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经营效益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资金论文,工商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状况

资金营运效益是指资金运行过程中管理、使用、质量、收益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综合效果。它包括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工商银行从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过渡中,由于受新旧体制转换摩擦及外部各种矛盾的影响,现阶段所集中体现的资金营运效益低下问题,是困扰其转轨的一大难点。从现实状况分析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存比例不协调,超负荷经营现象比较明显。

贷存比例是商业银行的全部贷款与全部存款的比值,它反映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对主要负债来源存款的关系。从盈利角度来看,贷款占存款的比率越高,存款运用程度越高,则银行资金营运效益就会越好,但这一比例超过一定限度,银行就会出现资金运转的困境,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1990—1994年间,工商银行贷存比例分别为1.33、1.24、1.17、1.26、1.07,存贷缺口较大。全国区域分布的差别更大。以1993年为例,贷存比例低于1的只有北京、广东、云南,贷存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市)行,其中吉林、湖北、湖南分别达1.94、1.69和1.66。这表明工商银行的信用扩张和超负荷经营严重。

与西方商业银行比较,工商银行贷存比例偏高情况如下表所列:

贷存比例对比表(%)

可见,西方商业银行贷存比例一般控制在80%左右,而我国工商银行的贷存比例明显偏高,与我国《商业银行法》确定的0.75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资本金比例偏低且呈递减趋势,自身承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考察资本率主要有实际资本率和风险资本率两项指标,前者是商业银行实际的资本量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后者是《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一种经过风险考虑的资本率(资本充足率)。根据两种资本率的经验关系,一般认识,当一家商业银行的全部资本的实际资本率大于或是等于4%,全部风险资本率大于8%时,则基本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对资本充足率程度的要求。工商银行1990—1992年实际资本率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对比见下表:

实际资本率对比表

商业银行名称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日本住友银行

3.753.95 4.35

日本第一劝业银行

3.463.59 3.81

美国美洲银行

5.145.78 4.78

美国花旗银行

3.423.16 3.66

加拿大皇家银行 4.785.54 5.08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4.354.77 5.22

瑞士联合银行

7.327.14 6.99

中国工商银行

4.484.3 4.26

可以看到,工商银行资本率水平并不低,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资本率水平呈递减趋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3.负债结构不合理。

工商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是由存款、借入资金(拆入资金和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其它负债等部分组成。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取得尽量多的负债来源,而影响负债成本的主要因素:一是负债利率水平,二是负债结构。工商银行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各项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呈下降趋势。1990—1994年, 工商银行各项存款占比分别为58.59%、60.8%、58.41%、47.27%、48.3 %,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其存款占比指标明显偏低(见下表):

存款/负债总额

存款占比下降将会制约工商银行各项业务的有效开展。

(2)高成本负债比例高。1993—1994年, 全行高成本负债(定期存款借入资金、发行债券等)占负债总额(剔除系统内借款和调控准备金)的比重分别达57.4%和54.6%。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储蓄存款占比上升,1992—1994年分别为54.14%、56.03%、61.33%。 二是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占比上升,其同期的该项占比分别为50.96%、50.6%、53.56%。

(3)借入资金占比较大。1990—1994 年间工商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比平均为18.4%,这部分资金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这显然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货币传导机制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4.资产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及结构,对其盈利能力、支付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合理的资产结构是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基础。下表是我国工商银行主要资产结构与西方商业银行对比情况。

资产结构对比表

不难看出,西方商业银行的现金和存放同业占比较高,一般在20%左右;证券资产占比也较高,一般达到10—15%的水平,表明西方商业银行重视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双重组合。而我国工商银行该项指标占比1991—1992年分别为14.22%、11.64%,表明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对整体资产的结构并不合理,是与我国工商企业之间少有商业票据和缺乏广泛的短期性有价证券分不开的。

当前工商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贷款资产占比大,流动性差,不生息资产占用增多。1990—1993 年其贷款资产占比分别为73.23%、71.33%、65.13%、56.8%,虽逐年下降, 但并非资产多元化选择的结果,而主要是另一块“其他资产”尤其是内部资产占用上升所致。而且贷款资产沉淀多、周转慢、贷款规模大、调节余地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产对高盈利投资机遇的再选择能力。1994年工商银行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达26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7%; 固定资产净值占资本金的比例为31.0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表内应收利息达142亿元,比上年增长74.35%;全行资产总额增长34.6%,而同期内部资产增长36%,不但没有得到压缩控制,还增加了2个百分点。

5.信贷资产质量差,资产侵蚀和流失严重,经营风险大。

保持信贷资产高质量,是保持资产高收益的基础。但截至1994年末,工商银行逾期、呆滞、呆帐三项贷款余额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1.1%。据某省行对开户的3959户工交企业调查,企业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低、资金周转慢、资金占压多、资金盈利水平低的问题。1994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7.91%,比上年提高6.91个百分点; 全部流动资金周转一次242.38天,比上年缓慢66.9天;应收帐款、成品资金和发出商品“三项资金”占用达219.1亿元,比上年增长9.86%, 占同期流动资产比重为39.72%;历年累计未弥补亏损、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达60 .11亿元,占企业实际资本的30.13%,占工行流动资金借款的34.78%,亏损面达48.54%,亏损金额28.36亿元。3959户企业盈亏相抵后,资本金利润率仅为1.89%,每百元流动资金贷款提供的税利为22.79元, 比历史上最好的1988年下降了44.14%。

6.资金使用效益差,虚收和收入流失问题突出。

商业银行经营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最终目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发展基础及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与西方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区别。我国工商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损益结构及盈利性指标对比情况,见下表所列。

收益结构及盈利性指标对比表(%)

可以看出,我国工商银行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而西方商业银行则有10—20%以上的份额为非利息收入所占据。

长期以来,工商银行的经营行为中存在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规模扩大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与资产质量的优化,从而导致了信贷资金规模急剧扩大, 经营效益出现滑坡的局面。 1990—1994年工商银行实现纯益分别为132.5亿元、159.4 亿元、 161 .47亿元、82.18亿元、43亿元。主要体现在:(1 )成本费用增长过快。从1990—1993年,全行管理费用增长速度分别达26.54%、22.65%、25.3%、118.58%。其中管理费用支出占比由1990年的7.45 %上升到1993年的14.16%。(2)应收未收利息逐年增加。一是企业欠息惊人;二是计息挂帐、停息挂帐增加,近两年全行仅国家政策允许的停缓免息的贷款本金就达750亿元之多; 三是实收利息占应收利息的比重不断下降,1991年为97.7%,1992年为96.3%,1993年为83.9%,1994年上半年为78.8%。这样在运用权责发生制后,使银行陷入虚盈实亏、营运资金被吞噬的困境。(3)收入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资金分散、 核算不严带来的收入分流,各种形式的“小钱柜”也是收入“跑、冒、滴、漏”的具体表现。

二、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低下症结透视

造成工商银行效益下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客观环境的牵制,也有内部机制转换及管理与操作不协调产生摩擦引发的阻滞,既有不同历史条件下经济金融矛盾诱发的影响,又有银行经营决策上的偏颇与失误。其症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益观念淡薄,经营目标长期发生偏离。

由于工商银行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它从成立起,既承担了原人民银行直接从事的存贷款业务,又接受了原人民银行直接对外办理业务的人员与机构,成立后的十年中又继续保留了调控与经营的双重职能。这些因素的存在,对工商银行整个经营观念与经营行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工商银行在起步进行商业化运作阶段,很难一下子消除原有观念与运作模式惯性作用的影响与束缚,从而导致资金运行与效益目标背离的情况时有发生。

旧的思维与操作模式的惯性拉动经营目标偏离效益目标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树立全员效益意识,全行上下还没有从长期承担双重职能的国有专业银行的角色中换位过来,对工商银行作为企业法人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缺乏认同感。其二是在实际操作上,没有彻底摆脱过去的经营方式。经营行为上自觉不自觉地沿袭了旧的模式,特别是在具体业务处理上,靠经验判断决策的多,凭理性分析决策的少,在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选择上,往往容易倾向于前者,而忽视后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实际替代着财政职能。其三是任务考核指标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其单纯地追求量的扩张而忽视效益的提高。

2.经济体制改革中层次性矛盾的撞击,拉动资金运行脱离正常轨道。

一是政策的抵触性与不连贯性,影响资金难以发挥正常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进行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情况却很难把握二者的界限,导致营运中的一系列严重的“二律背反”现象存在:(1)国家 把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一方面从资金来源上割断了工商银行与国家的“脐带”关系,要求工商银行面向市场负债求得营运资金,另一方面对工商银行长期形成的滞死资产未能予以妥善解决而使工行背上了沉重包袱去参与市场竞争;(2)国家对央行与商行不一视同 仁,一方面要商业银行对企业实行停息挂帐的政策,另一方面又不规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实行同样的政策;(3 )国家对工商银行一方面要求实行“四自”经营,另一方面又要求其按政府意愿向一些亏损及濒临倒闭企业发放工资性贷款和注入启动资金,用信贷资金保安定团结;一方面不断强调要保持信贷资金完整无缺,另一方面又在税收刚性作用下要求信贷资金给税利让路;一方面要求按信贷管理原则自主掌握资金投向,另一方面又以点贷项目等形式干预资金投向。这些“二律背反”现象作用的直接后果,就使工商银行经营在不能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外界拉动而违背自己意愿投入大量资金,仅1994年就投入这类资金40多亿元。

二是政府行为不规范,行政干预难以消除。如包揽企业资金筹划事项,以行政力量影响银行资金投向决策,好的企业要求银行供给资金予以保证,效益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也要求银行注入资金维持局面,从而使一些本来不该发放的贷款得以发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企业行为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目前企业行为不规范,信用观念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不是两眼向内挖潜和开拓市场求生存,而是把眼光盯着外部,通过一些不正当途径甩包袱,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状况恶化,影响工商银行信贷资金正常运转与增殖。

四是同业竞争缺乏约束机制,人为地增加了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特别是在竞争存款上,各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变相抬高利率,不仅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对社会信用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在竞争业务中的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更为企业逃债废债提供了防空洞,加剧了金融资产的流失。

五是通货膨胀造成信贷资产无形损耗,相对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近几年,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10—30%之间,这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信贷资产来说,无形损耗是相当严重的,势必要借增加投入来保持运行平衡。

3.粗放经营的各种弊端,滞阻了资金营运效益的提高。

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是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而工商银行传统的追求规模扩大的粗放式经营仍在当前的经营中居于主导地位,给资金营运效益带来的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资金营运缺乏有效的安全监控和保障机制。全行对资金筹集、配置、回流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对超负荷经营与资产质量下降及效益下滑丧失了应有的预警能力,不能以效益为中心来驾驭各项经营管理,导致工作出现偏差,也忽视了对直接创利的资产业务的经营管理,扭曲了负债的目的是为了经营资产业务而获取效益的因果关系。目前在工商银行从事储蓄、会计、出纳等负债业务及相关服务性业务的人员比例达85%,而从事经营与管理资产及直接创利性业务的人员仅占15%,使工商银行很难以“精耕细作”的方式来讲求资金效益。

其二,资金分散使用影响城市行优势发挥,并制约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工商银行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形成了目前工商银行既是城市行又是农村行的局面,导致基层行向上级行争资金、争规模、争费用,使本来有限的资金在使用上过于分散,影响了城市行优势的发挥,使资金不能按市场要求向高效益部门、地区和行业进行合理的流动,削弱了资金营运的创利能力。

其三,风险责任不落实。一方面是传统的贷款发放与管理程序及目前实行的点贷方式,形式上是人人有责,实际上人人无责的作法,形成大量的两呆贷款。而新的贷款风险管理办法与审贷分离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使贷款的风险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是资产市场不发达,依法收贷的牵制因素太多,规避贷款风险的抵押手续形同虚设,使资产保全工作难以最终落实兑现。

其四,资产与负债管理力度不够。受现有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的缺陷、约束力软化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负债成本过高,资产结构单一,超负荷经营情况积重难返,严重影响工商银行的经营效益。

4.沉重的历史包袱,使工商银行资金运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工商银行自成立起,就承担了人民银行在几十年计划经济运行中的积累的包袱,成立十多年来,又因承担双重职能而形成了一些新的资金包袱,这些包袱主要是贷款资产中的两呆贷款。到目前止,两呆贷款在工商银行整个贷款中占比高达10%左右。大量的沉淀资金,不仅丧失了增殖功能而滞死在正常营运范围之外,而且还需工商银行从今后的收益中消化,这对整个资金营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5.利率政策的偏差,影响效益目标实现。

按照银行一般经营原则,在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存贷款利差的大小决定着资金营运效益的高低。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的绝大部分是由贷款构成,因此,资金营运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价格关系。我国长期以来采取高利率、低利差的利率政策,客观上决定了银行资金的营运处于低效状况,加之1993年的两次利率调整,由于存款利率的平均上调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平均上调幅度,使本来就不合理的低利差水平进一步缩小,这无疑是导致近几年来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不断滑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制约因素。

三、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的途径选择

为使工商银行在转轨时期尽快向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靠近,强化经营者的利润动机,在资金运作上自觉追求利润最大化,工商银行就必须从上至下正视当前转轨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转变经营观念,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形成全员效益意识,从领导到职工,在经营活动中将追求自身效益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效益的办法,保证效益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研究设计出如下效益导向模型,以寻求提高效益的合理途径。

模式公式:

L[,△]=∑[K(I-i)G-F[,c]+A[,n]](1)

L[,im]I[,,△]→M[,11](2)

理论限定:K≥0.9

总行规定:逾期贷款不超过8%;

呆滞呆帐贷款不超过2%。

式中:(1)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控制过程;

(2)为金融企业行为导向调控目标;

下面,我们围绕净利润L[,△]这个中心,分析它与等式左边各因素之间的正负效应关系。

(1)K:生息资本系数,它与L[,△]呈正相关关系;

(2)I-i:存贷利差水平(I为贷款平均利率,i 为存款平均利率),它与L[,△]呈正相关关系;

(3)G:投入资本总量,当I-i>0时,G与L[,△]正相关;当I-i <0时,二者负相关;

(4)F[,c]:固定成本总额,与L[,△]负相关;

(5)A[,n]:表示投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表外业务收入、税金、资本损失等因素的集合,且A[,n]=A[,1]+A[,2]+……A[,n]。当 A[,n]>时,与L[,△]正相关,反之二者负相关。

(6 )金融企业行为导向目标要求净利润极大化与社会效益M[,u]趋于一致,即LimL[,△]→M[,u]。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金融企业效益的最大与社会效益的最大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这是因为,银行利润是来自工商企业剩余价值的分割,只有企业效益好,银行效益才有保证,否则,一旦企业破产,银行不仅本息无归,而且还有跟着倒闭的可能。为此,我们认为提高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还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突出以城市行为主体的集约化经营,促使资金合理流动,增加资产盈利机遇。

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经营方式,它是通过人财物的相对集中管理来优化经营要素的配置,达到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目的。工商银行作为统一法人,从总行到省行、地市行每一层次都有一个经营要素适度集中的问题。总行作为全行的领导和管理机构,要统一制定全行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研究经营策略,开发金融产品;按照“三性”原则组织全行资金向高效益的地区和行业、产业转移,实行资金配置和使用的最大回报效应;加强财务管理,集中分配财务成果,确保资本保全和增殖,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承担国家交办的大型政策性业务和对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额批发业务;开拓海外投资市场。省行是区域的经营管理中心,应协助总行加强对系统内的管理,将总行的各项管理调控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市行,并组织好本省范围内经营要素的最优配置,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经营,集中资金支持区域内的龙头行业和重点产业,开办人民币与外币配套业务,完善经营管理办法,逐步发展成为以经营为主,管理为辅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地市行是工行的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当前,经营机构点多面广,经营资金过于分散,发展方向不分主次是制约地市行效益的关键所在,组织好地市行的集约化经营是整个工商银行推行集约经营的起动点:在机构布局上,要按照经济区域重组,新设机构必须建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有较高的金融需求和较大发展前景的地区,保证新设机构向规模效益型发展,对筹资渠道枯竭,经营成本过高,长期入不敷出的要进行撤并或收缩经营网点,腾出人力物力充实效益好的机构或开拓新的高回报率业务领域;在内部管理职能上,要撤并设置重叠的管理部门,精减二线管理人员,充实到业务一线,压缩固定费用支出,以效益定机构、定人员;要对本区域内的资金实行适度集中,投入到高效益的行业产业上去,使资金逐步转移到经济发达的城市行处,增加资金的盈利机遇,创造最佳的资金营运效益。

2.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信贷管理机制,引导资产的有效使用,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在效益导向模型中,K(I-i)G是我们经营效益的主要组成部分——投入资本净收入,它受收入资本总量G (信贷资产)和实际生息资本系数K的影响,在I-i>0的条件下,当G和K增大时,K(I-i)G也相应增大,而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虽然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因风险和两呆贷款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K的增长, 且使资产隐性损失系数增大,难以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因此,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信贷管理机制,是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高生息资本系数和降低资产损失的有效途径。

3.实行资产负债对应管理,降低负债成本支出,扩大资产的盈利空间。

银行负债成本决定于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和负债成本率。现阶段工商银行的负债行为不规范,负债结构不合理,高成本负债占比过大。要降低负债成本,必须从规范负债行为入手,按照负债与资产利率对称、种类对称和结构对称的原则对负债进行管理。只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资金来源,防止用不正当手段高成本吸收存款。并逐渐转化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为半年期、一年期或活期存款,让活期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80%左右。

4.建立对投入产出实行全面监控的财务管理体制。

(1)加强投入产出核算,及时揭示背离效益目标的经营行为。

利润指标:包括利润总额、人均利润水平、资产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四个指标,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及资产、成本的效益;

资金指标:包括资产利用程度、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资产及负债结构、利差水平等指标,用以反映一定时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及资产利用水平和流动性、效益性;

质量指标:包括资金损失率、收入损失率和利息收入完成率,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资金的安全性和收入的完整性;

成本指标:包括负债成本率、营业费用率、负债成本结构等指标,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经营耗费总水平及成本支出分布结构。

对以上四类指标要按季测算,并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做动态对比分析,从财务数据对比差距中分析工作中的偏差,及时查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堵住因操作偏离经营目标而造成的效益损失。

(2)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堵住收入流失和无效耗费。

财务收支管理要抓住地市行及其分支机构这一“大头”,省分行对地市行的财务收支管理应通过收入、费用、利润等刚性指标来实现,地市行对其分支机构宜采用财务预算制度,由地市行统一核算。在财务收支管理上要做到控制从严,令行禁止。

(3)改革财务分配制度,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财务分配要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做法,把经营效益与职工个人收益好坏直接挂钩。通过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基层核算行搞好经营、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5.构建资产多元化的经营格局,稳固和拓展现有效益源,大力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要尽快扭转目前贷款资产占比大、流动性差、经营形态单一、资产总体盈利水平不高的不利经营局面,必须走资产多元化的道路,在稳固拓展现有效益源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一是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开拓房地产业务、证券业务、信用卡、国际业务等新型业务,并实现资产的安全增殖。二是发展代理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逐步实现这类业务收益占比达20%左右的目标。

6.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全方位的经营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

要建立和健全由事后督查为主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的内部监控机制,这不仅是一个监控方式的转换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经营管理得到全方面的强化,避免不规范经营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接增加经济效益。

7.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拓展市场占有份额。

工商银行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和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是工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现代化服务手段在业务中的运用,不断扩充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吸引新的客户群体,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是工商银行增加服务收入来源,降低劳动耗费,获得更好自身效益的现实需要。我们认为,工商银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服务现代化程度,完善服务功能。(1 )加快微机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应用步伐,使工商银行经营管理全过程都通过计算机处理。(2 )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扩充服务内容,增设存贷款业务品种,积极推行结算票据和个人票据结算,扩大传统存贷汇零售业务范围;稳健地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各种表外及中间业务;加强对利率、汇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导和利用,将服务功能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不断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3)提高服务质量, 深化服务内容。

8.加快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为把工商银行办成世界性大银行所需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保障。

9.改善外部环境,协调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为工商银行资金正常营运创造良好的条件。

外部经济环境是银行资金效益的依存基础,也是当前制约工商银行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1)加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协调一致。 要理顺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政府主要在宏观指导上、产业政策上对银行提出资金投向的要求,具体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则由银行按照效益原则予以取舍,减少对具体贷款项目或企业的不必要干预。

(2)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首先, 国家要在充分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大纲,以此指导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其次,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确立主导产业并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保持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一致性;其三,要确立资金导向序列,明确地把发展经济与“择优限劣”的信贷原则有机结合起来,以效益取向确定资金投向,做到资金投入有取有舍,保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使用效益。

(3)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 一是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使其面向市场求生存,真正建立起以质量与效益为核心的新的经营管理制度;二是增强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机制,以《公司法》等相应法规约束与规范企业行为,防止决策、管理、操作上的随意性;三是重塑新型银企信用关系。企业要严守信用准则,保持良好信誉,消除不负责任的逃债废债现象,以真诚的态度、规范的行为赢得银行的理解与支持。

(4)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偿债能力。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工商银行资金营运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企业效益上去了,银行效益才有可靠的依存基础,在目前状况下,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市场开拓、产品开发、技术更新及强化资金与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自身的经营活力与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工商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要切实加强对有贷企业资金运用的监控与效益状况的监测,促进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保持资金良性循环,并在贷款投向上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把资金真正用在支持企业的效益提高上。

(5)适度放松利率管制。利率问题属于社会利润再分割范畴, 利差的高低直接体现社会利润分配倾向。我国现行的高利率水平、低利差结构的模式,对银行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人民银行应根据我国经济向市场过渡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相关因素,实事求是地调整利率政策,通过适度放松利率管制,合理调整利差来保证银行有一个合理的盈利水平,使利率杠杆在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调节经济生活的作用。

(6)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增强资金营运的法律保证。一方面, 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视其情节严肃处理,做到不迁就,不姑息,确保金融秩序稳定。另一方面,国家应从目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恶化的现实情况出发,加强对金融业的执法力度,支持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限于篇幅,刊载时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工商银行经营效益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