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县职业中学 陈帅 山西 沁水 048200
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职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一、从中职生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的各初中学校汇聚到了我们学校,而对新的学校,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他们都想重塑自我形象,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工作中我们就应抓住这一时机,结合我们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军训期间组织新生学习《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职生守则》《住校生管理条例》,和学校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要要求学生能达到背诵的程度,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比较好的可以在升旗的时候让学生读给大家听。作为老师,应详细阐述中职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提出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这个学月要求学生做什么,下个学月要求学生再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各班每周评出纪律、卫生前6名,后6名的同时,我们也在全校设立流动红旗,连续几周都是后6名的,发黄牌警告,并指明存在什么问题,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大多数同学都应该能够养成勤学、守纪的好习惯。
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班级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生操行评比制度》,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制定,我们每周对照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平时要要求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可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比如,现在有部分学生喜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往楼下扔脏东西等,我们就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好习惯,并通过一引起鲜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自省,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四、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岁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到限制,到了学校也是不做卫生,对班上的事情不闻不问,桌上乱七八糟,对此,我们可采取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
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追溯其原因,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老师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不能够先做到。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佩戴好胸卡进入校园,而老师可以不戴校徽,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到校,而老师可以迟到、早退;我们要求学生不讲脏话,不说闲话,而老师却可三五成群,口无遮拦;我们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而老师却可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等。而基于这种背景下的说教,可以说是非常苍白无力的。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内心清楚,在很多时候,讲道德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者说是代价的,既然老师都不愿多走几步把烟头扔到垃圾桶里,为什么我就一定要把食品袋紧紧地拽在手里而不一扔了之呢?可见,在学生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老师的以身作则和行为示范作用是处于第一位的。
总之,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平时只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明白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论文作者: 陈帅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学生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老师论文; 自我论文; 制度论文; 班级论文; 这一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