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翻转?浅论翻转课堂的应然面向论文_蔡成祥

何以翻转?浅论翻转课堂的应然面向论文_蔡成祥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 四川广元628000

摘要 “翻转课堂”舶于美国,是我教育的应然追求。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情景里,它翻转的面向主要为:观念翻转:革除旧知,融合新知;行为翻转:本土融入,有机创生;模式翻转:融合多元,自成一体。翻转的结果,是创生“属己”的“翻转课堂”和多元繁荣的教育生机。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面向 本土化 多元化

“翻转课堂”是地道的“舶来品”,诞生于美国。指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提供的数字材料(如音视频、电子资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更多地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完成答疑、协作探究、分享表达,达到知识的运用、巩固、强化的一种教学形态[1]。2007年,萨尔曼·可汗在 You Tu be 上免费公开数千段微视频,创办了可汗学院,直接促进这一教学模式在美国迅速流行起来;“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 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比尔·盖茨称它“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引领了一场用视频再造教育的革命”[2],而后,“翻转课堂”旋风式地受到追捧,风靡全球。

但是,任何教育改革的深处,实质都是文化的变革[3],而文化强调地域性与人文性,课堂更强调情景性与生成性[4],因此,舶来的“翻转课堂”会不会“水土不服”?我们又该如何小心“翻转”、如何恰切“剪裁”、“嫁接”、“培育”,甚至自主创造本土化的“课堂翻转”?应然的“翻转课堂”到底有着怎样的面向?这都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观念翻转:革除旧知,融合新知

任何教育的革新,都起源于教育思想的转变,都是新思想、新观念推动的结果,“翻转课堂”的面向,首先是在观念上的“翻转”,革除旧知。“旧知”既包括固有文化中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顽疾”,如“守成中庸”、“群体至上”、“唯上唯古”[5];也包括现有陈旧的教育观念,如“教师本位”的课程观、“满堂灌”的单向知识传输、“以考定教”的功利教学观[6]。因此,“旧知”单指滞后于教育发展需求,不能与时俱进并且有阻于教育进步、人才培养的文化、观念,是必须除去的;而那些千古之下,依然熠熠生辉的华夏教育文化精髓,则必须敬重和捍卫。如此,方能“翻转”出教育的智慧。

“除旧”的同时,还得“纳新”。“新”既包括新思想、新思维、新做法,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主体性教学育观、“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新型教学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观;也包括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新元素,如“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微课、慕课、弹幕学堂”、“云端教学、泛在学习、虚拟教室”[7]。因此,“纳新”就是要将这些新观念、新元素兼收并蓄,方能“翻转”出教育的气量。

吐旧纳新之外,还得推陈出新,创生教育新形式,如多媒体助阵的配乐朗诵、大数据支撑的教学检测与分析、智能游戏的人机交流等等新型学习方式,其实都是传统教学的变式或翻新,但巧妙一“翻转”,确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要大胆“拿来”,为我所用,比如西方自由、民主,追求个性张扬、多元求变的教育思想,都可整合、化入我们的教育智慧,创新教育,革新课堂。因此,真正教育观念的“翻转”,是整合多元,天下的资源与信息、人类的头脑与智慧、科技的变革与创造,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相互交融,互联互通,最终海纳百川,教育为大。

二、行为翻转:本土融入,有机创生

“翻转课堂”根生美国,欲让它花开我国,必然有一个“本土化”融入的渐进过程,就是吸收“翻转课堂”的精髓,并依据我们自身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将其转化为发展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8]。“翻转课堂”教育本土化,就是要慢慢抹去其附属的美国文化印记,将之迁移、栽培在我国教育的现实情景中,适当地“剪裁”、细致地培育、精心地呵护,让它的根深入中国文化的土壤,让它的枝叶浸润在华夏文明的气息里,最终慢慢长成中国的固有样式。这一本土化过程的关键在于行为的翻转:本土融入,有机创生。

本土融入的实现,最终落实在“本人融入”,即教师、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教与学的需要、学习文本的特点、恰切创生多种学习平台,而学生借之以高效学习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师生将课堂融进自己生命血液,建构自己的过程。因此,“翻转课堂”在不断“翻转”之后,其实会越来越细小、越精微,实实在在地栖息在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键的拐点上,那才是课堂最终的生命栖居之地。

教师从课堂的“圣坛”悄然隐退到幕后,课前,应该是设计者、帮扶者:把精力、智慧更多运用在文本材料的研究、学生学情的分析、海量学习资源的筛选与整合、课件视频资料的制作等课前的精致准备,预见性地指导、帮助学生高效地学[9];课堂上,应该是主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就课前学习互动交流,激发思考、创造生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所营建的教材、视频、多元学习资料、师生海阔天空的思维创造等学习共同体场域,激辩释疑或生疑、巩固已知或催生新知、交流分享或对抗竞争,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竞赛场”[10]。课后,应该是辅导者、定向促进者:针对课堂观察、反馈,课后提供对口、个性化辅导,让学生整体推进的同时差异化发展,得益于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前、课堂、课后整体互动、“翻转”共生、细节共育,才能走向高水准的“翻转课堂”。

学生从幕后走向学习的前台,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角;课下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反转成为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分享、求证创生的新平台,这是课堂教学最大的“翻转”。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养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适应,课堂互动的展演、参与及深入融通,课后的反思提升,新旧知识的共享建构[11],如此这般,都是新的挑战和尝试,兴奋与畏惧共存。惟有将“翻转课堂”的优势、挑战与师生现实情景的需求可能、个性特长,有机地兼容、改造、互补互生,创造出“自我形态”,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本人融入”的翻转,“翻转课堂”才真正活化成具有师生个体特质的生命体验,才是真正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我的课堂”。这不仅是“翻转课堂”的应然面向,更是必然走向。

三、模式翻转:融合多元,自成一体

“翻转课堂”一定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而学习无非是解决知识传递及其知识内化的两大问题[12],在坚持这一学习主旨的前提下,一切观念、行为、方式与手段的变化与组合,就产生了种种所谓的教学“模式”。如美国学者Robert Karplus提出的“探索 — 解释 — 应用”模式(Explore-Explain-Apply Model)[13]、Jackie Gerstein的“体验式参与—概念探索—有意义建构—演示与应用”模式(Experiential Engagement - Concept Exploration - Meaning Making - Demonstration & Application Model)[14];中国学者也有“四步 — 五环”模式[1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16]。这些研究,无疑都对“翻转课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建,既丰富了理论,也总结出模式供人依循,贡献颇巨。但这不是“翻转课堂”的全部,更不能认为这就是“翻转课堂”的本来面貌。

正如我们无法描摹出人的形貌,只能绘画出具体的“这个人”的道理一样,所有试图解释“翻转课堂”的模式,也都是带有创作者主观色彩的“这一个”;因此,真正的“翻转课堂”是没有模式,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如此,“翻转课堂”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存在范式,而每一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可以设计出“属我”的“翻转课堂”。这也是翻转课堂的魅力,就像我们面对维纳斯的审美体验,而这,是教育的审美。

“翻转课堂”的模式翻转,不主张“模式崇拜”[17],但是一定要研究别人的模式,更要研究自己的学生、教材文本、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网络教育平台及资源;并且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教育认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创建;然后,将课堂教学的这些因素,大一统、大整合,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方能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世界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杂合百家而自成一体、博取众长而成大器,这本身也是“翻转课堂”的精髓和智慧,也是其重大面向。

“翻转课堂”让教育的面向更加多元,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学生学习新知和内化建构的这一根本,任何有意义的“翻转”都值得尝试。无论是“观念的翻转”、“行为翻转”,还是“模式的翻转”,最终都得多元整合、互联互通,融入本土、自我翻转。“翻转”的终极目的,并不是构建“大一统”、“一刀切”的“课堂模式”[18],而恰恰是创生百花齐放、千岩竞秀、万木争春的教育生机;而恰恰是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都筑起“属己”的“翻转课堂”,真正翻转中国未来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2012)。透视“翻转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8-10。

[2]顾雪林(2013)。 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中国教育报,2013- 02- 26(03)。

[3]孟相国(2014)。课堂改到深处是文化。中国教育学刊,(06),98。

[4][6]王玮(2016)。翻转课堂的“翻”与“不翻”——基于文化视觉的思考。教学与管理,(01):20-23。

[5] 韩媛媛(2014)。杜威的参与式民主教育观探析教育评论,(01):162-164。

[7] 秦虹、张武升(2016)。“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06):8-10。

[8] 臧玲玲(2013)。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管理,(03): 12-15。

[9]蔡欢欢、段作章(2016)。翻转课堂课前教师任务分析,教学与管理,(02):77-79。

[10]李丙亭(2010)。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版,141-155。

[11]祝智庭、雷云鹤(2016)。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电化教育研究,(03):5-12。

[12]张渝江(2012)。翻转课堂变革,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0):118-121。

[13]The Learning Cycle:A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Strategies for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2013- 06-10.

[14]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2014)。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远程教育杂志,(01):105-112。

[15]《中国教师报》,中小学梯次发展策划研究院—重庆市聚奎中学. 2013-07-16。

[16]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15-27。

[17] 田爱丽(201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与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教育研究,(05):84-88。

[18]赵兴龙(2014)。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2):55-61。

论文作者:蔡成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何以翻转?浅论翻转课堂的应然面向论文_蔡成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