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新闻与社会稳定_社会舆论论文

论社会新闻与社会稳定_社会舆论论文

论社会新闻与社会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社会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历了十年动乱,旁观了苏联解体,并体验到全面推进改革阵痛的我国人民,现在愈加认识到社会稳定的珍贵,领悟到其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没有社会稳定,我们人民生活想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实现社会稳定,除了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他物质保证外,舆论特别是媒体传播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社会新闻的贴近群众性、易于传播性,以及其发生的相对不确定性,它在导向上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又有激起大波澜的作用,与人心的稳定继而与社会的稳定关系重大。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而弄清社会新闻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保证社会新闻有利并促进社会稳定,已经成为肩负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中国新闻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经历了差不多30年错综复杂的建设和斗争,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后做出的抉择。“不改革便没有出路!”这强烈的呼声就是由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出的。要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不必要的争论必须摒弃,异样的声音要加以制止,更不用说局部或更大范围的动乱是决不允许发生的。舆论和媒体必须把握这个总要求,也就是必须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开放。

1989年3月,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舆论宣传口径在大局上的高度统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里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1989年发生在北京和一些城市的动乱,就是由少数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通过传媒煽惑,以及我们一些认识模糊的同志不自觉地用传媒作了所谓“客观”报道所激起的。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内位置仅次于戈尔巴乔夫的利加乔夫在《戈尔巴乔夫之谜》一书中,回顾苏联解体的过程时,多次提到,不良的舆论使1985年以来苏联改革的大好形势付之东流,他详细论述了在实行民主化、公开性之后,在一些人的把持下,宣传舆论工具是怎样失控的。“一些激进派利用公开性和民主旨在加强社会紧张局势,使群众不辨方向,使国家动荡不安。”他沉痛地指出:“我们在1985年拟定的改革急需公民的支持,人民的团结。”①我国在1989年以后,由于传媒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加强,强调对主旋律的宣传,努力以正确舆论引导群众,公众心理比较平稳,多次价格“闯关”都没有引起大的波澜。当然,在这方面,宏观调控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心稳定,社会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又由于社会稳定,我国国际形象良好,给我国改革和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氛围。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造成了利益的调整,并且存在着体制尚不完善和法制尚不健全的问题,因而目前我国社会仍有不安定因素存在,我们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基于这个国情。另外,国际敌对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处心积虑地要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他们不仅利用他们掌握的传媒,而且企图打开我国传媒的缺口,宣扬“西化”,激起动乱,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一方面要促进体制的完善和法制的健全,为理顺群众情绪努力;同时要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抵制各种混乱思想的侵袭。

社会新闻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被传媒界重视的。各地报纸开辟社会新闻版,电台和电视设立社会新闻专栏,也都是最近几年的事。社会新闻有些可以进入要闻的行列,有的则属于花边新闻,但它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传播效果。因此,我们运用传媒在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社会新闻的传播作用。社会新闻的采集、传播者更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

社会稳定首先是人心的稳定。从宏观上来看,社会是个大系统,社会稳定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和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稳定,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协调。其中无论哪一个领域发生混乱,都会招致整个系统的紊乱。这里,社会心理即人心是最为集中的反映,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其他领域直至整个社会能否保持稳定有序。

社会心理的形成,离不开舆论的作用。“言为心声”,众多人心的外在显现便是舆论。开始是个体心理,表达出来就有了色彩,如再加以评判,就有了倾向。较多的人由于心理的近似,于是就有了相似的“说法”与“看法”,这就形成了代表一定群体意识的舆论。群体意识形成后一旦“气候”适宜,在“有形的”舆论和从众心理作用下,具有这种意识的群体便迅速膨胀,影响也越大,继续作用下去,便形成了思潮或社会心理。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工具,它既反映舆情,又可引导舆情。一条消息,一篇言论都有着口头传达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可直接“造成”舆论,或将某种舆论的作用加以放大。

社会新闻是传媒对社会事件、社会动态的反映,它的内容直接来自社会“基层”的各方面,更是人心外在表现的一个结果,一面镜子。它反映众人心理,并进行传播、形成舆论,从而对引导社会心理稳定的作用特别大。

首先,社会新闻比其它新闻更贴近群众。比如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人际间思想道德的冲撞和建树,人生观、婚恋观、家庭观的确立,社会现象与事件的是非评判,等等,传媒在这方面传播的信息,无一不与人们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

其次,社会新闻传播迅速。由于社会新闻为大众喜闻乐见,传媒也竭力迎合公众的需要,因而一则社会新闻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散布开来,加上口头提示,迅速为公众吸纳。

第三,社会新闻的发生不象会议新闻事先有确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它往往是在人们“没有预料到”或“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因而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如一起不幸大面积食物中毒事件,或围观人群见难不帮、见死不顾的现象,一旦传播,即形成舆论“热点”。而且愈是一时没有明确结论的人和事,越能卷入更多的议论,并旁及其他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史上,像对焦裕禄、雷锋、欧阳海等人物,对《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事件,以及近来对徐洪刚、张鸣岐、孔繁森的报道,都为促进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准社会新闻并未直接“论证”和人为号召,但人们依然被其人格力量和显示出的精神境界所倾倒,由佩服到自觉地学习,从深深触动到相信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从而在客观上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相反的例子则是“文革”期间传媒所作的关于张铁生弃考的报道,由于其粗暴地违反了新闻规律,人为炮制出一个“白卷英雄”,从而带来了教育界的动荡,余毒很长时间才肃清。

社会新闻的这种贴近性、传播迅速性、发生的相对不确定性及其能潜移默化和激起波澜的作用,使其与社会稳定的实现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逐步确立与不断完善中,社会多种利益主体相互间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利益冲撞和思想激荡更为经常而激烈。这就要求社会新闻采写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以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目标,加强对热点问题讨论的引导与调控,避免因不确定性的存在而盲目传播、草率下结论,要力图从正面引导,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新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由从事社会新闻采写的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因此,社会新闻传播效果如何,对社会稳定有利或不利,关键还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本身。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新闻媒介要发挥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宽松、和谐、团结、有序的社会环境。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负责社会新闻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首先,必须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党性原则。

毛泽东同志早就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即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就是一种党性的内涵。②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每个重要阶段,党中央都会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制定出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具体的措施。社会新闻常常是对这些方针、政策、措施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就必须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等。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新闻是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实际上,人们都是带着固有的思想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对一个偶发事件,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报道,这本身就是主观选择的过程。在同样的事实面前,一些西方传媒同我们传媒所作报道大相径庭就是证明。

西方新闻学认为:“广义的新闻刊物实际上成了日常消费品和消遣工具。”③我们不这样看。我们的新闻肩负着正确引导人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尤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因而必须摒弃这种把新闻当作消遣品的自由化新闻观。

其次,必须正确把握揭露什么与提倡什么的标准,把握光明面与阴暗面的报道分寸。

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反面的、丑恶的东西也在滋生,这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观察。对于正在成长着的事物应大力提倡,但应摒弃以往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光明面的片面拔高,务使其达到“高大全”的错误做法。对刚刚冒头的丑恶的东西,则应毫不留情予以揭露、抨击,以达到警醒世人及时克服的目的。然而对于历史造成的落后现象,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一时还没有能力改变的,就应冷静客观地对待。

在我们的社会,光明面是主流,是起主导作用的;阴暗面只是支流,是暂时的存在,这是含糊不得的。社会新闻工作者在试图批评与倡导某种现象时,应注意处理好下面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社会新闻应该是高品位的。社会新闻褒贬人物、剖析社会现象、评判是非,不能在字里行间带有消极的、不健康的成份。如对于案件的报道,就不应该热衷于犯罪细节的渲染,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阅读口味,故意添油加醋,致使“趣味性”变成了诲淫诲盗。应该明白,腐朽文化和没落生活方式的泛滥也是引起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问题是社会新闻应该能唱响主旋律。毛泽东同志说:“报纸一个时期要有一定的方向,把大家注意力集中过来。”④我们认为,这里的“方向”就是“主旋律”。当前的主旋律决不是港台明星的个人生活及其趣闻,更不是社会的无序状态,而是人民群众正在从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合唱。忘记了这一点,便很难做到让光明面在我们的社会新闻中占主导地位,还会产生误导,使人们失去信心,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使社会新闻有利于新道德、新风尚以及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

当今中国社会所致力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四有”新人,除了学校、家庭、团体组织的各种教育与影响和法制建设的推进外,传媒日复一日传播的社会新闻也必须与之相配合。社会新闻工作者不应该漠视这个重大责任,那些以为可以超脱的观点是自欺欺人的。你不宣传真善美,你就必然在宣传假恶丑。从一则社会新闻是可以看出其制作者的思想和情趣的,也可以探寻到他的政治观点,因为在这里,“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⑤我们不能象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报道,往往“是通过‘偶然发生的事件’变成‘事件’的无意识性和资产阶级的假设这二者的结合,制造出意识形态性。”⑥而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用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道德风貌,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建设新道德,树立新风尚,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保证全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工程。

我们的社会新闻工作者在以新闻配合全社会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就是在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我们相信,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道路上,社会新闻工作者会不遗余力地完成这个历史任务。

注释:

①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10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参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96—98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③(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第232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0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48页。

⑥(日)和田详一:《新闻学概论》第56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标签:;  ;  ;  ;  

论社会新闻与社会稳定_社会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