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特点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银行业并购活动持续发生。它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中相互合作、依存、竞争和发展的条件下各国银行业战略经营的调整,同时,也反映了未来银行业和市场结构的态势。这无疑给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带来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应在适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特点
1.银行业并购速度快,其组织结构向超级化、集团化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当国际资本流动的新格局开始形成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情况下,各国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从竞争的范围到竞争的空间;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到发挥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客观形势迫使银行业需要更强的实力才能面对市场竞争。因此,并购活动逐步走上高潮。据统计,10年前,全球范围内只有1000件左右银行兼并案,总金额约500亿美元。1995年,则达4100件,金额2500亿美元。1998年12月1日,德意志银行宣布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合并后的总资产将达8200亿美元,成为以资产排名的全球最大的银行。这些银行都是强强联合的典范,借以扩大规模,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就连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东南亚国家也把银行业兼并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银行业并购的目的是寻求经营业务的进一步扩展与经营范围的进一步扩张。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都进行了以放松国内金融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金融改革。近几年,美国政府逐渐放松了反托拉斯的管制,取消了银行业不准跨洲经营的禁令,为银行业的并购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商业银行能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券经纪活动、证券私募发行和其他非银行业务,特别是美联储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证券的范围。在全球性金融管制的放松,进一步促进银行业合并的同时,也使得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界限模糊化。由于激烈的竞争,各国商业银行的专业分工界限逐渐被突破,很多商业银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而把触角伸向投资领域,其业务范围拓展到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管理等方面,增加其收益的稳定性。这样,银行业务的拓展可以降低风险,使银行制度更加稳定。
3.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国际银行并购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成本小、效率高的网络银行诞生,它与ATM机、POS机、电话银行、企业银行、 家庭银行等金融服务把银行业电子化推到新的阶段,这些信息技术可使金融系统向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建立电脑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银行无力承受,最后成了被兼并的对象。同时,我们不难看出,由于高新技术的采用,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向现代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其业务处理由半人工——半电子计算机已转入电子计算机化,通过兼并可以缩减分支机构和人员的编制。同时,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的金融市场连成一片,金融风险也一体化了。如外汇市场已成为24小时连续不断的营运,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等等。去年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波及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金融风险的加大,不仅要求各国银行业强化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各国要全面推行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25条,以推动银行监管预警的国际化。总之,欧美银行的合并,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以在21世纪中占领金融制高点、创建名牌银行。它带动了全球银行业规模的扩张和经营的多元化、电子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世界金融市场将进入垄断竞争和银行综合化经营时代。
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并且实行的是分工经营和分业管理,因此,从短期上看,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则使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相对降低,给我国银行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前期粗放式经营后果仍在困扰着商业银行的经营。
1.资产质量低下,资本金不足。
主要体现在由国有专业银行转化而成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重偏大,约占总贷款的25%左右,贷款大量沉淀在经营亏损的企业,资金利用率较低。1996年末,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7%,1997年末仅为3.12%。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虚盈实亏。199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盈利195.98亿元,但这里增加了实行权责发生制应收未收利息计入当年收益因素,若扣除此项,实际上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是亏损的。
2.经营成本高,人均营业费用高和人均创利水平低。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以外延式的机构、人员、信用扩张为特征。到1996年末,国有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达16万个,从业人员近200万人。而1996年末,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费用平均为4.53万元,人均创利平均为1.48万元。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水平低,显然和四大银行从业人员的数量有关。
3.经营业务单一,管理手段滞后。
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很低,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是近几年的事。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80%以上的贷款是资产的运用形式,而其中的80%又来自居民储蓄存款,所以,潜在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根据1998年英国《银行家》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这1000家大银行是根据1997年财务报告的内容,按一级资本额的大小排出的顺序,我国的商业银行排名如下:中国工商银行列入第22名,中国银行排入第27名,中国建设银行排入第56名,中国农业银行排名第79名。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排名是130名和442名。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榜上有名,还有其特殊的因素。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依赖于国家的特殊保护。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唯一出资者,对它的业务经营状况承担着无限的责任。若政府一旦放弃或无力给予保护使银行走上市场时,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立即面临外来势力的冲击。因为,仅靠政府通过行政扶起来的规模是无法长期与富有实力的国际大商业银行抗衡的。所以,必须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实现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调整银行业的结构,组建大银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1.调整银行机构,实现规模经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整体合并,彻底打破各自经营的范围界限,以围绕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为重点。同时,机构调整应注意调整前各银行机构的业务专长,并谋求以此为契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表外业务的扩张。这种思路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予以保留,实行分业经营,但要根据经济对金融的要求和银行的业务量,在可盈利的地区设置银行机构;对业务量很少,没有发展前景的机构和网点要果断地撤并,对撤并机构的业务量可由一家商业银行代理经营,在近期还可以发挥机构网点、客户的优势。第二步,打破工、农、建、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界限,实现资本重组,并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改革,可以促进银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以充实其资本金、从而不断地增加其实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确保操作的规范化。
2.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理顺银行与各方面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大势所趋,面向世界更是近在咫尺。要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最重要的是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债务,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银行、企业、政府共同努力。
从政府角度上看,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避免对商业银行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以由中央银行的间接控制手段来实施和推行。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要按国家产生政策和信贷政策把资金投入到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去。
从企业角度上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国有企业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主体。一方面,要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制定对拖欠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的法律规范来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但由于政策的原因造成的不良债务应由政府、银行逐步核销,卸掉其“历史包袱”。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发展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基金信用在内的多层次的信用关系,引导企业进行市场筹资,解决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问题。
从银行角度上看,商业银行必须贯彻《商业银行法》,坚持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达到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还应当使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彻底分离。虽然在1994年,我国已成立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把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划转了大部分,但由于复杂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仍承担着部分政策性业务。这些业务将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而逐步消除。这样,才能为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乃至实行股份制,组建大银行铺平道路。
3.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面向世界,参与竞争,应首先占领国内市场份额,强化自己的立足之地。党的十五大以后,整个金融业要进一步搞活,我国又要加入世贸组织,那么,金融市场开放是迟早的事。现在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已有500多家。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完善业务创新的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业务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客观需求。所以,应不断推出新的负债种类以吸引资金,扩大资金来源,适应和满足各种债权人的要求。在实现存款增量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存款结构,逐步调整低存款比重过小的问题。在贷款方面,不断推出新型的贷款种类,以求贷款方式的灵活多样。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增大中间业务方面的比重,不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因为中间业务既不占用贷款规模,也不动用自身资金,而是依靠银行自身的优势来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因此它既能扩大经营业务,又可增加银行收入。其次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就要以业务运用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为基础,用高科技装备武装银行。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较晚,各商业银行只实现了部分业务的联机作业,主要用于对私业务,如通存通兑、自动柜员机等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电子化建设的紧迫感,为客户提供快节奏、高效率的、简便灵活的金融服务,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