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何莉

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何莉

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 442013

摘要:混凝土灌注端承桩是一种较为普及的基础施工技术,从国家验收规范来看,混凝土灌注端承桩的质量监督的形式也十分简单,无非是地基承载力的鉴定、钢筋笼的检查与桩混凝土质量的判定,所以往往对其的质量监督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却带来很大的教训。本文从桩的承载机理中阐述质量监督、桩的缺陷与防治措施方面,围绕混凝土灌注端承桩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灌注端承桩;承载力;质量控制

由于混凝土灌注端承桩的施工完全是在地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同时由于地下工程不可见的因素很多,各种引起施工质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随时对质量加以控制,容易发生缩颈断裂等诸多现象。作为隐蔽工程的施工,混凝土灌注端承桩如在施工中对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准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办法加以处理,那么所产生的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一、混凝土灌注端承桩承载力的确定

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监督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由于岩层风化程度的鉴别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持力层的差异对桩的承载力影响很大。同时地质情况往往都比较复杂,除了岩面变化较大外,而且有时还会遇到夹层等现象,所以要根据地质资料、钻进情况、试桩记录、钻头的磨损状况及岩样等情况综合判定岩层界面位置,遇到地质情况复杂,勘探结果偏差较大时,应适当增加一些原位超前钻,取得岩性报告,来判定岩层界面位置,且桩端持力层的岩性必须经勘察项目技术负责人鉴定、确认。

二、混凝土灌注端承桩强度的监督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亦得不到保证,桩身强度是桩质量监督的另一关键。桩身质量监督主要在于监督混凝土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混凝土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桩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的监督主要在于监督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因此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否则,起不到质量监督效果;工程验收时,对工程质量如何,将没有把握,检测出现的问题亦无从分析。人工挖孔桩混凝土缺陷主要产生于混凝土浇捣工艺。成孔时,在土层设置护壁,而在岩石层,孔壁岩石自然护壁,一般不存在孔壁质量对混凝土产生多大的影响。主要监督混凝土浇捣工艺特别是有地下水的水下部分混凝土的浇捣,因此必须采用水下混凝土配合比与水下导管灌注等。

三、混凝土灌注端承桩的基础缺陷及防治

1、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产生的缺陷是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产生原因混凝土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严重破坏混凝土的强度。采用导管灌注法时,导管连接必须牢固,接口严密,无渗漏。导管配制长度以距离孔底300-500 mm 为宜,以能顺利排出隔水栓和混凝土为度。首批混凝土的灌注量应满足埋管1m 以上,灌注过程应连续进行,并尽量缩短施工时间,且必须注意随时观测管内混凝土的下落及孔内水位的降情况。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在浇捣时把混凝土拌均,水抽干,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

2、孔灌注桩。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产生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如不能转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桩底沉渣量过大。产生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端承桩沉渣厚度控制在50 mm 以内;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1 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二次清孔能及时有效保证桩底干净。

3、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 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同时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 0m。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 3m 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 或小于1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4、断桩与夹泥层。产生原因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原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混凝土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灌注时间过长,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混凝土坍落度采用18 ~ 20 cm,并随时了解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人深度;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 ~ 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总之,混凝土灌注端承桩的质量监督主要依靠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而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地基承载力的鉴定,审查混凝土施工工艺是否合理,掌握桩缺陷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大钊,赵春风.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广月,王盛桂.地基基础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社,2013.

[3] 龚晓男,黄强.桩基工程若干热点技术问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

[4] 冯忠居,顾晓鲁,刘惠珊. 地基与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何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何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