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瓶颈何时可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瓶颈论文,对外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武汉市商务局对该市企业对外投资情况的调查显示,自2000年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该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0年的237万美元增至2007年的1086万美元,年均增长16%。7年间对外投资总额6976.26万美元,对外投资项目总数37个。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通信、塑料门窗加工、日用百货、钢材贸易、化工产品、矿产开采、电力设备、激光设备、通信、医药、数控设备、显示器、钻头等领域;投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美和非洲四个地区,投资国家16个,主要为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中央在武汉的企业及大型企业。从这几年的发展看,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企业主要以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二是国有外贸公司是对外投资初期的主体部分,这些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贸易型公司的方式,与境外客商建立联系,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金额偏小,企业发展受国别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三是中小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近几年已成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已取代国有外贸公司的投资地位。他们根据各自产业、行业以及本企业的特点,确立了适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选择了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其对外投资主要方式为:零星外销商品;通过代理商销售商品;建立海外营销机构直接销售商品;建立海外生产或装配基地直接制造与销售商品;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等等。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重重困难。
首先政策层面支持乏力。目前,国家已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门槛较高,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仍处于看得见、够不着的境地,在缺乏优惠政策和具体的扶持措施的情况下,一部分有意“走出去”的中小企业仍游离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层面。
其次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力的支持政策和扶持手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客户已逐渐从发行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逐步替代从银行直接融资,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融资渠道狭窄,社会信用不理想,企业间信用也不发达,信用度和信息透明度低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再次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较弱。武汉市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经营普遍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国际化经营知识和经营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了解不够;二是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总量看,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仍然偏小,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占全国的0.1%。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软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
上述几个问题是阻碍扩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速度和规模的瓶颈,如果不从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从管理上加以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是难以健康发展的。因此,武汉市商务局建议从以下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一,加大政府服务力度,建立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服务体系。重点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精简审批内容,减少审批程序。政府应当尽快改革管理体制,规范行政审批,取消没有后期监管手段、不承担审批责任的前置审批,大幅简化审批程序,合理确定申报材料,避免重复申报、重复审批。赋予一定条件的优势企业更多的投资自主权,对鼓励类境外投资实行登记备案制,逐步实现对外投资管理由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后监管转变。
二是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额度限制。政府应当制定一个年度境外投资额度的总盘子,对符合境外投资鼓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放宽外汇审批,并简化审批手续,允许企业开立用于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同时放宽对商务人员出入境的限制。积极商签互免签证协议,为商务人员跨国境流动提供便利,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和劳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大信息化支持,包括提供国际化经营的信息服务和推行“走出去”电子政务管理两个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国家“走出去”项目信息库,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信息服务;及时通过网站发布政策、国别调研、项目情况等信息,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建立“走出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走出去”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并为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服务;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批准证书网上发放。在政府管理平台上搭建各项业务管理子系统,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在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一是设立企业“走出去”发展基金。现有的财政金融政策主要有: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等,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业务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但因资金有限,企业感到不解渴。青岛等沿海城市设立“走出去”发展基金,对全市资金密集型的“走出去”项目,如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大型并购项目和大型承包工程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或贴息资助的经验,可以借鉴。
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避免双重纳税的前提下,区别投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行业,分别采取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减税、免税和出口返税等不同的政策。对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项目,重要的区域性合作项目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
三是完善财税、金融、保险、外汇等政策措施。鼓励银企协作,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外汇支持力度。扩大贷款贴息和保函专项资金的适用范围,放宽使用条件。重点的选择是深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体系改革,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健全涉外投资信贷和保险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规范政策性业务,为防范企业国际化遇到的国家风险提供较充分的保障。
第三,支持企业“走出去”,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信保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对境外投资进行风险承保业务,针对企业的特点,引导企业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用好信贷资金扶持政策,传导金融服务的产品及组合应用等信息,扩大国外项目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规避相关风险,引导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