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沈琦

江苏省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无锡2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55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优于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治疗急性心绞痛具有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的效果,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用药价值。

【关键词】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急性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短时间不足而形成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后出现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严重血管内科疾病。引发的主要原因有各种减少心肌血液供应和增加氧消耗的剧烈运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供血不足等,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前胸压榨性、闷胀性、阵发性、窒息性疼痛等,常见诱发因素为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并可引发心肌梗塞等,为此我们进行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55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分组后患者基本资料为:对照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在39~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2.4岁。观察组:28例,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在38~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2.3岁。两组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心电图、B超、X线等)均得以确诊并均排除如急性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X综合征等症状类似的疾病,两组患者均为自愿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治疗且均排除用药禁忌特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值P>0.05,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1]。

1.2 方法

1.2.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如使用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稳定性治疗。

1.2.2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初始按10mg/次,1次/d的剂量空腹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在7d后根据病情改善情况增加一级以上剂量使用(最大剂量不得超过80mg/1d),以28d为一治疗疗程[2]。(国药准字J20120050,辉瑞制药,规格:(1)10mg;(2)20mg;(3)40mg)

1.2.3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通心络进行治疗:口服通心络胶囊,按3~4粒/次(视病情而定),3次/d剂量服用。(国药准字Z19980015,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6g/粒)

1.2.4 注意用药时各种不良症状的出现如发热、腹部不适、胃肠胀气、骨骼肌痛、关节肿胀等情况。

1.3评价指标 将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为评价指标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将评价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时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发作频率、持续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值观察P<0.05;观察组的改变情况更为显著,治疗后的发作频率和持续发作时间比较对照组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4]。

3.讨论:

急性心绞痛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而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往往会使出现心绞痛性心肌梗塞而导致患者猝死,由于引发急性心绞痛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而导致血管通径变小而出现血流异常,当出现一些诱发因素如从事剧烈运动或温度急剧变化等均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主要采用降低患者血脂并改善血管粥状硬化症状为主的药物进行治疗,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5]。

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一种具有的选择性、竞争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肝脏细胞表面的LDL受体数以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等而发生疗效,目前已被作为一线药物而应用于降血脂的治疗中;中医认为急性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等,通心络是一味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制剂,主要成份为:人参、水蛭、土鳖、蜈蚣、赤芍、冰片等,可通过推动血液流动而达到活血化瘀、通经透络等功效,在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乏、血瘀络阻型中风等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到,采用两种用药方式治疗后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但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则效果更为显著,充分表明该用药方式的显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临床用药治疗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257.

[2]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49-150.

[3]李安敏,陈云,邹杨,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4-915 .

[4]杨锐.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15(27):322-323.

[5]李虹,张红.150例急性心绞痛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9(45):267-268.

论文作者:沈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  ;  ;  ;  ;  ;  ;  ;  

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沈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