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抽样调查及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抽样调查论文,对策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2-3100(2010)11-0011-04
1 物流金融发展的背景和调研设计
1.1 物流金融发展的背景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当前金融高速发展的带动下,现代物流业在流通业中不断延伸,进入贸易领域。特别是向金融业延伸服务,使得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加速扩展,物流金融正在从简单的代收垫付货款、代理结算向金融业渗透。
物流金融,广义上讲就是在物流运营全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物流供应链运作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狭义上,物流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1]。
为了贯彻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执行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在企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进行调研,这对供应链企业融资,物流企业发展和金融机构盈利都有帮助。
1.2 抽样调研设计
调研目的是了解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市场的现状,分析业务的特点和类型,找出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瓶颈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调研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新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域划分的设想,来划分调研地区,见表l。
本调研选择了代表性较强的河南、湖北、辽宁、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宁夏九大样本区域。调研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资料搜索、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对物流企业进行调查,挑选出九个代表地区的代表企业进行详细调查。代表地区和代表企业主要是依据物流金融公开信息较多和影响较大的原则来选取。代表企业一般都有公开物流金融业务的信息,能够反映一些使用物流金融业务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2 我国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情况调研
目前我国以物流命名的企业有73万多家,除少数几家规模较大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于融资的强烈需求,促使了物流金融的迅速发展。但物流金融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活动,各地发展层次不一。
2.1 物流金融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被调查的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的具体内容、操作模式等的了解程度不一,调查情况见图1、图2。62.3%的物流企业没听说过物流金融,81.7%的物流企业还没有使用过。当解释了其好处时,59.4%的企业都认为有用,有很大可能去尝试,但还需深入了解和视情况而定。企业未能从事该业务的原因多是认为风险大,操作较难控制。
图1 未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企业的了解程度
图2 已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企业的接受程度
从已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来看,显著受益的企业也不是很多。物流金融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低,只有28.2%的企业从中获益在15%~25%之间。原因主要是银行为控制好信贷风险,对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等要求较高,把一些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当然中小物流企业操作不熟练,运营能力有待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2.2 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情况特点分析
从使用业务的企业情况来看,以其中有物流金融业务公开信息的代表企业为例,调研结果如表2。使用物流金融业务的公司多为大中型企业,大型国企是主力,银行更倾向于首先在这些企业中推行新型物流金融业务。一些大型民企,由于自身灵活的机制和蓬勃的生命力,也是金融机构首选。
从合作银行来看,既有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华夏、深发展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与银行的发展定位,以及物流金融业务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2.3 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类型分析
从业务情况来看,如表2。大部分物流企业使用的物流金融业务尚处在初级阶段[2],主要是替代采购、代收货款和垫资等。目前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多采用了质押模式,业务从资产流通模式为主,转向以资本流通模式为主。在业务熟练度和灵活度方面,各大物流企业都有待提高。
从业务类型的偏向来看,拥有仓库、堆场等基础设施的国企通常与银行合作开展质押业务。而民企常采取担保授信甚至直接融资模式,如:据公开资料,怡亚通是通过股东担保模式获贷。
从使用效果来看,调研代表企业的效果都是较好和显著,物流企业从中节省了大量的物流成本,获取了巨额利润。如:据公开资料,2009年中储质押监管实现收入10 104.67万元。当然,也有些企业先期质押业务出问题后,停止了更深层次的尝试。相信未来物流金融企业的整合不可避免。
3 企业物流金融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物流金融业务使用较多的是代收货款和质押模式,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3。
综上所述,对金融企业来说,主要风险是资信风险,货物价值评估风险。对监管企业来说,主要风险是监控措施不完善、质押物选择不慎、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不法客户欺诈风险。对融资企业来说,主要风险是审贷时间过长、监管企业资质风险。
3.2 问题的分析
3.2.1 未认识到物流金融的优势。虽然一些物流企业已从物流金融业务中获利丰厚,但不可否认,多数物流企业还不了解物流金融,未意识到这项业务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和丰厚盈利。
3.2.2 自身管理不完善。一些物流企业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层决策程序不严密。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
3.2.3 忽略信用的积累。一些物流企业作为中间商,缺乏对上下游企业信用的积累。而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多看眼前利益,常更换金融机构,造成在金融机构信用积累不足,严格的授信审查使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受制约。
3.2.4 物流金融风险的存在。主要包括:一是法律风险,主要是合约欺诈及质权是否成立等;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质押物的选择和监管等;三是信用风险,主要是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等;四是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4]。
4 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的建议
4.1 运营环境规范方面
4.1.1 完善合同管理体系。目前物流金融业务的合同范本主要由银行提供,物流企业较被动。随着物流金融产品的丰富,银企双方都须发挥积极性,针对不同类型业务建立和完善合同范本与协议体系,明确环节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规范的基本框架,规范指导物流金融业务。
4.1.2 规范项目管理制度。把物流金融协议作为项目,严格审批制度与流程,规范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物流监管过程统一的运作规范与质量要求。实施中做好日常监管和检查,将风险管理落实到项目全程的每个流程步骤中。
4.1.3 建立突发应急管理机制。由于客户因蓄意欺诈以及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会导致突然发生违约的行为,危及银行及物流企业利益,这就需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事件管理、执行等。
4.1.4 完善质押管理规范。健全流动资产评估体系,选择质量稳定、价格波动小,有经常性需求的货品用于质押。质押管理上,要统一标准仓单的设置标准,规范质物处置措施,加强包装加工、装卸搬运、配送等诸多物流环节在内的全程保险服务。
4.2 操作流程优化方面
4.2.1 优化质货检验流程。一般协议中,物流企业只负责表面状况的审查,但对于高价值商品,在内部控制程序上需谨慎。应建立严格的验货程序并留证,有疑义时,在仓单等单据上适当批示并通知金融机构确认。较难凭自身能力检验的货物,建议只承担数量监管。
4.2.2 优化质物监管流程。物流企业应建立规范详细的监管体系和制度,针对不同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案,不定期盘点质物,采用防伪专用质押标识等系列手段,保证货物一直处于质押状态,避免不规范的保管行为和货物被调换等情况的发生。
4.2.3 优化人员管理流程。培训员工熟悉相关金融业务,了解质押物及其所属行业情况,锻炼员工敏捷的思辨和应变能力,提高员工素质。在防范源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岗位要求的理解有偏差产生的道德风险时,除加强教育外,还可定期人员轮岗,规范操作流程。
4.3 运作方式创新方面
4.3.1 物流金融营销模式的创新。此种创新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运用资本营销手段,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行股票或债券、票据性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自身规模,增强物流企业的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5]。
4.3.2 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目前银企一体的物流金融综合模式受到风险、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未能真正扩展实施。但随着金融改革程度的加大,大型物流集团可利用其实力优势,通过购买股权,直接控股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资金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机结合,为供应链提供全程性、个性化服务。
4.3.3 物流金融风险保障机制创新。物流企业可以创新运用风险保证金和物流金融保险来解决风险问题。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及质押融资的比例,向融资企业收取风险保证金,以承担质物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物流企业也可以建议保险公司整合相关险种,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一个能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完整的保险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