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学:大有作为的学术研究处女地——答《文艺报》记者于烈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报论文,处女地论文,大有作为论文,学术研究论文,记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于:2001年11月23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摄影文学研究机构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
余:对一般人来说,摄影文学似乎是一个新东西,实际上它的历史已超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最早产生的摄影文学是摄影小说(开始叫连续摄影、摄影故事),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中国的摄影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既与欧洲传入有关,亦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绣像小说和署诗款的中国画的影响不无联系。当时摄影家严茨平创作的摄影小说《赵二先生》、《一封信》就是摄影文学产生之初的优秀之作。此后,在国外摄影文学不断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摄影文学创作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一直处于一个断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摄影文学才在我国再次得到发展。1982年《连环画报》上发表了摄影小说《追求》,受到读者欢迎;不久,《青年文学》、《解放军画报》等30余家报刊相继辟出版面刊载摄影小说。80年代中期先后正式出版了《摄影小说选集》、《摄影小说集》。1986年、1990年先后举行了第一、第二届全国摄影小说大奖赛。进入90年代后,摄影文学得到更大的发展。1993年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1995年11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举行并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2001年1月《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以下简称《导刊》)创刊,这是摄影文学界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已经并必将对摄影文学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导刊》创刊以来,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和评介,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摄影文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与摄影文学创作繁荣相比,摄影文学理论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在整个20世纪的80、90年代理论成果不多;《导刊》创刊后虽有较多版面发表理论文章,但还处于自发阶段;90年代已在一些省、市成立了专门的摄影文学创作协会,而摄影文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一直没有;可以说,摄影文学的理论研究还处在一个零散、自发、起步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组织地及时参与进来,集体攻关,系统研究。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的成立,可以说是适时而出,应运而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除上述的大背景外,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与其注重自身的学科建设也分不开。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在近年的高教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科的建设、改革与拓展,在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绩。摄影文学已显示出了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潜质和巨大能量。我们是将摄影文学研究提升到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开路先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是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自身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需要。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从2001年3月初步蕴酿,到11月正式成立,经过了半年多的筹备,其间得到了各方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导刊》主编成东方先生、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凌烟教授、岳阳师范学院院长彭时代教授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王朝闻、汝信、金坚范、王先霈、程文超等著名学者给予了热忱鼓励和支持。《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贺绍俊先生给摄影文学研究所的题词是:“摄影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处女地,大有作为。”我稍作调整,借用作为了本访谈录的标题。
2、于:如您在前面所论,摄影文学在中国虽然有70余年的历史,但它的勃兴则是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事,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余:中国摄影文学在近20年特别是在近几年勃兴,具有某种必然性,据我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大致是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图文信息化时代,也有人称其为“读图时代”或“图文传媒时代”。在“读图时代”,图和文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把直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融为一体,充分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审美需求。在信息时代,爆炸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形成了新的矛盾,各种媒体都在力求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正是在这一点上有自身优势。并且,图像符号的直观性也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图文结合的摄影文学在这时候发展和勃兴可谓适逢其时。
第二,从审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美感经验愈来愈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美感体验,而更喜欢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审美感官。文学文本的接受对视觉的要求只停留在一般、日常状态的感知水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来说,则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一般的摄影作品,作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接受者容易只拘泥于影像对象的空间而无法进入一种“灵的空间”(宗白华语);将文学文本与摄影作品有机结合的摄影文学,则既能充分地调动和运用接受者“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去阅读艺术文本,又能借助语言艺术的语言描绘,让接受者尽情去感受、想象、体验艺术文本那“超以象外”的艺术之境。因此可以说,摄影文学的勃兴也适应了现代人审美感受丰富、复杂化的需要。
第三,真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也是促成摄影文学勃兴的原因之一。在人类文化史上,几乎每一种文学体裁产生之初都被人不理解,小说在中国产生之初被座为是“稗官”、“野乘”,而被人看不起,那时人们视诗歌、散文为正统文学;戏剧产生之初亦被当作“俗文学”而只能在市井中寻找立足之地;电影艺术在法国产生之初更是被当作下里巴人的“杂耍”遭受歧视,一些有身份的人想去看时居然要把脸遮起来,以免被人发现而有失身份;等等。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轻视。《文艺报》领导和成东方等一批有识之士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切实的贡献。成东方摄影文学为自己的生命,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孜孜探求是为了你,离乡背井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也是为了你。我用生命之血浇灌你,用深挚的祝福伴着你。”(《导刊》2001年第35期)
3、于:希望您能谈谈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或界定。
余: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一些学者对它作出了自己的界说。成东方说:“摄影文学是按照艺术的创作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摄影画面表现,运用文学进行文字描述,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综合艺术。”(《导刊》创刊号)杨彩霞说:“摄影文学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它本质上是展示一种采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手段使文学与摄影作品单幅或多幅画面相融共生的一门直观视觉造型艺术。”(《导刊》第23期)王一川说:“摄影文学是由照片和文学相互匹配以求互启和互补效果的边缘艺术。”(《导刊》第3期)姜文振说:“摄影文学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艺术因素进行高度文化整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导刊》第17期)董学文、金永兵说:摄影文学“是通过嫁接传统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而孽生出的崭新的艺术类型,是语言与图像两种艺术共同孕育的新的叙述方式。”(《导刊》第39期)上述的界定虽然文字表述不一、详略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是相通的、一致的,即都为是两种艺术样式的有机结合。我觉得,在关于“摄影文学”的界定上,我们不必强求完全同一的文字表述,不必定于一尊,我们要鼓励继续对其作出新的、进一步的描述和界定。我个人也有一个关于它的定义,即: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摄影作品)的有机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综合艺术。
4、于:请问摄影文学有什么样的审美性?
余:这是学者们探讨最多的问题,并且是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的大至有如下一些方面。(1)从艺术文化史的角度探讨。熊元义说:“在艺术文化史上,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综合的形式。这种综合的条件首先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们有可能把活的语言变为固定在空间的语言,换言之,有可能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并以此为文本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而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摄影的注脚,摄影不是文学的图解,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它们构成一个既丰满又充满生命的审美意境。”(《导刊》第5期)(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李心峰认为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门类的体系,由十四种基本艺术种类构成。并进而指出:“摄影文学作为文学(语言艺术)与摄影艺术联姻而诞生的产儿,它在艺术基本门类这一艺术结构核心层次的下面一个层次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局部地更新了艺术世界的格局,带来了艺术景观上的新面貌、新气象。”“可以说它既属于文学家庭又属于摄影家庭,但更主要地是作为文学家庭的一名新成员”。(《导刊》第32期)(3)从艺术社会学角度进行探讨。王岳川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图文传媒时代,摄影文学正是时代中一种重造精神深度的努力。他指出:“摄影文学不是看图识字或者看图说话。而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快捷的生活流和思维流所出现的运用新的传媒手段从事深度意义阐释的一种新方式。”摄影文学“为这个时代和读者对个体存在处境和人类命运思考留下了一方难能可贵的文化空间。”(《导刊》第7期)(4)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重庆炳说:“摄影文学不单是增加画面,而且这画面所展示的形状、色彩、运动、表情、动作等与文字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画面提供看的东西,文字则提供思想和想象的东西,这两者互相促进,思想和想象对我们看到的东西施加影响,而看到的东西又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想象发生作用,在这‘思’与‘看’的互相作用中,摄影文学的审美境界被推到了极致。”(5)从美和美感的角度探讨。王世德认为摄影文学的美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外形式”美,摄影的光、影、色、线、形,文学的语、词、句要优美。第二,“内形式”美,包括摄影的构图要均衡,文学的结构要巧妙等。第三,表层内容美,摄影和文学再现的人、事、物、景要具体、形象、生动,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第四,能通过表层内容,让人联想到深层意蕴,即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导刊》第46期)(6)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探讨。董学文、金永兵认为,摄影文学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它就不再是文学和图像等所有构成成份之和,而是一个全新的整体。因此摄影文学便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文学的形象塑造功能被消解掉”;“其次,文学的真实性被消解,走向一种‘超真实’”;“再次,文学的审美方式被解构”。(《导刊》第39期)
除了上述的种种角度外,还有程文超、刘俐俐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导刊》第36期、第40期),孙绍振从“审美错位”的角度探讨(《导刊》第12期),邵宏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探讨(《导刊》第44期),萧成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导刊》第27期),陈培湛从传统美学影响的角度探讨(《导刊》第34期),还有李怀亮提出了“内爆论”(《导刊》第15期),阎国忠提出了“螺旋型结构”论(《导刊》第14期),王一川提出了“匹配”论(《导坤》第3期),成东方提出了“审美复合”论等等。就我个人的看法言,我欣赏成东方的看法,成东方是这样表述的:“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音乐、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是继影视之后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艺术。”成东方进而是概括出摄影文学的四个特征:兼容性、多样性、参与性、时代性。(《导刊》第10期)我认为,成东方所讲的“审美复合”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即艺术成份的多重“复合”与接受者审美感受的多重“复合”。成东方的看法至少有下面几个优点:首先,“审美复合”是一个很有创造性和深刻性的理论范畴,能比较恰切而内在地概括摄影文学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性。其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不只是从某一个角度着眼,而是从多角度、多侧面着眼的,具有全面性。再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是切实而易于把握的,具有具体性。
5、于:希望您能谈谈您对近年摄影文学创作的看法。
余:我在这里主要以《导刊》发表的作品为例为谈。我想如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的。
第一,摄影文学作为新兴的艺术类型,已经过孕育、成长进入初步成型的阶段,摄影文学已获得了文体的自觉。摄影文学已由较为单一的样式扩展到摄影小说、摄影散文、摄影诗、摄影报告文学等多种样式。在同一种摄影文学样式里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摄影诗是纪实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其发表于第一版的摄影诗似乎偏于纪实,当我们凝视美学大师王朝闻,学者季羡林、钟敬文,诗人藏克家、李瑛,摄影家袁毅平,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王选、袁隆平等人的图像时,他们的风采、神韵,他们的人生境界、人格力量,会深深地感染乃至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崇敬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发表于第四版的摄影诗似偏重于抒情,那些美丽的瞬间和清雅的诗行使我们读(看)到了真正的诗情画意,我们从中获得是温馨、恬静的审美感受,对于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慰藉。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壮美的话,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优美。
第二,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就创作过程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先有“文学”后有“摄影”,一些根据小说改编的摄影小说、根据报告文学改编的摄影报告文学即是如此,如根据成坚长篇小说《美丽黑七月》改编的摄影小说《颤栗的夏》就是先有文学后有摄影。二是先有“摄影”后有“文学”,摄影诗、摄影散文大多是这样。如摄影诗《人在广场》(《导刊》第24期)是有了拍于天安门广场的11幅各具韵味的照片后再配诗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在摄影文学中,该是摄影为主体,还是文学为主体?我以为,在创作过程中有“先”、“后”之分,但没有“主”、“次”之分,如果硬要区分的话则可以说,“摄影”和“文学”都处在从属的地位,两者都从属于由两者融合而成的新质“摄影文学”。
第三,摄影文学的影响不断扩大,读者群愈来愈大。其读者群的主体是文学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同时引起了其他人士的注意,如学术界、科技界就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就我们亲眼所见,《文艺报》由于是一份以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为主的报纸,过去我校中文系的学生中只有一些喜欢理论批评的学生经常阅读,现在增加了《导刊》后,相当多的同学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阅读它了,甚至一些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成了热心读者。我订阅的《文艺报》就成了我一家三口共同喜看报纸了,甚至我在工厂工作的弟、妹们也喜欢看。我相信,摄影文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它的发表园地将会越来越多,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目前影响甚大却平庸的电视艺术会构成一种挑战。
第四,我想说说其不足,我觉得,摄影文学如果要产生经典性作品的话,可能还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探索。
6、于:摄影文学研究所今后的研究打算有哪些?
余:对于办好摄影文学研究所,争取在摄影文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我们充满信心。这除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及摄影文学不断繁荣这一大背景外,我们还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我们有王朝闻、汝信、陈涌、陆梅林等一流学者担任顾问,有一流文艺理论学者王先霈和著名摄影文学家、出版家成东方担任名誉所长,他们可以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实行开放办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既有来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学者,也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热心学者,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这样大大增强了研究力量。三是将摄影文学研究和中文系的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互有依托,又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至于近期的研究规划、打算,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由开设摄影文学专题讲座到开设课程,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摄影文学的欣赏和创作。第二,组织开展摄影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展开关于摄影文学的全方位、多学科、系统性的研究,将协助《导刊》组织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协助编辑出版“21世纪摄影文学丛书”等,积极申报摄影文学研究的社科规划课题。第三,积极进行摄影文学的学科建设,组织撰写专门研究摄影文学的理论著作,适时申报学位点,为建立起一门新兴的摄影文学学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