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新教育的回答问题_陶行知论文

陶行知创新教育的回答问题_陶行知论文

为陶行知创造教育答客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知论文,答客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0)04—0040—(02)

问: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起始和发展如何?

答: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1](P25)。把创造引入生活教育领域,明白无误的是1931年8月,提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 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生路”。“‘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2](651)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主张,是1933年,他指出做的三个特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他并以《红楼梦》上刘姥姥游大观园为例,说明创造过程就是“这种新观念的成立,是心理的创造”。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改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即行动,因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行动必须贯彻教育的始终。“行以求知知更行”,手脑联合是开始之行,是行以求知;手脑双全是知而再行,最后一起点之行。[3](P524) 这是生活教育的创造理论。陶行知的创造理论以此为标志,已趋成熟了。关于它的发展与第二个问题有关,就留在下面答复吧!

问:创业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关系?

答:创业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陶行知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创业之“业”指创造的具体行动,无业的“创造”,只是一个科学术语、抽象名词。国难当头,抗战时期,无业可言,即使有之,其性质往往也是破坏的、革命的。现在的“业”则必然是建设的、发展的。创造要落实在具体业绩中才有实际价值。如在人与自然方面,就要提倡科学创新;如在人与社会方面,就要提倡艰苦创业。创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和世界一体之业,即创全球现代化之业。这是陶行知三十年代提出的命题,与当代潮流是吻合的。创新和创业都是创造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运用。陶行知1913年就想到“造业自任”,直到1946年才提出“人生志在创业”,那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尽管又产生了冷战,但“和平”和“发展”终算有了可能和希望,此时才有条件提出“创业”,只有创业,才有可能使全球现代化得到川流不息的发展。怎样创业?要牢牢把握住陶行知讲过的三句话,明确创业的目标、社会条件和主要途径:

(一)“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4](P401)。 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达到生活教育运动最高峰的前夕,即1942年4月18日写的。1918 年他还讲过:“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教育”。假使他活到现在,他一定会讲: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创造。个人为创造而生,这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就是启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沿着职业、事业、创业的人生轨迹,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人生志在创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

(二)“互信、共信为创造之本”[4](P386)。这也是1942年写的。1943年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之后,专门作了题为《创造的儿童教育》学术演讲[5](P537)。 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他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催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而环境中至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是人类群体的互信和共信。有了互信和共信,人类的创造力,才得以发挥、加强和培养;反之,则会阻碍、削弱和摧残。美国对华裔科学家李文和的迫害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人生志在创业的社会条件就是互信、共信,这也是创业之本。

(三)“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4](P346)。 这是教学做合一在抗战中的新发展。1940年陶行知说:“战时教育运动开始的时候,本社提出‘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这自我二字若作自觉解是更正确。集体教育要通过‘自觉’才成为有效的教育,即集体的自觉教育和自觉的集体教育。”[5](P447)陶行知运用的“集体”这个词语有两层含义, 一是泛指一切“整体”之意,二是指与个人相对应的集体。此时,这两层含义都同“创造”挂起钩来。从第一层含义,根据生活教育的原理,他说:“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5](P450)。 至于第二层含义,他说:“集体创造,我们希望以集体的力量来纠正个人主义,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谈和幻想。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造的新中国新世界”。[5](P15)这里讲的“共同”和“集体”既可指特定的同一空间和时间,也可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他还特别强调加强研究工作,“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机,稳定我们事业的新基础”[5](P520)。 人生志在创业的主要途径就是在集体创造中学习创造。

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要做到两个贴近合一:一是贴近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二是贴近21世纪的生活。21世纪的教育思潮乃至教育发展正在经历三合一的巨大变化:一是从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并向大众教育转变。大众教育本是陶行知三十年代就开始用的与生活教育、全民教育的同义词,现在西方又重提“大众教育”,而且是普及大众高等教育,我们为什么不用来与世界接轨?所谓升学教育、素质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的另一说法。问题关键是要两者统一起来,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大众教育上把基础打好,利用信息科学的迅速传播和广泛运用,对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校化赋予新的内容:即精英教育大众化,大众教育精英化。只有两者融合统一,才能迎头赶上先进发达国家,那时的大众精英教育就成为重中之重了。二是从职前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并向终生教育转变。大众教育是与终生教育相联系的,没有终生教育,就不可能有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有赖终生教育才能奠定社会发展的基础,才能使社会创造力有牢固可靠的载体。三是从维持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并向创造教育转变,向学习社会转变。这三个方面的转变结合一体就是大众终生创业教育。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和陶行知创造教育三位一体的特征相吻合的。这三合一的特征:一是教育贯彻人生的始终;二是创造贯彻教育过程的始终;三是社会创造力贯彻社会发展的始终。大众终生创业教育才是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收稿日期:2000—02—25

标签:;  ;  ;  

陶行知创新教育的回答问题_陶行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