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谈港股投资心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股论文,私募论文,心得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渴望高额收益的投资者来说,香港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要想在一片陌生的市场上赚到钱,就必须了解这个市场,了解它的游戏规则。”一位著名私募基金的创办人(下称Z先生)如是说。Z先生早先只在内地股市打拼,后转战内地和香港股市两地,现在更是已经把投资领域和业务范围扩展到华尔街。Z先生可谓较早到香港股市的探路者,谈起当年初入香港股市的情景,一幕幕悲喜剧至今还历历在目。过来人的宝贵经验教训,对于内地那些想南下香江淘金的投资者很值得借鉴。
打新股也套牢
2002年的时候,A股市场正处于一片凄风苦雨之中,Z先生萌生了前往香港市场寻找机会的想法。多年的投资生涯中,Z先生不止一次到过香港,但是如何在香港交易股票,如何才能获利,依然让他感到迷茫。“刚到香港的时候,我们想把国内炒股的经验,照搬到香港去用。”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岁月,Z先生娓娓道来。“首先是找熟人,主要是已经在香港从业的朋友,其次就找能够提供消息的重要人物。”
很快机会就来了。到香港不久,Z先生结识的一个在香港业界从业多年的朋友,表示能够帮助他买到即将上市的股票(香港上市的很多公司都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集资),按内地的说法就是原始股。从内地的经验来看,原始股上市后通常有较高的涨幅,买进几乎必赚无疑。刚入香港股市就有这样的好机会送上门,Z先生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很快Z先生以每股0.29港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大批股票。由于没有限售的协议,在上市的当天就能够售出,他似乎已经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在面前闪耀。
“不要太贪,初到香港赚50%就好了。”在开盘之前,Z先生暗暗告诫自己。开盘价0.3元!先生买入的股票如愿高开,但是他才高兴了不到一分钟,这只股票就遭遇了垂直降落的打击,当天就跌到只剩6分,以后直到Z先生卖出这只股票为止都没有翻过身来。香港原始股的特色让Z先生大长见识,“没有亲自受到教育,绝对无法相信,连在大陆必赚无疑的原始股都能被套。”
经此一役,Z先生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只是在内地多年的炒股思维并没有太大改观,他还是想把“内部关系”当作入门的捷径。另一个朋友就在这恰当的时刻出现了,推荐给Z先生一些“有保底的”公司(市价低于净资产),其中有些公司的市价还不到净资产的80%。Z先生当年的感受,相信现在的内地投资者也会有同感。“内地哪可能有低于净资产的股票?”经过一番考察和研究,Z先生决定投资。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从该公司股东处买进股票的时候,Z先生曾尝试着和对方侃价,而出售方竟然慷慨地答应了以净资产七折的价格成交了这些股票。欣喜若狂的Z先生立即付钱买下了股票。想到未来的收益,Z先生不禁感慨,“在香港赚钱真容易啊。”但Z先生可能没有想到,把股票卖给他的那个股东也正暗自庆幸,“内地来的人真傻啊!”
Z先生接手股票之后,这只股票的市价从来没有高于他买进的价格,这么一只绝对不可能亏本的股票再次把Z先生套牢。连续的打击之后,Z先生终于明白,在香港股市如果再这么操作下去,早晚会被这些所谓的朋友和内幕消息活活坑死。
投资理念差异有陷阱也有机会
受到连续的打击之后,Z先生开始质疑之前积累的内地股市投资经验,逐渐认识到了香港市场的生存法则。如今,Z先生已经逐渐熟悉了香港市场的交易规则和公司基本面情况,他开始从这片淘金者的乐土赚到了丰厚的利润。在摸爬滚打这些年之后,Z先生对于香港资本市场做了总结,认为香港投资者的结构和内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香港和内地的市场参与力量有所不同。香港市场的主要力量是机构。相比内地60%以上的散户比例,香港的机构持有流通市值的60%到70%,因此对于市场的走向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跨国机构和本地金融公司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绝对上风,因此从经营风格来看,香港金融机构的经营很有国际化的味道。从估值来看,香港的机构也显得非常理性,很难出现头脑发热式的投资冲动。
香港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数和指数成份股上,“在他们看来,指数是能够很好反映经济和市场的基本面的。” Z先生总结道。因此,香港的散户投资者,也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在香港资本市场上,蓝筹股的换手率和成交量明显较高,而小企业则较少受到关注,在成交量萎缩的交易日里,小企业几乎无人问津。
不仅是市场结构,香港和内地对于股票的理解和分析也存在很大不同。香港机构的估值比较谨慎,以科技股为例,香港投资者通常把科技类股票等同于制造业股票来对待,市盈率也和制造业股票一样通常都只有十几倍。因为在香港机构的经验里,在香港上市的科技股票通常表现都很一般,很少有年增长超过30%的,而且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给香港投资者的记忆实在太深刻了。用Z先生的话说,“香港投资者的谨慎,还是因为以前身边总有人亏得一塌糊涂,他们接受的教训太多了。”而且,香港市场非常开放,香港投资者不仅关注本地上市的股票,对于海外股票也很有兴趣。如果他们对科技类股票感兴趣,他们可能会借助中介机构投资美国市场,那里有最好的科技类股票。
科技股还不算最极端的,香港投资者对于地产股的估值更低。在香港市场,地产股市值低于净值的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地产股在香港通常都是折价交易的。香港的机构投资者都是参照国际惯例对地产类股票进行估值的。“在香港,房地产企业要获得土地,必须通过拍卖,企业获得的土地价格基本上都是高于市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房地产股票的市值低于净值的根本原因。” Z先生非常认真地解释说,“而且房地产行业还面临着很长的资本周转期,企业在整个资本周转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风险。”
当然,投资者的地域差别也可能会使股票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出来。Z先生认为,香港投资者对于中资概念的股票还不是很了解。相比H股以及红筹股,香港本地的机构和散户还是更青睐香港本地公司,这也涉及到信息来源方面的问题。在内地投资者看来,或许类似国美和苏宁这样的企业颇有投资价值,但是香港投资者则会比较保守。Z先生认为,“这也是因为前几年,香港一些投资者因为红筹企业管理不规范而遭受了严重投资损失。”当然硬币总有两面,香港本地投资者对于中资概念公司的谨慎,也给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的盈利机会。不过,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这两年中资概念股票在香港市场发展非常之好,因此本地机构也都或多或少地在投资组合中加入了中资股票。
香港股市的投资者教育
谈起收益率,香港投资者可能会不屑一顾,“因为只有能够经得起熊市考验的长期收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归根到底,香港与内地的区别在于香港的资本市场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在一系列历史变迁和经济起落中,资本市场的波动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投资者都已经饱受股市教育了。” 用Z先生的话说,“香港的资本市场功能全面,贷款、卖房子和按揭炒股都是可以的,不少散户投资者在股市热潮的时候负债进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无法全身而退。” 就是这种血的教训让香港投资者更加信任投资机构。
在香港市场没有涨跌停板,公司基本面的风险可能迅速释放,股票的单日涨跌幅度也就非常之大。在2003年的一个早上,Z先生听说他投资的一家公司经营方面惹上了法律问题。但他认为没有必要马上出手,而是想先到交易所去把情况弄个清楚。但Z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驱车赶往交易所的路上,该股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个小时之内,股价从1.1港元下跌到了2分。用他的话说,“跌幅之大,足以让初到香港的内地投资者瞠目结舌,但是香港的本地股民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不过,Z先生认为香港上市公司从管理上更让人放心一些,这也是国际投资机构对于上市公司要求更为严格的结果,并带动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化。而且尽管说香港监管机构相对温和,但是只要涉及到违法,监管机构和政府决不姑息手软,这也就让香港的金融从业者不得不考虑违法的成本。Z先生谈道,“如果触犯了法律,尤其是触犯了金融法律,在香港是一定要坐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