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模式研究

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模式研究

张丽[1]2003年在《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森林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天然林这样具有复杂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也纷纷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和发展现有的天然林资源。我国于1998年夏的特大水患后,将生态环境建设确立为今后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在具体实施上提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新疆被划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范围。本文通过对现有天然林资源的现状及近50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得出新疆有扩大森林资源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潜力,使新疆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并针对目前的状况,用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技术对新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划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小结,提出了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方案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并确立了要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14%的森林资源数量目标和使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合理化的目标,而且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吐尔尼沙·吐尔逊[2]2015年在《新疆山地天然林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提出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内陆性气候,由于新疆高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天然林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本文以新疆山地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山地区林区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护对策,旨在提高新疆山区天然林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加强山地天然林防护体系建设,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安全。

陈梦[3]2005年在《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多样性作为生命资源对整个地球人类的作用功不可没。研究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为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及制定持续利用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将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熵理论引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之中,对生物多样性评价、新种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在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实践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熵值可以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1.信息熵值、概率测度熵值可以作为物种多样性的评价指标,也可以作为物种均匀度的评价指标。熵值大,其多样性程度大,均匀度高;熵值小,其多样性程度低,均匀度低。 2.统计力学熵值可以作为物种丰富度的评价指标。熵值大,物种丰富度高;熵值小,物种丰富度低。 二、随着系统的控制参量数变化,当达到某一阈值时,在涨落力驱动下,原来的稳定态开始失稳,系统被推向一种新的结构。 分子序列的进化模型中,在遗传差异性因子作用下,序列会进化到一定的稳态,究竟取什么样的稳态,依赖于选择力(相当于控制参数)。随着选择力的变化,物种的变化也会跟着变化,当选择力变化超过某一阈值,旧物种失稳,新物种在遗传差异性因子驱动下开始产生。由于竞争排斥原理,使亲缘关系本来密切或其他方面相似的物种之间产生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分离,最后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固定为不同的物种。 新种的产生源于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自适应。在变化的环境中生物逐渐变化,最终基因产生突变,使生物体发生改变,发生突变的个体将突变后的特点、性质通过基因复制保存下来并逐渐发展,形成新的物种。同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种群,使种群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种群。生物体就是这样在遗传、渐变、突变过程中,种群在适应环境的改变过程中,既使物种得以保持,又使物种不断发展变化。 新物种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旧物种的消亡。正是由于新物种的不断产生,而且新物种产生的速度远大于旧物种灭绝的速度,造就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丰富多彩。 叁、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即与组成系统的各组分及各组分间相互关系有关,也与系统的环境有关。因此,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系统的环境因子都会对系统的稳定与否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物种丰富,系统的熵就大,则系统的不确定性就大,这使得系统越混乱,系统可能稳定,也可能不稳定。 因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必然的联系,生物多样性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也可能保持不变。 四、通过生物多样性理论的探讨及对新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提出了新疆森林生态保护和发展对策。

郭远平[4]2015年在《关于新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蓝天白云、青草碧水、绿树繁花、清风拂面既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各级政府最大的民生。特别是对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缺水、风沙危害严重、绿色植被稀少的新疆地区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尤显弥足珍贵。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热切企求,及时提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资源开发

曹文[5]2008年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刘志文[6]2001年在《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该项课题是关于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长期遭受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并继续恶化,对本地区和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而保护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意义十分重大。该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制度失灵理论、社会林业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分析了天然林破坏的原因,并针对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影响及存在问题,把它放在大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大系统中思考;应用社会林业理论和方法,从工程实施者(林场、森工企业和农民)利益出发,依靠他们以及政府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从社会和经济可行性方面综合决策,提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目标,设计天然林保护的相关政策体系(天然林保护的利益补偿政策、投入保障机制及政策、劳动力转产分流政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及政策、退耕还林的途径与政策、群众参与机制及政策等),充分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完善天然林保护的制度安排,做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为政策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通过农产调查、林业企业(林场、林产公司)调查、政府行为调查,运用农村参与式评估(PRA)等方法,深入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进行调研,从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背景分析入手,剖析了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和天保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障碍,提出了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研究结果如下: 一、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破坏情况及其原因 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的变迁分析,天然林破坏是长期过量采伐(采伐量大于生长量)的结果,尤以1912—1949年、1956—1966、1966—1976年、八十年代初期对天然林破坏最为严重,天然林进入了灾变时期。天然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人口急剧增长,毁林开垦,过度放牧;(2)重取轻予、重采轻造的林业政策及林业政策不稳定;(3)林区传统的“木头财政”;(4)国有林管理体制与国有林业企业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却要求企业自负盈亏,企业只有靠超额采伐弥补亏损和承担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5)在广大农村,农民从林业上基本不能获得收益,因此,他们不愿参加林业活动,他们生产的木材被林产公司低价收购,木材价格没有考虑造林成本,因而更新造林很困难;(6)林木采伐限额、林地用途管制执法效果差;(7)林业生产上供、产、销脱节,责、权、利分离;(8)市场失灵,如保护天然林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缺乏市场价格产生的外部性,长期以来木材价格偏低,林业比较效益低,天然林采伐和销售的利润绝大部分流向比较效益高的其他产业,使森林资源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人工林经营由于高额税费和经济效益低,难以吸引社会投资:*)林区经济贫困也加剧了天然林过度开发和破坏;侧森林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烧柴占了绝大部分,而且,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环节资源浪费严重;OD森林火灾、病虫鼠害和环境污染也在蚕食天然林;QD历史原因,如历史上各朝政府大兴土木、战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从更高层面分析,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天然林破坏的宏观原因。国家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农民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天然林乱砍滥伐,过量采伐,毁林开垦,破坏了天然林的更新能力,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林业企业经济危困,大批林业职工下岗,林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形成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恶性循环。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果断决策,从 1998年 9月1日开始实施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 二。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通过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有:D天然林保护工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把天保工程区所有森林作为天然林实施禁伐,片面强调保护,完全忽视合理利用,而在退耕还林(草)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没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2)天保工程使当地“木头财政”崩溃,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新的替代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培育缺乏资金、技术、政策支持;(3)森工企业转产分流面临众多困难。本来森工企业经营状况差,亏损严重,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沉重,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的大幅度调减,使企业收入减少,大批职工需要转产分流,仅重庆、四)!【、云南、贵州四省(市)就需转产分流 18273!人。虽然天保工程有大量的营造林任务,国家也拨出巨额的财政资金支持,但是商品林建设和转产项目进展缓慢,面临既无资金,也无优惠政策,更缺乏人才、技术、机制优势。而且生态公益林营造任务完成以后,这部分栽树人又需要重新转产分流;N)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第二批进入天保工程的单位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未纳入社会统筹,他们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由于天然林禁伐,林业企事业单位收入减少,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严重,职工

李诚意, 刘早阳, 梅莲香[7]2001年在《论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文中研究指明1 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新疆森林资源主要有山地天然林、平原人工林、平原荒漠林和河谷次生林叁部分组成 ,全疆森林覆盖率仅为 1.92 %。新疆平原地区属于灌溉农业 ,山区是新疆水资源的发源地 ,广泛分布于山区海拔13 0 0~ 2 70 0米的天

封玲[8]2005年在《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区是全球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区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2.5%,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起乌鲁木齐市、西至博乐阿拉山口的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国土整治开发区之一。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农业经济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农业开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由于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在干旱区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对玛纳斯河流域因大规模农业开发而引起的生态变迁的研究,是全面了解流域发展过程、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演替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第叁部分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始于唐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开发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是新疆建国后开垦的最大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建国以后大规模农业开发引起的。过去50年来,人工绿洲代替天然绿洲,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绿洲范围内,风沙危害减弱,气候极大改善,这一成就在世界干旱区也是罕见的,是新疆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由于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也伴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尾闾湖泊的干涸、草场退化、盐碱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威胁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植被及动物的变化来阐明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 水是干旱区绿洲存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随着农业开垦的深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规模屯垦,河水几乎被完全截入绿洲用于农业生产,自然河道被人工渠网取代,改变了地表水自然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但平原水库改变了河流携带物沉积过程,同时不合理的排灌方式提高了灌区地下水位,绿洲内部遭受次生盐渍化危害。河道、湖周及下游植被也因缺水衰亡,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郭雨华[9]2009年在《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八年,工程效益的好与坏,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决策启动了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该课题选择了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陕西吴旗县、安塞县、山西中阳县、甘肃定西县、河北涉县、内蒙古卓资县等9个工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价。本文以9个工程县中的青海大通县、宁夏盐池县、新疆奇台县叁个工程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监测、遥感影像分析等手段方法,统计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并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分析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物种多样性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从低龄林向高林龄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经历了一个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低-高-低”、而优势度、均匀度“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在退耕还林植被演替发展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并不呈单调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植物组成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性。2、以土壤剖面特征指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团粒、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CEC、PH值等参数为指标,评价退耕还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还林还草地不断从农耕地剖面向天然次生林地剖面的层次发育过渡,理化性质越来越接近于天然林地。3、水文效应分析表明,植物群落植冠层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大。枯落物容水量与枯落物厚度、枯落物蓄积、退耕年限、生物量相关性显着。4、以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退耕还林不同时期TM影像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各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大通县、盐池县、奇台县耕地面积均减少,从退耕还林前到2007年,分别减少了0.79%、2.5%、0.08%;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8.89%、2.07%、0.43%,大通县草地面积减少了6.78%,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草场退化,未利用地减少了2.25%;盐池县草地面积增加了1.61%,未利用地减少了约3%,部分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场;奇台县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9.26%增加到2007年的13.03%,未利用地减少了4.17%。5、按盐池县不同乡镇边界将盐池县划分为不同空间地域单元,提取并分析了不同乡镇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揭示了该区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地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盐池县从北向南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6、采用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等方法,计算出大通县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3.14亿元;盐池县2000~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17.61亿元;奇台县2000~200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初始总价值为3.77亿元。7、采用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冯菁[10]2007年在《丰裕中的贫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森林覆盖率大于30%作为指标,对我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进行筛选,共有637个县(市)作为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入选,以人均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以这637个县(市)的人均GDP值作为依据,计算出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丰富地区人均GDP值,并进行了排名,其结论是各省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均GDP排名与各省人均GDP排名是有差异的;全国和各省的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全国和各省人均GDP。全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均GDP(532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6547元)的81%,相差近1224元,由此得出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本文对目前在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中广泛使用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介绍,并将其应用于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结合国家所做出的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判断,由此确定我国的林业发展刚刚进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本文以人均GNI为划分依据,将世界上218个国家中可以查到统计数据的159个国家划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研究其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高收入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关系。(2)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森林覆盖率呈负相关系。(3)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指标也呈正相关。(4)低收入国家的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较其它两类国家更为紧密,随着经济的发展,森林等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力量逐渐在减弱。同时,森林提供物质产品的重要性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低,其提供的非物质产品的重要性会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同时,以人均GDP当年的平均值6547元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637个森林资源丰富县划分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县中共有90个县的人均GDP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而其它547个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即经济发达的森林资源丰富县占14.13%,而经济欠发达的森林资源丰富县占85.87%。并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森林覆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得出结论(1)经济发达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虽然不大,但基本趋势是呈负相关的关系;(2)在欠发达地区,人均GDP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系,相关性较之发达地区明显。对比世界各国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与中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森林覆盖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世界各国的相关系数要小于中国的,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有关。通过纵向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本文得出了天然林资源与经济发展呈“U”字型模式,人工林资源与经济发展呈“S”型模式的结论,并根据我国天然林与人工林与经济发展的模式拟合出我国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变化模式图。并指出我国现在在模式图中所处的位置。本文还指出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的特点:(1)不同省份森林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同一个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伴生现象严重;(3)各森林资源丰富县之间差异大。本文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中191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进行了研究,全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森林资源丰富县比率29.98%,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贫困县比率水平21.09%,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率较高。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各省森林资源丰富县与森林资源丰富县中的贫困县之间的相关性关系R=0.7316;各省的贫困县与森林资源丰富县中的贫困县之间的相关关系R=0.7658。总结了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贫困县分布的特点:(1)不均衡性;(2)民族性;(3)山区性,偏远性;(4)受政策影响大。论文分析了森林资源为何没有给当地带来富裕的原因。通过聚类分析,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丰富地区所应该采取的主要扶贫模式。即华北及中原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借助靠近大城市和人口众多的区位特点,主要开展开发式扶贫模式;西北地区应开展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开发模式,以政府为主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西南和东北森林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应开展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及开发式扶贫(主要发展旅游业和生态产业),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应开展异地迁移扶贫模式;华南和东南主要以开发式扶贫模式和发展式扶贫模式为主。论文分第7章为案例分析,湖南省是我国森林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以湖南省为例,尝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的县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湖南省县域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湖南省88个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最后用可持续“晴雨表”法,对湖南省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判断,即湖南省88个县中没有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县,有6个县属于基本可持续发展,大部分县属于基本不可持续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类型。

参考文献:

[1]. 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模式研究[D]. 张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2]. 新疆山地天然林保护问题及其对策[J]. 吐尔尼沙·吐尔逊. 现代农村科技. 2015

[3]. 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 陈梦.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4]. 关于新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思考[J]. 郭远平. 新疆林业. 2015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 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D]. 刘志文. 西南农业大学. 2001

[7]. 论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J]. 李诚意, 刘早阳, 梅莲香. 新疆林业. 2001

[8].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9]. 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D]. 郭雨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10]. 丰裕中的贫困[D]. 冯菁.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新疆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