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亦需公共投入——樊纲教授谈水灾后对财政经济体制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灾论文,经济体制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教授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长江全流域性洪水致使长江干堤险象环生,由此可以引出哪些经济方面的教训?近日,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水过后我们还应该在财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思考,进行进一步改革。
樊纲指出,今年特大洪灾发生后,大家从各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反思,如环保问题、国土整治问题、上游水土保持问题、中下游还田于湖问题、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过,环保也好,水利工程也好,都是要花钱的,都涉及到资源配置,所以水灾过后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方面,包括我们的财政体制和整个经济体制。
他说,虽然这次水灾多年不遇,有些因素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在抗洪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说明,这些年我国对像水利工程这样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所忽视。前些年我们发展经济,最多最快的主要是一些可盈利项目,即使是基础设施,也主要是那些可盈利的项目;而能盈利的项目都是一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个别使用情况而定价、收费的项目或工程,如高速公路、铁路、电站等等,当然还有加工制造业的工厂。这些盈利项目所生产的东西在经济学上都被称作“私人物品”,因为它们的消费是可以“排他的”,个人消费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因而是可以收费的。而与之相对的是“公共物品”,它的消费是公共的、不可分割的、不排他的。比如水利设施,防灾防害,被全国人民享受,至少被流域范围内的所有人享受,但又不可能让每个受益者为它付费,就像在城里我们走马路、用路灯,不可能对每个人计价收费一样。分析我们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水利问题、城市拥挤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缺乏问题、治安问题、环境问题等,就能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前些年对真正公共物品的投资是不够的。
樊纲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就是过去大家都有一个概念,认为搞市场经济了,不仅要搞小政府,而且什么都要搞市场,什么都要搞盈利项目。这对于批判我们过去传统计划体制,改变把一切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也都变成公共的事情、政府的事情、国家的事情,用政府行为搞生产经营的体制,是有利的。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再需要公共物品,不再需要用公共的办法,由政府组织提供公共设施。而且从一般规律来说,经济越发展、收入水平越高,我们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会越多。比如说在农村,住房是私人物品,人们收入提高了就都盖了住房,但是这么多年门前却仍然没有一条路,还是泥泞的土路,而这就是最基本的最小范围的村里的公共物品。这个东西没有人提供,就说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存在问题。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它往往不能直接依靠市场的办法来提供,而要通过由政府这种公共机构至少来组织和管理。有许多东西还要通过财政体制来筹集资金,来分配资源,来使公共设施的建设得以保证。
樊纲进一步指出,这就暴露出了我们经济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财政体制还不完善,在如何保证公共项目有足够的资金,如何提供适当的公共服务、公共项目、公共设施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体制的缺陷。过去由于我们集中发展市场竞争这一块,对财政的问题有所忽视。
1994年财税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认识到我们中国有2000多年来的中央统一财政体制和解放后三四十年中央计划财税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现在的表现除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还不是很清楚,搞了分税制后地方的摊派等问题仍然存在等等之外,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资源总的来说还是不足,特别是真正可用于公共设施投资的财政资源不足,以致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市化可以成为今后几十年支持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撑点),水利设施残缺不全,公共治安有所恶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宏观政策力度不够,促进社会平等的政府支出不足(包括社会福利与教育),都跟财政资源的不足有关。个中暴露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今后在这方面的改革应多下一些功夫,要认识到有一个良好的财政体制保证公共物品的提供,这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公共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是越来越小了,而是越来越大了(当然这要有个过程,而且太大了也会出问题)。如何从这些方面着眼,进行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财政体制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这次水灾中吸取教训,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樊纲最后指出,适当扩大公共物品的供给,当然也就有一个如何有效、廉洁地办好公共项目的问题。如何把公众交上来的税收真正用到公共目的上去而不产生腐败,如何使我们的财政资源更加有效地加以利用,这同样是在财政体制改革中需要考虑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