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认为计算机课就是放松课、娱乐课。
针对这一现象,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精心选择“问题情境”教学材料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问题情境可用于新授课,从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
1.通过上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案例: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查找与替换这个操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手工查找并替换文章中出现较多的同一关键词,由于替换次数较多,操作起来麻烦且重复,学生自己就要向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操作方法,能够预先设置好查找和替换内容,一次性全部替换完成了,教师此时再引出新课讲授的内容,查找与替换操作。这样做的效果明显要比教师直接提出查找与替换操作要好。
2.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案例:查找替换操作,教师在预先设置的题目要求中设计,只替换关键词字的格式,关键词不替换,这样一来查找替换的内容都一样,只是格式不同。学生在做这种操作时会遇到0替换的问题,这是教师预先有意设置的题目“陷阱”,同时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也是查找替换操作中掌握的难点和重点。学生此时又会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再告诉学生设置替换格式时要先选中替换一栏的词或字,再进行设置就不会出现0替换,否则设置的是查找的内容,因为查找不到,所以0替换,从而帮学生“排雷”。
通过这些探究性上机实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让学生探究上机实验及步骤,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独立完成,提高学习研究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维更加活跃,感受也更加深刻,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巧妙安排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问题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计算机这门学科,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真实、最直接、最好的问题情境。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2.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情境教学法给计算机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论文作者:杨昭权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21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计算机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操作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