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青少年论文,父母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个:家庭、同伴和学校。其中,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育方式等)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所谓父母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性发展的诸多方面发展均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Parke &Slaby,1983;Maccoby & Martin,1983;Yarrow,et.al,1983)。正因为如此,在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 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者探讨较多的一个课题(Maccoby & Martin,1983)。
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自身的特点,如父母对待生育的态度、做父母的期望和准备、婚姻和谐程度。父母的受教育背景等;二是子女的特点,如子女的性别、气质与性格特点等;三是家庭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生态学家Bronfenbenner 在家庭环境的研究中曾把家庭外部环境区分为两个层面:中间系统(mesosystem)和外部系统(exosystem), 中间系统是指家庭成员所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或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家庭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决定着家庭生活的一些条件的系统或环境,如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Bronfenbrenner指出,不管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对家庭中亲子间的互动有影响(Maccoby & Martin,1983)。在我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城市和农村不仅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与习俗、子女多少、亲子观念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城乡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近年来,我国发展心理学者在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和小学儿童,有关青少年阶段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很少。关于青少年期城乡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尚无系统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大样本抽样测量的方法,获得我国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中初中阶段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差异的一些基本事实。
近年来有关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儿童对这些行为的知觉而发生作用的,即父母的行为只有在被儿童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对儿童的发展发生作用(Kawash,et al.,1985)。同时,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报告和子女对父母教育方式的知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Micheals et al.,1983)。 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在探讨父母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时,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认知上,而不是单独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儿童报告的父母教育方式量表作为研究的工具。
二、方法
1.被试与取样 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别从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一个较发达地区(潍坊市)和一个欠发达地区(临沂市)随机抽取三个社会经济文化层面(大中城市、县城和农村)上的6所初中19个教学班, 共1035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人数)895份(人); 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37人,占样本总数的3.7%。 在全部被试中,独生子女455人,占50.8%,非独生子女440人,占49.2%; 男生523人,占52.8%,女生468人,占47.2%;城市被试(济南市和县城)474人,占总人数的53%;农村被试421人,占总人数的47%; 各年级被试的人数及平均年龄分别是:初一319人,平均年龄13.20岁;初二258 人,平均年龄14.24岁;初三414人,平均年龄15.19岁。
2.工具 父母教育方式的测量采用了C.Perris 编制的“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的中文修订版(1993年版)。该量表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分别测试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两者各由相同的66个题目构成。其中父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等6个分量表(因子), 母亲量表包括情感理解与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与干涉等5个分量表。各分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岳冬梅,1993 )。由于本研究中的被试大多为独生子女,故在统计分析中没有包括两个“偏爱被试”分量表。
3.施测方法 集体施测。
三、结果
1.城乡父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父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是指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的相似性。本研究中,我们以父亲和母亲在各教育方式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为指标,分别考察了农村和城市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由于父亲量表和母亲量表中只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等三个维度是完全对应的,故只对这三个维度上父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城乡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相同维度上得分
的相关系数
情感温暖与理解 惩罚严厉拒绝否认
城市
.7953 * * * .7254 * * * .7082 * * *
农村
.6950 * * * .7197 * * * .6778 * * *
注:城市n=474,农村n=421;*P<.05,**P<.01, ***P<.001,下同。
由表1可见,不管是城市青少年还是农村青少年, 其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在量表各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表明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背景中青少年的父母教育方式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背景中父母教育方式各维度相关系数的t 检验结果发现,只有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上,城市父母教育方式的相关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农村父母(t=3.3765,P<.001),在其他两个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
2.父母教育方式的城乡差异 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见表2。表2 中对父母教育方式各维度得分城乡差异的t检验结果表明, 父亲量表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情感温暖与理解和过分干涉两个维度上城乡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t=4.89,P<.001;t=2.81,P<.01)。 母亲量表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等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2.57,P<.01), 表现为城市被试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农村被试。在父亲量表和母亲量表全部共9个维度上, 只有在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两个维度上城乡青少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父母和农村父母教育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既存在于父亲的教育方式中,也存在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中。
表2 城市和农村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数、
标准差及差异的t检验
城市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情感温暖与理解 474
47.9262
9.820
父 惩罚严厉
474
19.5338
6.427
过分干涉
474
20.7890
4.092
亲 拒绝否认
474
10.0781
3.171
过度保护
474
11.1624
2.710
情感温暖与理解 474
52.8481 10.467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474
37.6751
6.701
拒绝否认
474
14.1414
4.366
亲 惩罚严厉
474
13.8945
4.587
农村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t
情感温暖与理解 421
44.96918.079
4.94 * * *
父 惩罚严厉
421
18.76725.109
1.98 *
过分干涉
421
20.15683.868
2.38 *
亲 拒绝否认
4219.52972.662
2.81 * *
过度保护
421
10.86222.327
1.78
情感温暖与理解 421
52.15209.045
1.07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421
36.83376.156
1.96 *
拒绝否认
421
13.42044.010
2.57 * *
亲 惩罚严厉
421
13.34203.911
1.94 *
3.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教育方式的差异 由于青少年的父母教育方式在绝大多数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故对城市和农村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育方式差异分别进行了检验。城市和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各维度的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差异的t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 。
由表3可见,城市父母的教育方式, 除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两个维度外,在其余维度上均因子女的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父亲量表的惩罚与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量表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与严厉等维度上,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现为男生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女生。但在农村被试中,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异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城市的模式(见表4):父亲教育方式的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不管在消极的维度上,还是在积极的维度上,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在过分干涉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极显著地高于女生(t=4.40,P<.0001 );而在母亲量表中,只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极显著地高于女生(t=3.96,P<.001),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3 城市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数、
标准差及差异的t检验
男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情感温暖与理解 258
47.6589
9.510
父 惩罚严厉
258
20.7209
6.697
过分干涉
258
21.2016
4.086
亲 拒绝否认
258
10.6783
3.268
过度保护
258
11.5078
2.744
情感温暖与理解 258
52.3837
9.817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58
38.2209
6.520
拒绝否认
258
14.9070
4.321
亲 惩罚严厉
258
14.5891
4.703
女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t
情感温暖与理解 216
48.2454
10.191
-.64
父 惩罚严厉
216
18.11575.793
4.54 *
过分干涉
216
20.29634.053
2.41 *
亲 拒绝否认
2169.36112.900
4.65 * * *
过度保护
216
10.75002.615
3.07 * *
情感温暖与理解 216
53.4028
11.192 -1.04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16
37.02316.870
1.93 *
拒绝否认
216
13.22694.252
4.25
亲 惩罚严厉
216
13.06483.311
3.68 * * *
表4 农村父母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数、
标准差及差异的t检验
男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情感温暖与理解 215
45.7442
7.962
父 惩罚严厉
215
19.2326
5.063
过分干涉
215
20.9488
4.022
亲 拒绝否认
2159.8186
2.598
过度保护
215
11.1395
2.449
情感温暖与理解 215
52.5395
8.571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15
37.9767
5.965
拒绝否认
215
13.7395
4.197
亲 惩罚严厉
215
13.5953
3.954
女
维度 n 平均数
标准差
t
情感温暖与理解 206
44.16028.139
2.02 *
父 惩罚严厉
206
18.28165.123
1.91 *
过分干涉
206
19.33013.524
4.40 * * *
亲 拒绝否认
2069.22822.702
2.28 *
过度保护
206
10.57282.160
2.52 *
情感温暖与理解 206
51.74769.518
0.90
母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06
35.64086.139
3.96 * * *
拒绝否认
206
13.08743.787
1.68
亲 惩罚严厉
206
13.07773.858
1.36
四、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计算父亲和母亲两个量表中各相同维度得分的相关系数,首先考察了青少年的父母双方子女教育方式的一致性问题。结果发现,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背景中,被试对父亲和母亲在教育方式各相同维度的知觉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初中阶段的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结果与国外有关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Kawash,et al,198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 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对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的一致性极显著地高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但在其他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由于目前尚未见到同类研究的报告,故无法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作比较。这一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考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两者的教育方式总的来看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既存在于父亲的教育方式中,也存在于母亲的教育方式之中。其表现是,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极显著地多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但同时他们对子女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也高于农村父母;城市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的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惩罚严厉高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但在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两者不存在差异。我们认为上述差异主要可以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的不同和城乡文化背景的差异来解释。首先,从父母自身特点来看,我国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经济收入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这一点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就是,对子女的温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严。在农村,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囿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村父母在教育方式大多数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至于为什么城市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多于农村父亲,而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则不存在城乡差异,我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背景中关于父母角色的认识和分工存在差异。在农村,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分工要比城市更明显。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依旧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家庭分工模式,做父亲的主要任务是挣钱来养家糊口,其与子女的交流较少,料理家务、抚育子女主要是做母亲的责任。但在城市家庭中,由于夫妻通常都有工作,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通常是由夫妻共同承担,夫妻的角色分工不象农村那样明显。因此,与城市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农村父亲给子女的温暖和理解自然要少于城市青少年的父亲。但对母亲来说,则不存在上述城乡父亲角色的分工的差异,或者说,差异没有父亲那样显著。因为不论在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母亲都对照顾子女和子女的社会化负主要责任(Huston,1983),这便是在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不存在城乡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的差异及其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背景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上,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待男孩和女孩不存在差异,但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保护等消极维度上,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他们对男孩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保护均多于女孩。在农村父母中,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五个维度上均因子女的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对男孩的情感温暖高于女孩,同时,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也高于女孩。但农村母亲的教育方式只在过分干涉与保护维度上因子女的性别而存在差异,其对男孩的干涉和保护极显著地高于女孩,在情感理解与温暖、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等维度则不存在性别差异。上述结果可以概括为两点:1 )城乡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2 )城市和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关于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国内有关研究所得的结论不尽一致。林国彬等人(1993)和陶沙、林磊(1994)的研究发现,在所测量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绝大多数维度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没有差异。刘金花(1991)的研究则发现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在绝大多数维度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所得结果与后者基本一致。我们认为,上述研究结论不一致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年龄的差异。在上述前两项研究中的被试均为学前儿童的家长,后两项研究所考察的是青少年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作为父母与子女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倾向,是随着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的期待的增强而逐渐分化的。国外有关研究文献(Huston,1983)表明,在整个学前期,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分化不大,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与自己相同性别子女的控制和管教越来越多,对男女儿童的教育方式日益分化。他们对男孩的惩罚、尤其是身体惩罚显著地多于女孩,但同时对男孩的表扬也多于女孩。因此,本研究所得结果与国外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城乡父母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在城市,父亲和母亲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对男孩和女孩无差异,但对男孩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和过度干涉多于女孩;在农村,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其对男孩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多于女孩,同时对男孩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和过度干涉也多于女孩,但母亲的教育方式中,只有对男孩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多于对女孩,在其余维度上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存在差异。我们认为,城乡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教育方式差异的不同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父母在对子女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通常把对后代的期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对男孩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和要求。这种情况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即是对男孩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多于对女孩,同时,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保护干涉也多。相对于父母而言,农村青少年的母亲虽然同样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对男孩和女孩子寄予不同的期待。但身为母亲,她们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主要的是以一片母爱深情来对待自己的子女,不管子女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弱化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所可能导致的对不同性别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异。
五、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中,青少年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但同时,其对子女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多于前者;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更多,但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不存在差异。
3.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差异,但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这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在城市,父亲和母亲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方式差异是一致性的:即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对男孩和女孩无差异,在其他维度上都有差异;在农村,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在各维度上都存在差异,但在母亲的教育方式中,只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其余维度上都不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