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41
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已经快速进入到城市更新时期,上海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多样性的城市格局,提出了更加复杂的城市更新命题,本文作者通过主持设计上海绿化特色街区雁荡路的景观提升项目,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平衡当代需求与历史文脉的关系,寻找与探索在规划设计层面的最佳解决路径,为上海街道景观提升类型的城市更新项目提出有益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雁荡路;历史文脉;法式园林
近年来,城市更新是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命题,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城市化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快速增长期,城市发展依旧不均衡,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发达地区,早已完成快速城市化阶段,伴随城市人口数量、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以及产业类型的变化与调整,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能满足新时期下的人们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发展的重点将由城市扩张逐步转向快城市更新时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将城市更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15年8月,深圳出台《城市更新条例》、2015年5月,上海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等人居环境建设专业领域,正全面迎来城市更新的时代。
一、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对于私人空间,居住环境的提升改造,和对于公共空间街道、公园、绿地等环境的改善,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20世纪中叶,城市更新始于欧美国家,伴随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逆城镇化、城市空心化等现象逐步出现,导致中心城区的衰落,因此,为激活这些区段的城市魅力,将人重新吸引到市中心居住,出现了城市更新的需求。
后期的城市更新,从城市再生到城市复兴,政策目标由物质环境建设拓展深化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开发主体也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私有企业与社区的公私合作模式,空间尺度越来越大,地区经济、社会、环境联系越来越紧密[2]。可以说,城市更新是世界性课题,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雁荡路的实施背景
2016年4月,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牵头,沪上知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绿化特色街区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上海城市更新为契机,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色建筑和生态街区建设”的重点内容,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着力打造绿化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城市风貌整洁的绿化特色街区,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更新与提升。进一步营造重点区域精致、精细、精美的绿化空间,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景观,塑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本次城市更新项目,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核心路段,以公共绿地、附属绿地为依托,涉及黄浦、静安、浦东、虹口、杨浦区等地区,共计10余条道路,设计内容包括绿化种植、铺装材料、照明系统、城市家具、标识系统、建筑外立面改造等,其中绿化景观优化包括道路绿化、行道树、花坛花境、容器花卉、园艺小品、垂直绿化、檐口绿化布置等。
黄浦区选定的特色绿化街区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雁荡路。
三、雁荡路历史沿革概述
雁荡路由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于1902年,最初的名称为“军营路”(Rue de Camp),北起“西江路”(今淮海中路),南到“顾家宅”法国兵营(1909年,改建为“法国公园”),马路也因法国兵营而得名。不久,这里又改名为“华龙路”(Route Voyron)。1914年,“华龙路”被正式划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将华龙路以浙江省名胜雁荡山改名,确立“雁荡路”的名称[3]。
雁荡路作为上海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街道,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中西文化交融,具有浓郁的海派建筑文化特色,是欣赏上海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貌的重要目的地。
1923--1930年建造的培文公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现代派风格,沿街布置,体量庞大,占据淮海中路、雁荡路、兴安路和重庆南路四路围成的一个街坊。底层商业,上部公寓有多种住宅户型,面积为5200平方米,1956年开设上新中国第一家妇女用品商店。1932年建造的永业大楼(原为杨氏公寓)位于淮海中路雁荡路西北面,大楼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局部有古典装饰,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1912年建造的雁荡路56弄,元昌里,为新式里弄。
南昌路47号科学会堂,主建筑是一幢建于1917年的混凝土木框架结构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雁荡路80号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2002年被设立上海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4年建成的雁荡大厦位于南昌路南侧,共28层,高73.3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建造的第一幢供涉外租用的高层住宅。
四、雁荡路现状调研
雁荡路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毗邻复兴公园、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与三处上海著名城市形象地区紧密关联,地理位置优越。北起淮海中路,向南经兴安路、南昌路,与复兴公园北大门相接,并延伸至公园内部,总长度约320米,现状周边用地类型混合休闲商业、文教与住宅类。
从总体风貌上来看,雁荡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段,即(A)淮海中路至兴安路段风貌带、(B)兴安路至南昌路段风貌带、(C)南昌路至复兴公园北大门路段风貌带(后文简述为A、B、C路段)。
现状交通及竖向,雁荡路全段通车,车行道宽10米,双向车道,中间无绿化隔离带,与人行道落差10厘米,通车量较少,路边乱停现象较严重,使用效能较低;双侧人行道宽4米,与临街店铺场地标高持平,路面划定少量非机动车停车位,人步行尺度适宜,非机动车数量太多,侵占人行道情况较多。
现状铺装,车行道A段为柏油沥青路面,交管部门为缓解淮海路高峰期的车行压力,开放了部分雁荡路段,使兴安路与雁荡路北面路段连接成一个整体,用来分流部分通往重庆南路路段的车辆,因此,A段面层处理为沥青路面满足交通需求,由于交管部门担心该缓解措施对雁荡路的影响较大,管理上比较模棱两可,目前来看,该措施效用较低,分流作用不明显,过境车辆较少。B、C段为灰红色、深咖啡色相兼花岗石路面,全段人行道为米黄、咖啡色相兼瓷砖路面。
现状绿化,雁荡路A、B段,两侧人行道单排棕榈树,间距18米,人行道边界配置可移动花箱,无固定灌木种植区,乔木种植稀疏,长势较差,绿量低,林荫效果不佳。C段双侧密植法国梧桐,间距15米左右,由于梧桐的蓬径远大于棕榈,遮天蔽日,林荫效果极佳。
现状建筑外立面,雁荡路A、B两段建筑大部分为历史保护建筑,基本都配备底层商业,建筑风貌多样且丰富,外立面近年有翻修,风貌较好,窗口、阳台、檐口挂有少量装饰花盆,C段临街部分为新建建筑,立面特色不突出,大多隐藏在梧桐林荫下。
综上所述,现状雁荡路风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公共空间认知水平差异化的结果,由于90年代,雁荡路开展休闲步行街的建设,使整条道路的属性发生了变化,采用蓬径较小,林荫效果较差的棕榈树,取代了原来的高大优雅的法国梧桐,并且稀疏种植,主要是为了不遮挡建筑立面,突显两侧历史保护建筑的风貌特色,而这又与人们对步行街绿荫成片的实际需求产生了矛盾;交通方面,早已确立的步行街理念,如今还保留通车,显示出交通组织与重点特色路段打造在功能上矛盾,简而言之,如何平衡当代需求与历史文脉,是雁荡路项目更新与提升的关键点。
五、绿化特色街区雁荡路景观提升方案设计
在开展雁荡路景观方案设计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一,确立雁荡路的功能属性,即它究竟是步行街,还是人车混行的普通道路?二,是否能找到一种规划设计方法,使街道的绿化种植既能满足周边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也能兼顾人们对林荫道的舒适感的追求?
设计目标与愿景
借由周边资源优势,将复兴公园“引”入到雁荡路,在“园城融合”大的政策背景下,倡导城市空间建设的“公园化”发展方向。
设计愿景,提出“花满老街,四季浪漫”以法式园林为格局,打造沪上花卉主题特色的林荫休闲步行街。
该愿景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雁荡路的风格为法式园林的美学取向,与复兴公园的设计语言统一起来,从而对应“引”的理念;其二,绿化主题是花卉与林荫道;最后,雁荡路是一条步行街不再承担通车的需求。对于最后一项,本案与交管部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得到了专业部门的认同,即从大的交通组织结构来看,取消雁荡路的通车功能是具备可行性的。
街道路面抬升设计
街道基础设计的关键是将车行道变步行道,即抬升人行道与车行道原有10厘米左右的落差,将它们拉平,做成一个整体,由于统一了高程,步行街的横向关系更加宽阔舒适。为了解决因抬升可能导致的雨水倒灌至一层商铺问题,同时,兼顾地下管网位置的不易更改性,方案将雨水口设置在现有位置不变,道路中心抬高,组织商铺门前步行道与中心区域步行道排水方向都集中于原4米宽人行道的边界处,并采用线性排水方式,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
花卉主题特色的林荫休闲步行街详细设计
总体上,本案设计将雁荡路原有的三段式格局,化零为整,由破碎到统一,由南至北整合成为个性鲜明,风貌统一的景观形象。
那么,如何兼顾构建林荫道的诉求与历史建筑风貌展现的双重需求呢?本案提出“合二为一”的规划方法,即直接去除原有双侧单排的棕榈树,更改为以梧单排以桐树为主干树的绿化带。
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较好解决上文提出的相关问题,首先,单排的法国梧桐,位于道路的中心,由南至北呈线性分布,从历史文脉角度来看,法桐就是原雁荡路的主干树种,恢复它表达出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另外,法桐的蓬径较大,是优良的林荫道树种,未来长大以后向道路两侧的空间延展,能制造出较大的林荫面,也不至于碰到两侧居民的窗户或阳台,因此,选用它既能形成林荫道,满足人们对步行街的基本需求,又能保证周边历史建筑立面不被遮挡,和周边居民的视线通透感;最后,视觉审美上,一字形的布局将法式园林的轴线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考虑。
细节方面,首先,雁荡路中心绿化带采用抬高40-50厘米的不可移动花坛,这种处理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避免地下管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抬高的花坛,能避免因下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能保证植物对覆土的深度需求。其二,这个高度的花坛可以结合城市家具进行设计,使人们在梧桐树下拥有可以短暂停留的聚集点,形成互动交流的场所。
其次,花卉主题的多维度构建,平面上,中心花坛选用模纹花坛和玫瑰为下木种植类型;立体上,标准段花坛两侧设有铁艺拱廊,种植爬藤月季,在与淮海路交界处设置跨街式铁艺拱廊,形成雁荡路标志性门户,拱廊高度设计都考虑了消防通车的净空需求,这种具有法式古典韵味的设计手法,源于复兴公园的玫瑰园,将其风貌“引”到雁荡路上,是“园城融合”的具体体现。通过三维的打造,在重要节庆或玫瑰开花季,会形成如爱情主题性的社会活动,增加人气。
最后,由于现状建筑立面近年有翻修,保护良好,可以通过政府统一发放可移动花盆,挂于住宅的窗前、空调机位、阳台、屋檐等处,增加立面绿化的丰富性,针对建筑底商的立面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升和改造,主要是统一店招风格,弱化店招字体,统一采用吊牌式店招;空间上,增设遮阳棚,能创造底商门前的灰空间,吸引游人驻足停留。铺装采用100x100深灰色和浅灰色自然面弹石满铺,极具质感和古朴气质的石材,能让人领略欧洲古典广场的历史韵味,进一步强化了法式园林的主题风貌。
总结与回顾
上海作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一直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不断优化与提升城市空间与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推动城市进步,是上海城市管理者、市民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发挥的巨大合力作用,其城市发展的经验始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雁荡路的城市更新设计,从实际需求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激进也不保守,不大拆大建,努力平衡当代需求与历史文脉的关系,寻找最佳解决路径,规划与设计的智慧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更能展现光芒。
参考文献:
[1] 程大林,张京祥.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 [J].城市规划,2004.07
[2] 张顺豪.城市更新的现状与反思:以人为本、延续生活[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4] 高参88的博客[EB/OL].雁荡路步行街上建(2013-12-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bdf480101gk4a.html
[5] 姜文锦,陈可石,马学广.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
[6] 罗翔.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J].规划师,2013.05
作者简介:袁晶,男,副所长,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石门二路258号,200041。
论文作者:袁晶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4
标签:城市论文; 雁荡论文; 上海论文; 风貌论文; 建筑论文; 需求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