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_董玉婷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_董玉婷

董玉婷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人民医院 156300

摘要:起源于卵巢上皮-间质细胞,卵巢性索-间质细胞,原始的生殖细胞及卵巢髓质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本文旨在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转移途径。

关键词:卵巢肿瘤;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转移途径

起源于卵巢上皮-间质细胞,卵巢性索-间质细胞,原始的生殖细胞及卵巢髓质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1]。

1病因

1.1遗传因素

5%~7%卵巢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其中90%以上有1位一级亲属发病,约有1%有家族性卵巢癌综合征(HOCS),HOCS的易感基因BRCAl定位克隆完成,遗传学分析,BRCAl携带者在50岁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的风险分别为73%和29%[2],卵巢癌病人具有癌高发倾向,可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同时或相继出现,这种癌聚集性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卵巢主要发生于上皮性卵巢癌,尤以浆液性囊腺癌多见。

1.2内分泌因素

1.2.1月经史: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延迟>52岁,卵巢癌风险发生率等明显增加。

1.2.2妊娠次数:妊娠不能降低卵巢癌。但发生1次足月妊娠,可使卵巢癌发生减少2%,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孕症和低产次以长期服用促排卵药是卵巢癌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3]。

1.2.3哺乳,根据卵巢癌发生的持续排卵学说,哺乳期不排卵或排卵减少,对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

1.2.4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而使卵巢上皮性癌发病显著减少,停止用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能维持15年之久。

1.2.5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危险性在子宫内膜癌病人中明显上升,有报道单一使用雌激素制剂发生卵巢癌危险高达5.4%[4]。

1.3环境因素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卵巢癌发病率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移居到发达国家后,卵巢癌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在高度工业发达城市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妇女,卵巢癌发病率亦增高。发病与吸烟,工业粉尘,接触滑石粉等致癌物质相关,滑石粉在“盆腔污染”过程中可能通过细胞胞饮作用进入卵巢上皮细胞中,是导致卵巢上皮,间质功能紊乱致癌危险因素之一[5]。

1.4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研究较多的癌基因有K-ras,c-myc和c-erbB-2,抑癌基因有p53和pl6。卵巢重复多次的破裂和修复给上皮提供了基因畸变的机会。

2发病机制

卵巢恶性肿瘤为卵巢的上皮,性索间质,生殖细胞与髓质在致癌因素,癌基因与抑癌共基因的协同作用下,由卵巢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直至进展到恶性肿瘤的连续复杂的病理过程。

3病理改变

在人体肿瘤中,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最为繁多且复杂,其中上皮性癌占绝大多数达85%~90%,其次为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占卵巢肿瘤的10%~l5%[6]。

3.1上皮性恶性肿瘤

3.1.1浆液性囊腺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40%,双侧性占30%~50%,为单房或多房,部分囊性部分实性,质脆,常有乳头赘生物位于囊内或融合呈实性结节满布囊内壁。1/3可见砂粒体或钙化,囊液为棕黄色,有时呈血性。囊壁、腺腔、乳头皆衬覆单或复层癌细胞,增生的腺腔可共壁,乳头粗细不等。实性癌巢可侵犯间质,核分裂象>10/10HPFS,囊壁破溃后易种植腹膜及脏器表面,常伴有腹水,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25%。

3.1.2黏液性囊腺癌:发生率占卵巢恶性肿瘤3%~10%,绝大多数发生于30~60岁。肿瘤体积较大,多房性占多数,双侧发生率3%~10%。囊实性多见,乳头呈簇状,囊内充盈稀薄或黏稠无色或血性液体,囊壁衬覆单层柱状黏液细胞,腺体折叠形成乳头,或衬覆子宫内膜样的肠型上皮,细胞异型明显,囊壁破溃黏液流入腹腔可广泛种植形成假黏膜液瘤,5年生存率为40%~64%[7]。

3.1.3子宫内膜样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0%左右,高发年龄为40~50岁,约50%为双侧性,约20%同时患有子宫内膜癌。肿瘤多呈囊性,仅少数为实性。肿瘤大小各异,囊内可有乳头,囊内充盈黏液,衬覆高柱状癌细胞,呈单层或复层排列,癌细胞不典型明显,10%可见砂粒体,5年生存率达40%~5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4透明细胞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ll%,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肿瘤体积较大,24%~40%为双侧性,实性或囊实性,合并子宫内膜异位者25%~50%,囊内可有多个息肉突起,囊内充盈水样或黏液状物体,肿瘤主要由嗜酸性细胞、透明细胞和鞋钉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小管小囊型、乳头型、团块型,癌细胞间变轻重不等,钙化灶为10%~30%,预后较子宫内膜样癌差。

3.2生殖细胞肿瘤

3.2.1无性细胞瘤:好发青少年期,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8]。绝大多数为单侧性,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实性,质韧或鱼肉样,少数有囊性变,出血坏死。镜下可见三种类型:典型的大瘤细胞型,间变型,伴有合体滋养母细胞型,该肿瘤低度恶性,对化疗及放疗皆敏感,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

3.2.2未成熟畸瘤:占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2%~5%,多发于青少年期及生育年龄。呈实性或囊实性,瘤体往往较大,几乎为单侧性,质地软硬不均,软处似鱼肉状,硬处常有骨,软骨,囊内或见黏液,浆液或脂样物,有时可见毛发,多数成分为未成熟的神经组织,常有腹膜种植。预后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肿瘤对化疗较敏感,但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对复发瘤如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可使肿瘤向成熟方向逆转。

3.2.3内胚窦瘤: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15%,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22%。好发年轻妇女,中位发病年龄为19岁。肿瘤大小差异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以实性为主,质脆易破裂,常伴有囊内出血坏死。肿瘤破 溃出血可出现发热及剧烈腹痛,为一恶性程度极高的卵巢肿瘤,近代应用联合化疗后,预后有很大改善,手术后11~63个月生存率提高至50%以上。

3.3性索-间质细胞瘤

卵巢恶性肿瘤中的5%~10%为性索间质瘤,其中绝大多数为颗粒细胞瘤。90%的颗粒细胞瘤为单侧,好发于生育年龄或绝经后妇女,在青春期发生的仅占5%,约5%病人可合并子宫内膜癌,肿瘤呈分叶状,实性或囊实性,切面灰白略带黄色,常伴有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典型的 Call-Exner小体,属中、低度恶性,但也有少部分恶性程度较高,具有远期复发的倾向。

4转移途径

卵巢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有局部浸润、直接播散、腹膜后淋巴转移与血行转移,其中以直接播散和腹膜后淋巴转移为主。

4.1直接播散

卵巢癌最常浸润部位为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及子宫输卯管等邻近脏器,形成癌灶粘连封闭盆腔。随大网膜及膈肌上下运动,腹水中脱落癌细胞形成膈肌下,肝脏表面及腹膜脏器浆膜面的广泛种植和转移。大网膜转移率为46.3%,膈肌转移率为15.7%~54.5%,小肠转移率为66%,结肠转移率为78%。

4.2.腹膜后淋巴转移

卵巢的淋巴引流很复杂,大部分经骨盆漏斗韧带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经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引流到髂组,闭孔淋巴结,即使在早期卵巢癌,也有10%~20%出现腹膜后淋巴转移。

4.3.血行转移

多发生于Ⅲ~Ⅳ期病人,进入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最终可经静脉至动脉,形成全身各部位的转移,其中以肝、肺等处转移较多见。

5小结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位居第三,其死亡率却居于妇科肿瘤的首位,对妇女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卵巢恶性肿瘤中以上皮癌最为多见,其次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巢上皮癌患者手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所以主张早诊早治,争取早期发现病变,避免生命危险。

参考文献:

[1]许园园,黄东,陈娟,汪美莲.卵巢交界性肿瘤51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9):1155-1156.

[2]李连伟,耿晓星.卵巢交界性肿瘤53例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1):87-88,91.

[3]何长玉.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法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3):9-10.

[4]孙玉兰.年轻恶性及交界性卵巢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47例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0):1025-1028.

[5]龙起珏,马耀根,袁琳,苏小菊.恶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远期疗效[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100-102.

[6]刘霞.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4,(25):67-68.

[7]李抒畅.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6):514-518.

[8]马秀红.卵巢肿瘤的治疗进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8-80,88.

论文作者:董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_董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