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国地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_地理学论文

迎接中国地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_地理学论文

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新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2)03-0001-05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古代、短暂而平淡的近代和复兴昌盛的现代3个阶段。

中国的古代地理学,最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出现了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公元前1世纪西汉司马迁编著第一部经济地理著作《史记·货殖列传》;公元3世纪西晋裴秀提出了《制图六法》,使制图方法规范化;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发表了第一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公元7世纪唐代佛教徒玄奘对西域和印度的考察,远早于欧洲基督教徒对亚洲的考察;公元11世纪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对流水地貌和海岸变迁的考察,进行了规律性的论述,早于欧洲地貌学几百年;15世纪明代郑和7次出使西洋,考察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海沿岸及东非各国,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半个世纪;17世纪明末徐霞客对溶岩地貌的考察早于德国喀斯特地貌学家诺孟(Nauman)200年。这许多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成就,都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当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近千年来先后出版的上万卷各种地方志,最富有中国特色,可说是中国古代地理信息的宝库。

到了中世纪,欧洲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思想解放,科学繁荣,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更引起世人对地理学的极大兴趣,于是德、法、英三国地理学派相继形成,美国又随其后,逐步发展了近代地理科学。1874年德国柏林大学首先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开始系统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地理科学专业人才,这标志了世界地理学的主流已由古代进入近代。而欧美地理界的一些主要学说和研究方法通过来华的传教士和地理考察家陆续传入了我国。同时我们派出去的留学生,回国后也断断续续翻译了一些欧美地理著作给国人参考。

到1921年,我们的竺可桢老先生在东南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地学系(包括地理组、气象组和地质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大学培养地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并系统讲授近代地理科学的知识。这是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进入到近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在近代地理学的范畴,我国落后于西欧国家40多年,这是一个历史的背景。我国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才赶上时代的列车。当时主要是学习苏联地理学的先进经验,苏联的现代地理学发展得比我们早,特别是一些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如自然区划的理论、农业区划的理论、经济区划的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等等,我们学习之后,应该说是受益匪浅,促进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进入现代化阶段。但另外一方面,苏联地理学的弱点我们也学过来了。他们的弱点是把一个完整的地理学切割成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他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纯的自然科学,也就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经济地理学是纯的经济科学,是研究经济规律或社会规律的,二者没有共同语言,等于把地理学推入了二元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是有害的。因为我们地理学的最大的特点是在于综合性和地域性,发展二元化就削弱了地理学的综合性。一个自然地理学家如果没有经济的观念或者没有人文的观念;同样一个人文地理学家如果缺乏扎实的自然地理基础,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苏联大学教育强调专业分化,地理学的分化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必然趋势,许多学科都是由一个大学科发展了许多二级学科,这是必然的。苏联的大学教育就强调专业化,到后来甚至强调地理教育的专门化,把二级学科再分成更多的三级学科。比如地貌学就分为流水地貌、风沙地貌、海洋地貌、冰川地貌,使学生在小格子里接受教育,不了解地理学整体的全局。所以,专门化的学生从大学里毕业出来以后,他的地理学基础从整体来讲却是很差的,参加工作后,就不能很好适应工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总的看来地理事业的发展还是卓有成效的,我们有40多个大学有地理系;另外,如农业学院、商业学院、经济学院、旅游学院等都讲授经济地理或自然地理。从世界各国来讲,我们的大学地理教学机构数量仅次于美国,而地理研究机构的数量却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中国地域大,而且地理环境复杂,就需要这么多的地理研究机构。全国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从事地理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接近1万人,还有20多万中学地理教师,全国有20多种地理刊物,这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地理研究成果的积累也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地理研究工作通过中国地理学会统一组织协调,有计划地开展,把有限的力量使在刀刃上。多年来,地理研究总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需要来确定我们的主攻方向。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40多次地区综合考察,对于地理研究起了很大作用,有大学地理老师和地理专业研究人员400多人参加了综合考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到了60年代,国家提出的农业区划任务对我们地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大锻炼。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部门,地理学家研究农业地理和农业区划,正好可以发挥地理学之所长。全国各省地理专业工作者踊跃参加各类农业区划工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80年代初,国家领导先后到日本、德国和法国考察,发现这些经济发达国家有一条共同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那就是都搞国土规划(日本称国土规划、法国称领土规划、德国称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是指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以区域为单元调查它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组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发展的潜力何在,今后因地制宜促进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方向,中心目的是协调好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主旨和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所以,1981年中央会议决定要把国土的开发、利用、整治、规划提到国家议程上来之后,中国地理学会就发出号召:地理学要为国土开发整治服务。这又一次把全国的专业地理人员调动起来了,分别参加了全国和各省的国土规划和整治研究。到了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和发展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中国首先响应,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议程里有许多涉及地理学方面的任务,如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问题等。21世纪的中心课题是通过协调好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来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见机而作,随即提出并号召全国地理工作者要把配合21世纪议程方方面面的研究作为近期我们现代地理学的主攻方向。这样发动全国地理工作者按部就班地集中力量研究一些重大问题,取得的成果是很好的。在为农业服务、农业区划工作方面,为国土的开发整治和规划方面,我们地理界是出了大力的,从而得到了国家生产业务部门的好评。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如说我们先后编写出版的全国自然地理丛书、农业地理丛书、各省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丛书。40多个资源考察队提交了大量的考察报告;汇编了全国自然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农业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人口图集、土地利用图集、地方病图集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著作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内容和质量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居于世界的前列,再联系我国地理专业队伍之大,出版刊物之多,所以说我们是地理大国。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作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实践工作,但是没有很好地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再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所以,至今在国际地理界还没有我们中国人提出的第一思想、第一观念,所以我们要承认理论建树太薄弱了。再由于文字的隔阂,我们的论文摘要又太简单,外国人看了仍然不明白文章的主要观点,不知道我们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什么深度。总之,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对国际地理学发展的贡献不大,没有得到世界的承认,这是遗憾。如何把我国从地理科学的大国发展到地理科学的强国,任务艰巨,还得群策群力,下大功夫。为了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21世纪发展的新阶段,我认为必须强调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 改革地理教育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地理科学的强国,我认为首先要改革地理教育,要加强从中学到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因为在国内社会上从上到下对地理学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许多人不了解地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对于这种现象我称它为“地理盲”。在中小学里接受地理教育主要通过学习地理课本,我们的中学课本虽然不断地进行更新修改,但实质上仍然没有摆脱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地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表达我们的地理思想和地理观点。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哪里有高山,山有多高;哪里有大河,河有多长;哪里出产什么矿产,主要城市分布在哪里,等等,象一本流水账。我们应该灌输几个基本观点:第一是地区差异性的观点。世界之大,每个地区都不相同,象我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就大不一样,黑龙江北部是寒温带,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南方是亚热带,还有赤道带,要把全国的地域差异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发展生产要讲究因地制宜。老师把这些灌输给学生,是有好处的。第二是协调好人地关系的观点。我们人类活动要和自然交好朋友,不要用征服自然这类政治口号。自然你是征服不了的,只能是局部改造。例如,种蔬菜怕冬季的寒冷,就得建塑料大棚,是局部改变生态条件。要和自然做朋友,不要与之为敌。你如果把它当敌人,回过头来它也会把你当敌人来惩罚。联系21世纪议程的观点,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只有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谈得上持续发展,这些也应该灌输给学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世界各国要互通有无,经济和科技文化也要互相交流。全人类要共同保护好这一叶方舟。如果自己孤立于世界各国之外,就发展得慢,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个面向世界对于我们地理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把地区差异性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协调人地关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教育中去,那么,新一代人就不会说我不知道地理学是什么。大学地理教育也需要改革。专业分化太厉害,把地理学切割得支离破碎。现代地理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一个综合的地理学。按三大系列,即自然地理学系列,人文地理学系列,应用技术的系列(包括制图学和测量方法,遥感,GIS,数学模型的应用),我们要把这三大系列互相搭配,互相呼应,不应该专业分化太早,我认为大学4年,前3年应是统一的必修课,打好基础,第4年可根据个人的志趣,再确定你的小专业。大的专业分化要到社会上,根据工作需要来补充你的专业知识。重新树立综合地理学的观念,这是我们地理教育最迫切要抓的第一件事。

2 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水平

过去我们的资源研究是分条条进行的,研究土地资源就只注重土地资源,研究水资源就只注重水资源,研究能源就只注重能源,我们忽略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相互之间有一个有机联系,忽略了单个资源和其它资源的有机联系。我认为各地区应该有它的资源系统,特别是自然资源,我叫作地区自然资源系统。应该先研究各地的自然资源系统,这样就不会因为开发一种资源而破坏其它的资源。例如,开发森林资源,砍伐了树,受到大树荫蔽的林下植物就不能继续生存;原来栖息在树林里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生态条件。这就是利用了一种资源,而不注意全局以致破坏了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源。这就是说开发某一资源的同时,如果忽略了地区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就必然会产生破坏作用。外国在开采露天矿产时有一个复垦法。例如,我国在内蒙、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开发露天煤矿,开发时要注意把表土、泥沙、石块分别堆放,采完煤矿先把沙石填埋,最后把表土覆盖在上面,原来是草地就种上草,原来是耕地就恢复成基本农田,原来是森林就种上树,这样做就是执行复垦法,既获得了煤矿资源,又不破坏地表的其它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到了日程上来,我们的研究重点又转移到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全世界一体化,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气候学家提出来要研究全球的气候变化,后来发现不跟地表联系不行,所以到了80年代中期,就把大气圈、地圈、生物圈联系在一起,国际科联提出“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来补充不足。到80年代末期又发现不和人类活动联系不行,于是才把人圈(智力圈)考虑进去。目前,这项工作刚刚开始,由世界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秘书长是一个人文地理学家,过去都是由社会科学家担任职务,但由于社会科学家对自然环境不熟悉,工作毫无进展,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协助。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小到一个地区单项的如防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大到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即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亦即通过协调人口增长和资源供求以及环境保护的关系,来谋求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认真为农业服务

我国地理界过去重视农业研究,我认为今后还应该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长期以来河南地理所为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农业生产形势改变了。第一,过去是通过人民公社搞计划经济,现在改革开放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农村改革也还带动了城市的改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农业本身来说是倒退到了小农经济。农业要走现代化、产业化道路,与小农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要让农民自觉自愿联合起来,由小农经济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民都需要用水,但单干的农民谁都不保护,原来的水利设施被破坏了,现在要重修水利设施,还要公平用水,这就要重新组织起来进行协作才行。第二,提高农业产业化要品种良种化。良种的供应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也有地域性,要因地制宜,不能随便推广,要由种子公司来组织。另外还有机械化。一家一户买不起拖拉机、收割机,农作物收了以后除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一部分上交国家之外,其它的可以推向市场,走商品经济道路。市场情况、各类信息各家不了解,需要咨询,最好有人把产品输出到市场上去。机械化、良种化、化学肥料、市场信息等问题都需要社会化服务配合解决。这就需要有专人提供服务。所以,农业生产要现代化,就需要重新组织起来,而不是小农经济。另一方面,我们的饮食构成改变了。主食和副食的位置倒过来了。过去,只要主食(粮食)吃饱就行,副食(蔬菜、鱼肉)是次要的。现在,我们的开支主要花在副食上,主食只是一个补充。因此,农业生产除了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满足工业需要之外,要大面积推广饲料种植。我国的饲养业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各种饲料作物的需求量很大。泰国的正大集团作了饲料的大生意。我们的种植业除了发展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二元一体外,还要加上饲料作物成三元一体。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肯定会不断增加。种植业不只是单一的,要和饲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连成一条龙,这才是走向产业化。大农业问题要三抓:抓米袋子、抓菜篮子、抓乡镇企业问题。米袋子、菜篮子总的来说就是广义的食物,不能仅依靠耕地来解决,还要草地、林地、水域来配合。城市要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高新技术区的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都要占用耕地,1.07亿hm[2]的耕地是保不住的,耕地必然会缩小,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除了向耕地要外,还得向水体要、向草地要、向林地要。乡镇企业70%在农村,20%在小城镇,只有10%在小城市,这样分散布局十分不利。一是扩散了污染源,二是乡镇企业之间协作不便,三是占用大量耕地。乡镇企业的建设要和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乡镇企业要转移到镇和小城市里。这一方面便于协作,另一方面节约土地,而且便于环保。乡镇企业要向专业市场发展,例如,浙江的温州和义乌,而不是现在的一般市场。

4 重视区域研究

二战以后,受苏联的影响,地理学的专业分化更细,对区域研究曾一度放松,区域研究专家也少了。大学里,把完整的区域地理分为4部分:即本国自然地理、本国经济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把区域地理的完整性也破坏了。区域地理是完整的系统,应该强调把区域性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统一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东京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上,提出要复兴区域地理,不能任其没落下去,否则,学生将对区域地理不会再有兴趣,也就是拒绝了整个地理学。在地理学所有的分支中,只有区域地理才能充分表达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特点。我认为地理学的特点确切地说:是区域性基础上的综合性。区域地理如不能发展,地理学就要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一些老地理学家提出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精华,犹如牛奶上的奶皮,地理学丢掉了区域地理就象丢掉了奶皮的牛奶一样,只剩下清汤寡水,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了。区域地理研究不能再象流水账或地方志那样,应该研究区域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如何通过人的因素来优化结构,按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区域的有利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地理要研究解决各地区的要害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区域研究要三大抓:抓经济发展重点地区、抓贫困地区、抓辽阔的海洋、海域。从全世界和我国来看,面临的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现在经济发达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发展差一点的国家大都在南半球。我国“七五”计划提出,把全国分为东部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20年来,我们把建设重点放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和西部地区差距拉得很大,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能引发民族问题,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时间长了会发生问题,这叫做“地理上的不平衡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抓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带动内地经济发展。每个省都有自己的重点发展地区。象西藏地区,重点抓一江两河地区。这里海拔低,水利条件好,现在居住点比较密集,有条件把它先发展建设起来,以它为基地来带动整个西藏的发展。新疆我们重点建设天山北麓,那里有规模较大的绿洲、石油基地,还有天然牧场,基础好,可以它为基地来带动新疆发展。所以说各省都有自己的重点发展地区。另一方面,抓贫困落后地区,促使各省把各自的贫困地区消灭掉。还有,广大的海域是资源的后备宝库,要及早考虑它的整体开发。根据联合国1982年正式通过的国际海洋公约:沿海国家向外伸200海里是它的经济专属区,在此范围内他有优先的资源开采权,并负责保护好环境,负责别国的航运安全,要把它负责管理起来。因为我们没有海洋方面的专家,不了解海洋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可开发的资源,因此,在多次国际海洋会议上,中国代表因心中无底没有发言权。现在海洋问题日趋严重,我国要通过和海上邻国协商,早日划定经济专属区实为当务之急。我国地理界应有计划地建立“陆军海战队”,专门研究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队伍要不断扩大。总之,区域研究不能放松,不仅包括陆地,还要包括海域。

5 加强理论研究

最后一点,我主张加强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竺可桢老先生就提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有5个指标:(1)有一支相当规模的专业队伍;(2)应用具有地理学特点的方法;(3)在解决实质问题上要发挥非其它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4)专业研究成果要有丰富的积累;(5)要有本身的理论建树。按这5个指标来对照我国地理学的现状,我认为理论建树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再不加强理论研究,势必制约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为此,我主张在各项区域性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环绕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中心课题进行深入理论研究。虽然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限于地理学一门,但以地域空间为单元来研究人地关系只有地理学一家。所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即研究同一地域内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组成的巨系统,它的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它的空间结构跨度大,并具有多层次性和地域差异性,再加上人类活动的时序性也很突出,因此,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特征,就成为地理学有别于其他相关科学的主要特点。这一理论研究的目标,是协调不同类型地区内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求得二者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选取两方面定量与定性的指标,来模拟人地双方的相互作用和引发的变化及其后果,设法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达到协调和互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这正是发展现代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立足点。

我深信中国地理工作者如能发挥专业的所长,解决好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加强在总结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就有可能发展既具有中华特色,又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地理学,把中国由地理科学大国推向地理科学强国。

收稿日期:2002-06-10

标签:;  ;  ;  ;  ;  ;  ;  ;  

迎接中国地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