三点又是最根本的意义。

3.1.1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之一是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这已是语言学界多年来的共同看法。问题在于,所谓动作的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动作时间长短、次数多少,而应该包括动作、行为、变化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可以有广义量的意义的因素。例如(为了简化叙述,下面只说“动作”,一般可以概括“行为”甚至“变化”):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次数的多少;动作目的性的强弱;进行某个动作迫切程度的高低;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力度的大小;动作难度的大小;动作郑重程度的高低;动作强制成分的多少;对动作结果期望值的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这里的列举并不完备,还可以有其他一些量的因素。把动词重叠式减弱动作量的含义加以拓宽,对于重叠用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例如:

(28)你先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邓友梅)

“去去”表示时间很短,这是重叠式表示时量短的最典型用例。

(29)你教教我。 (30)你也该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习。(注: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

“你教教我”显然带有易于做到、不带强制性的意思,与“你教我”相比,语气也缓和得多。例(30)的动词重叠包含着没有什么难度之意。这两例中的动词重叠式都有使动作难度有所减轻的意思。

(31)暑假准备在家看看书。

“看书”是为了学习、长知识。说成“看看书”可能就不一定有很强的学习求知目的,甚至表示目的性有了转移,比如仅仅为了打发时间;或者尽管是为了增长知识,可是说话人有意淡化这一目的,力求把话说得轻松、随意一些。

(32)你狠狠批评批评他。(注:例句引自刘月华(1983)。)

这是否也有动作量减弱的作用?应该说有。所谓动作量的减弱是把重叠式与动词原形比较而言的,“批评批评他”显然比“批评他”分量要轻。当然,一个或几个侧面动作的量减弱了,并不排除另外一些侧面的量反而有所加强。状语“狠狠”表示采用严厉的态度,或加大批评的力度,但重叠式本身仍然可以包含难度不大或较多地表现出善意的意思。所谓减弱动作的量,仅指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动作、行为、变化本身的量事实上有了减弱。使用重叠式是说话人尽量把一个动作、行为、变化说得轻巧一些的一种表达手段。

3.1.2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之二是表示过程的延续。 动词重叠式只能容纳动作、行为呈现为过程的动词和作为过程展开的变化意义的动词,这些动词的意义提供了过程延续的可能性。确认动词重叠式表示过程延续这一语法意义,可给重叠用例提供较合理的解释。如:

(33)他退休以后,平常看看书,下下棋,和老朋友聊聊天,倒也不寂寞。

(34)今天你多睡睡。

例(33)“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都是作为过程在延续的,因此觉得比较充实。当然,这三个重叠式也有动作的量被减弱的特点,比如“看看书”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借以消遣, 比较悠闲。例(34)“睡睡”是建议听话人把过程加以延续,因而可以加上状语“多”。如果仅仅着眼于时间,这两例中的动词重叠式不仅不是表示时间短,反而是表示时间延长。

(35)劳驾,边上靠靠,再上一个人。(邓友梅) (36)再往下沉沉就到底了。(注:例句引自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

这是要求把动作加以延续,或让某个自发现象继续下去,使人或物到达恰当位置。

(25)让他吐吐就好了。

这是期待某种结果,而结果的出现正是以动作或变化过程延续到一定时刻为条件的。(注:赵怀印(1993)指出,安徽霍丘方言动词重叠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只出现在句子前半部分。从他所举例证看,整个句子表示前一过程意外中断。因此可以认为霍丘方言里动词的这种重叠也表示过程延续,这与普通话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有一致性。)

3.1.3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之三是强化动作、行为、 变化主体的能动性。多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动作、行为、变化可以从语义上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具体句子里使用的动词只能体现一个或几个侧面。以表示动作而言,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性很强的动作(比如用于命令句,或表示正在进行),也可以表示事实(比如叙述过去的事情)、表示原因(比如做结果补语前的述语)、表示方式(比如做指称性主语或宾语)、表示用于限制或描写的性质或特征(比如做定语)等等。具体句子里运用的动作动词不一定都表示强烈意义的动作。可是,动词重叠作为对动词形式的一种翻新和改造,排除了表示其他侧面意义的可能性,强化了动作性,表示有所作为,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能动性。

自主动词大都可以重叠,一个动词如果有自主义项和非自主义项之别,一般只有自主义项可以出现在重叠式中,因为自主意义中包含了动作者的能动因素,有可以被重叠这种语法形式激发能动性的内因。

有些动词的自主意义本来是比较模糊的,可是一旦加以重叠,自主意义便得到强化,或者说其中的能动性被激活。比如,“醒”表示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复兴奋状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是也可以人为地促进它实现。一旦构成“你醒醒”这个重叠式,就是要求当事人加强自我控制,进入兴奋状态。“你醒醒”是一个要求发挥能动性的指令。此外,把“曝光、暴露、超脱、打盹、呼吸、清醒、熟悉、认识”等动词加以重叠,甚至把“安静、高兴、兴奋”等形容词加以重叠,也都有词义中模糊的能动性被激活的特点(这些动词、形容词的意义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释义)。

有的动作、行为如“打哈欠、打呼噜、咳嗽、流眼泪、说梦话”等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但是,如果用重叠式来表达,便表明说话人实际已把这些动作、行为看成当事人的有意所为。例如:

(37)有时还打打呼噜,叫别人无法睡觉。 (38)你咳嗽咳嗽,没准能咳出来。(注:例句引自刘月华(1983)。)

非自主动词和形容词本来是谈不上能动性的,可是容纳重叠式的框架赋予它以能动意义,整个框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平行的事实。把动词“激化”重叠,可以有两种方式:A.让矛盾激化激化;B.激化激化矛盾。这时,“激化”是使动用法,是“使激化”的意思。同样,形容词“活跃”重叠,也可以有两种方式:A.让气氛活跃活跃;B.活跃活跃气氛。这时,“活跃”也是使动用法,是“使活跃”的意思。A、B两种重叠方式都表现出了能动意义。不过,“激化”、“活跃”的使动意义已经是词的一个义项(在这个意义上“活跃”已转化为动词),都可以采用B种形式来重叠。 本文所说非自主动词及一部分形容词的使动意义不是词义的组成部分,是带“让”或“叫”的框架赋予的,所以只能在A这种格式中重叠使用。 重叠式的能动意义是借助整个格式而显现的。

动词重叠式所在的句子大多具有或强或弱的祈使意味。重叠式前面常常出现“好好儿”、“再”或者表示运动趋向的状语,出现“应该”、“值得”,或者重叠式置于带“让”或“叫”的格式之中。重叠式出现的这些环境,都是动词重叠具有能动意义的反映。

3.1.4在实际使用中, 动词重叠式三方面的意义(包括动作量的减弱的各个侧面)总是交织在一起,总是表现出或隐或显的情形,并且所谓隐和显又有程度上的差别。表达需要认真对待的动作、行为,或者说话人有所倡导之时,强化行为主体能动性这一面显得十分突出,而动作量减弱的特点则被掩盖,或者呈隐约状态。可是,如果表述一般性动作、行为,激发能动性的特点不那么突出,动作量的减弱就十分明显了。并且,动作量的强弱,能动性的发挥,又都是在过程的延续之中显现的。这样,在不同意义隐和显这两个极端之间,各种意义相互交叉,或强或弱,使话语的表达和理解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动词重叠式三方面的意义又是相互依存的。前面说,所谓量的减弱,主要是说话人有意把话说得轻巧一些,其目的或者是推动、鼓励当事人去行动(激发能动性),或者表示说话人自以为胜任有余(能动性较强),或者这两点兼而有之,所以量减弱的背后是能动性在起作用。同样,过程延续意味着改变停顿状态,或减少、去除中断的可能。促使过程延续,实际是激发能动性;表述过程延续,也就是表达发挥能动性的结果。因此,在动词重叠式三方面意义中,重叠式主体的能动性居于主导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集中到一点:激发、凸显或表达重叠式主体的能动性,从而对动作、行为、变化进行定向控制。(注:朱景松(1993)说,扬州话单音动词生动重叠表示状态,这种状态“是以某种动作为基础的,是对某个具体动作作高频率重复,或以急速的方式、急切的心情进行某个具体动作所形成的”。可见,扬州话单音动词作生动重叠,实质上也是表现动作者的能动性,这与普通话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致的。)至于动作量的减弱(有意说得轻巧一些,或可以说得轻巧一些)和过程的延续(促进过程延续,表达过程延续),不过是激发或表现能动性的愿望或结果的反映。

3.2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意义的讨论

3.2.1很多研究者主张,动词重叠式有尝试意义。李人鉴(1964 )则认为,有些重叠式所在句子表现出尝试意义,是整个句子或是跟动词重叠式同现的“看”、“试试”表现出来的。不过,这个意见没有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尝试意义的说法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有几位研究者曾经用下面的例子来证明动词重叠式的尝试意义:

(39)让我喝喝这杯酒,看好不好。

(40)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41)这种火柴老划不着,你划划试试。

(42)老谢说:“对,你去找小吴想想办法。”

(43)哪儿都买不到那本书,不信你去买买看。

(44)你来开开这个抽屉,我怎么也拉不开。

(45)叫她生生小孩儿,她就知道做母亲的甘苦了。

(46)咱们下午讨论讨论,看这次讨论得怎样。

其实这些句子里有的很不容易看出有尝试意义。 正如李人鉴(1964)所言,即使有些句子包含着尝试意义,也不能忽略了整个语境,特别是同现成分“看”和“试试”。“试试”表示尝试意义不必多说。我们来观察这个“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看”(第⑧义项)说:“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试一试(前面的动词常用重叠式):想想看│找找看│等一等看│评评理看│先做几天看。”很显然,表示试一试,即表示尝试,是“看”的作用。如果断言这里的“想想”、“找找”、“评评理”有尝试意义,那么“先做几天”也应分析为有尝试意义才对。(注:李人鉴(1964)已经说到这一层意思。)这后一种分析意见现在还没有见到。

3.2.2一般所说有尝试意义的句子,其实是本文1.1节讨论的祈使句的一种。这种句子可以归纳为几个典型格式:

(47)VV,看VP不VP:你念念,看拗口不拗口。

(48)VV看,VP不VP/VP/不VP:你念念看,拗口不拗口/很拗口/一点儿也不拗口。

(49)VP不VP/VP/不VP,VV看:拗口不拗口/很拗口/一点儿也不拗口,你念念看。

(50)VV看/VV:你念念看/你念念。

这些句子的意思是,借助于重叠式表示的能动过程,来获取某种认识或认同。动词重叠式不是要求尝试着进行某种动作、行为,而是把动作、行为作为一种手段,从而使动作者获得某种体验, 以便对“VP不VP”作出回答,或者对“VP”、“不VP”表示认同。例(47)、(48)、(49)是不同的表达形式,例(50)是它们的省略形式。在实际运用中,“VP不VP”、“VP”、“不VP”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隐含在话语之中,甚至包含在说话的情境之中。“看”对于重叠式来说有“试一试”的意义,可是从整个句子看,它表示“观察效果”。“看”有时也可以不出现。

进入这种句子的动词可以分两类。一类,动词表示的动作其直接结果就是句子所要达到的某种认识或认同。例如:

比 比较 猜 尝 测量 测试 测算 测验 称(重量) 揣测 揣度 揣摩 揣想 打量 掂 掂量 观察 估 估计 核查 核对 核计 核算 衡量 计算 检查 检测 检点 检验 检视 较量看 考虑 量(liáng) 品 品尝 品味 品议 瞧 商量 算 听

另一类,动词表示的动作其直接结果不是句子要达到的认识,但这种动作提供了达到某种认识的手段。如例(47)至(50)中的“念念”,是体会“拗口不拗口”的手段。这一类动词数量比较多,差不多包括了所有可以重叠的动词,因而前一类动词也可以从另一个意义侧面归入这一类。比如“猜”:

(51)你猜猜看,有几个。 (52)你猜猜,看猜得着猜不着。

例(51)中的“猜”属于前一类动词。例(52)中的“猜”,目的是观察能否猜得准确,甚至是让猜想者自己得出“很容易猜”或“很难猜”的结论,所以它属于后一类。

以上分析似可说明,不宜认为动词重叠式本身有尝试意义。

标签:;  ;  ;  ;  ;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