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内涵的缺失,是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师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极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寓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现代建筑在追求功能以及造型的同时,需考虑到文化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发展方式不是指形式上的模仿,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独特的设计体现、发展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反观现代建筑设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许多建筑设计师对西方建筑的了解更胜于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传统建筑文化还未得到深刻的理解、分析、发展,就被现代建筑设计师们抛弃,这些“陈旧”的事物,其实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元素。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形式、空间、符号等方面,探究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促进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合。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建筑设计从业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等元素,只适用于部分仿古建筑的设计、参考,现代建筑设计与其“守旧”,不如多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思潮、理论、案例,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建筑建设需求。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日本安藤忠雄,层深受古建筑的熏陶,在透彻研究欧洲古建筑后,将现代的建设工艺和古建筑中的建筑精神相互融合,以简洁的物质形态以及现代化的混凝土材料,展现日本“禅与和谐”的建筑精神,从而让人从精神层面上产生亲切感[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建筑、旧建筑包含的质素对现代建筑设计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古旧建筑平面部署、构架纵横承托、彩花雕饰、门窗分配、轮廓顿锐均是需加强研究的质素,这些质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以及美感,小至宅院、大至城市,均值得广大建筑设计从业者去深入的学习、分析。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现代建筑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体现,并不会在形式上束缚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整体有机基础之上的,如同一个古董花瓶,花瓶若是能够保持完整,则能够最大化体现其价值,但如若拆成碎片,那么其价值也就大幅度降低了。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传统建筑文化若是以“碎片化”的形式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那么该应用方式不由得会显得过于浅显,但若是能够将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思想,以现代的设计手法以及建设工艺来再现、还原,从精神、意象层面上来实现传承,就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2]。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例谈--以空间划分为例
传统建筑空间主要体现在建筑平面的划分上,建筑平面主要又是通过建筑结构来划分的,并没有盲目的去顺应功能方面的需求,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往往比较简单,许多空间没有特定的功能设置,许多使用功能也可被添加至空间中[3]。“柱网”是传统建筑空间设置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作为一种基础结构体系沿用至今,并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延续的一个典型案例。传统建筑中沿入口立面柱子之间的面积被称之为“间”,而侧立面柱子之间则以“架”来描述,这和现代建筑设计中轴线、坐标的概念大同小异[4]。但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置多为单层,所以“间、架”也常用来表建筑体量大小以及房屋高低。如《唐会要•舆服》中,就有着“三品以上唐舍,不得过五间九架...”等描述。而传统建筑,常将当心间柱距增大,然后适当缩小两边柱距,从而突出当心间的重要性,在现代建筑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如图1所示,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廊,也通过扩大柱间距的方式来凸显中央大门口。
从建筑的平面形式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内部空间主要受结构以及功能所影响,而大部分的功能需求在“柱网”结构中都得到了满足,但因结构限制了功能的增设,现代建筑设计中对“柱网”的应用水平更高,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极具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例谈--以形式发展为例
传统建筑表现美往往是通过丰富细节来体现的,木材、石材作为传统建筑的主要建设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出现变革,而建筑的“美”,就通过增加细节来表现,往往越重要的建筑,其外观装饰也就更加复杂,如绘画、木雕就成为了古建筑“美”的具体体现。现代建筑越发追求功能,追求稳固性以及材料的实用性,内部功能越发复杂,但是建筑的外观却逐步简化[5]。相较于传统古建筑,现代建筑模糊了屋顶、屋身、台基的界限,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人们一直在用技术上的优势,试图用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建筑设计相关问题,而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发展,往往体现在现代建筑形式模仿上,从整体形态方面来模仿传统建筑、古物。如图2所示,上海金茂大厦就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塔”这一构造的意象形态。
图1 人民大会堂正面
图2 上海金茂大厦
图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例谈--以符号体现为例
当建筑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并体现出一定的统一特征,构成一种可快速识别的特色文化元素,这种建筑元素就被称之为“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构成了代表性极强的建筑符号。反观现代建筑,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却缺少一个统一的“符号”,建筑设计缺少独特性、地域性、特色性。虽然倡导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但是却不倡导一味的模仿,而是要站在意象继承的角度,通过抽象化、简化来实现传统符号的重构,利用现代建设技术来体现传统建筑中的美学艺术,如图3所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将传统建筑的屋顶通过抽象,变形,作为连续坡、不等坡,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构成了一个极具艺术感的建筑形态,并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具体特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目前追求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相关从业者在创作中,要站在意象的角度,通过抽象、简化、再塑造,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去。
参考文献
[1]龚馨.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 房地产导刊, 2017(23).
[2]潘嘉敏. 传统性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与传承[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36):16-19.
[3]薛润泽.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博览建筑中的重现研究[D].
[4]陈颖.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研究[D].
[5]周旸.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J]. 建材与装饰, 2017(9).
论文作者:魏清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现代建筑论文; 形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