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其中1例死于宫内

双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其中1例死于宫内

一、双胎妊娠其中一胎死于宫内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1](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不孕症治疗技术提高,促排卵治疗和辅助生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双胎妊娠发生率已明显增加。在产科并发症中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是极其少见的。以期有良好的妊娠结局,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妊娠管理策略。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总共收治的53例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例,搜集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管理策略及母儿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一般情况:双胎妊娠s IUFD在双胎妊娠中的发病率为6.2%。导致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发生的原因包括胎儿因素有脐带异常(15.1%)、先天畸形(7.5%)、双胎输血综合征(3.8%)和胎盘因素(3.8%);母体因素中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例,妊娠期糖尿病4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合并子宫肌瘤3例,合并贫血2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双胎妊娠s IUFD双绒毛膜组的孕妇年龄、分娩孕周、受孕方式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绒毛膜组的发生孕周以及分娩方式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及预后情况:53例病例中有5例放弃治疗选择引产,13例确诊双胎妊娠s IUFD后立即经剖宫产分娩,其余35例均选择期待治疗延长孕周。双绒毛膜组的期待治疗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绒毛膜组的1分钟Apgar评分以及5分钟Apgar评分与单绒毛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双胎妊娠s IUFD的妊娠结局:53例病例中放弃保胎选择引产5例(9.4%);因早产出生后即放弃治疗3例(5.7%);新生儿出生后1天死亡1例(1.9%);新生儿出生后2天放弃治疗1例(1.9%);新生儿出生后10天放弃治疗1例(1.9%)。双胎妊娠s IUFD双绒毛膜组的低出生体重儿(46.7%,75.0%)、早产儿(56.7%,8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绒毛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转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双胎妊娠s IUFD发生在不同孕期的妊娠结局比较:双胎妊娠s IUFD发生在妊娠中期及妊娠晚期组之间的新生儿结局、早产发生率、新生儿转科率、出生体重及分娩孕周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论文回顾性分析五年来在吉大二院住院治疗的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例53例,分析其临床诊治、孕期管理策略及母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认为,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病例,其死胎原因可能为胎儿因素造成,也可能为母体并发症所致。双绒双胎出现一胎胎死宫内病例,其预后较好于单绒双胎一胎胎死宫内情况。

李馨[2](2021)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原因、对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影响、临床处理、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16年09月至2021年0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合并sIUFD(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产科收治的90例双胎妊娠不合并sIUFD(且相同MC与DC比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间母体一般情况、母体及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2)研究组按发生sIUFD双胎的绒毛膜性分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胎3.1例及双绒毛膜(dichorionic,DC)双胎59例;按发生sIUFD孕周分早孕期30例,中孕期35例及晚孕期25例;按发生sIUFD原因分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5例及其他原因85例;医源性减胎18例及其他原因72例;按sIUFD死胎位置分靠近宫颈口 14例及远离宫颈口 26例,分析各组间存活胎儿的妊娠结局。(3)分析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sIUFD终止妊娠的时间及方式。[结果](1)一般情况:sIUFD组平均产次小于对照组(P<0.05);sIUFD组辅助生殖受孕率、不规律产检率、不良孕产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孕前体质指数、肥胖率、高龄率、分娩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IUFD发生原因:死因不明占60.0%(54例)、医源性减胎占20.0%(18例)、胎盘因素占11.2%(10例)、胎儿先天异常占3.3%(3例)、母体因素占3.3%(3例)、脐带因素占2.2%(2例)。(3)sIUFD母体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sIUFD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①sIUFD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高于对照组,活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结局比较:MC双胎组存活胎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均高于DC双胎组(P<0.05);两组间存活胎儿活产、新生儿窒息、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孕周发生sIUFD存活胎儿结局比较:中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低于晚孕期发生sIUFD存活胎儿活产率(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组、早孕期发生sIUFD与晚孕期发生sIUFD组间存活胎儿活产率无明显差异(P>0.05)。晚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新生儿转NICU发生率高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早产、转NICU率(P<0.05);晚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中孕期发生sIUFD与早孕期发生sIUFD组间早产、转NICU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因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因其他原因发生sIUFD(P<0.05)。⑤减胎组与非减胎组间存活胎儿胎死宫内、活产、早产、新生儿出生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死胎靠近宫颈内口较死胎远离宫颈内口早产率高(P<0.05)。两组间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23.5%(4例)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58.8%(10例)表现为出血性脑损伤,17.6%(3例)表现为颅内囊性结构(不能明确是否为出血灶)。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发生sIUFD占17.6%、sIUFD发生孕周≥28周占52.9%、分娩孕周<37周占100.0%均高于非脑损伤组(0.0%、2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组因TTTS减胎发生sIUFD、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sIUFD、MC双胎率、阴道分娩率与非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终止妊娠的时间与方式:M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大于DC双胎发生sIUFD的平均孕周(P<0.05)。M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均小于DC双胎发生sIUFD分娩孕周(P<0.05)。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早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晚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小于中孕期发生sIUFD的分娩孕周(P<0.05);早孕期发生sIUFD与中孕期发生sIUFD分娩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M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661,p=0.010),DC双胎发生sIUFD的孕周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383,p=0.007)。sIUFD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转NICU、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不良孕产史、不规律产检、MC双胎、辅助生殖受孕双胎是发生sIUFD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sIUFD发生原因不明占最多,产科医师应明确发生原因、明确存活胎儿染色体及结构是否异常,对后续治疗及下次妊娠意义重大。(3)sIUFD母体不良妊娠结局主要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应关注整个孕期血压情况。(4)sIUFD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增加,主要表现为存活胎儿妊娠丢失、早产的发生率增加,活产率下降。MC双胎发生sIUFD、中晚孕期发生sIUFD、因TTTS发生sIUFD、死胎靠近宫颈内口存活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以上人群应加强产检,进行早产预测与评估。(5)本研究结果表明sIUFD存活胎儿脑损伤主要与早产有关,产前应完善存活胎儿头颅核磁检查,产后应关注其远期预后。(6)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发生sIUFD、TTTS发生sIUFD存活胎儿妊娠丢失率高,若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应考虑终止妊娠。早中孕期发生sIUFD严密监测下可选择继续妊娠;晚孕期发生sIUFD应结合发生原因,适时终止妊娠。严密监测下M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4周,DC双胎发生sIUFD可期待至36周以上。(7)sIUFD不是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阴道分娩并不增加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寇婷婷[3](2020)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产科常见的一组妊娠与血压升高共存的一种疾病,其中子痫前期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严重时可造成终末器官损伤,甚至发生抽搐。目前我们普遍认为<34周发病者称为早发型子痫前期(early onset preeclampsia)。且多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更应加强妊娠期及围产期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发展与双胎的绒毛膜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6例不同绒毛膜性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基本资料、围产期并发症和母婴结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间入院的156例双胎妊娠并发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33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123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相关基本资料、妊娠期并发症和母婴结局。又采集同时期入院的84例双胎妊娠并发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的双胎孕妇共3815例,孕周在2034周之间的孕妇共1444例,其中156例双胎孕妇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率为9.26%。单绒双羊组(MCDA)33例,发病率为15.8%,双绒双羊组(DCDA)123例,发病率为10.0%,两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84例双胎孕妇发生晚发型子痫前期,包括单绒双羊13例,双绒双羊71例,两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DCA组与DCDA组基本情况:MCDA组发病年龄小、孕前BMI值高、孕期体重增长多、发病以来收缩压与舒张压最高值均高、MICU住院时间长、辅助生殖受孕少,发病季节和教育程度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CDA组与DCDA组妊娠期并发症:MCDA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妊娠期并发症:早发组妊娠期贫血与ICP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CDA组与DCDA组妊娠期特殊并发症:MCDA组HELLP综合征、前置胎盘、复杂性双胎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复杂性与非复杂性双胎:复杂组IVF-ET、妊娠期贫血、ICP、GDM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A组复杂性与非复杂性双胎的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DA组与DCDA组复杂性双胎基本资料:MDCA组孕期体重增长多、孕前BMI值高、发病与分娩孕周早、发病以来舒张压最高值高、妊娠期贫血、ICP、GDM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CDA组与DCDA组眼底检查与胎盘病理:眼底检查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DA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与胎盘血肿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CDA组与DCDA组患者出院情况:MCDA组出院当日舒张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出院情况:早发组出院当日收缩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MCDA组与DCDA组新生儿结局:MCDA组分娩孕周早,大、小儿体质量均小,入住MICU天数与新生儿数多;新生儿RDS、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NEC、颅内出血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新生儿结局:早发组新生儿大、小儿体质量均小,第1分钟Apgar评分低,入住MICU天数与新生儿数多,RDS、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NEC、颅内出血、视网膜病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有相关性: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概率明显大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但绒毛膜性在晚发型子痫前期中的差异无明显相关性。2.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患者普遍高龄、辅助生殖受孕、孕前肥胖、学历低、孕期增重过多,且发病孕周与分娩孕周均小,患并发症早且多,病情较重;胎儿及新生儿预后差。3.早发型子痫前期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其发生复杂性双胎的概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且病情重,并发症多。单、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复杂性双胎的妊娠结局均差于非复杂性双胎。通过病理检查提示,单绒双胎出现子痫前期高发的作用机理除了血管重铸问题,还有血管吻合和炎症因子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4.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出院当日收缩压高,其中单绒毛膜性双胎出院当日舒张压高,故发生产后高血压的概率增加。5.单绒毛膜性双胎的新生儿结局明显差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新生儿结局明显差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

侯林,朱巍巍,张慧,刘子源,赵扬玉,朴梅花[4](2019)在《双胎新生儿结局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总结双胎妊娠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其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降低双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756例双胎妊娠孕妇。回顾性分析这些孕妇的一般情况、分娩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活产新生儿和转儿科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和结局,以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新生儿结局和疾病的影响。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总分娩量的6.7%(756/11 169),减胎25例(3.3%,25/756),胎死宫内85例(11.2%,85/756),早产率为59.4%(449/756),共活产新生儿1 400例(92.6%,1 400/1 512)。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双胎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 diamniotic, DCDA)双胎相比,母亲年龄小[(30.5± 4.2)与(32.9±4.0)岁,t=-7.412],分娩孕周小[(34.1±3.1)与(35.7±2.2)周,t=-7.325],早产率高[78.4%(174/222)与51.5%(263/511),χ2=46.554];新生儿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18.3%(40/219)与8.0%(21/261),χ2=11.210]、新生儿肺炎[18.3%(40/219)与8.8%(23/261),χ2=9.331]和败血症[6.8%(15/219)与1.5%(4/261),χ2=8.854]等发生率高,死亡率也高[7.8%(17/219)与1.1%(3/261),χ2=13.042],P值均<0.05。在DCDA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者相比,母亲年龄大[(33.4±3.8)与(30.6±4.4)岁,t=-6.095],分娩孕周大[(35.8±2.1)与(35.2±2.6)周,t=-2.452],早产率低[49.2%(206/419)与63.5%(54/85),χ2=5.838],P值均<0.05;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双胎妊娠早产发生率高。MCDA较DCDA新生儿疾病发生率高,结局差。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未增加双胎妊娠早产率,其新生儿结局与自然受孕新生儿相当。

阿依努尔古丽·艾买提[5](2018)在《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双胎妊娠发生情况及进一步研究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所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以及围生儿结局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观察双胎妊娠逐年发病情况;根据早期B超在本院判断其绒毛膜性质,选择绒毛膜性质明确双胎妊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绒毛膜性质分为单绒毛膜(MC)双胎组和双绒毛膜(DC)双胎组,比较不同绒毛膜性质的相关数据以及母亲幼儿不良结果,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妊娠绒毛膜的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2015-2017年,本院双妊娠发生率为5.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本研究共对156双妊娠孕妇进行分析,其中共有118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孕妇,比例高达75.6%,除此之外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的孕妇数量为29例,占18.6%,其余的孕妇均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共9例,占比5.8%。3)本研究各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高血压30.1%,妊娠期糖尿病24.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6%,胎膜早破10.9%,产后出血10.3%,羊水过多0.6%;早产80.8%,低出生体重71.8%,宫内胎儿生长受限16.7%,新生儿窒息14.1%,双胎输血综合征6.9%,双胎一胎胎死宫内3.2%,胎儿窘迫1.3%。4)年龄、文化程度、孕次等一般资料在MC双胎组和DC双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孕方式、分娩方式、瘢痕子宫等在MC双胎组和DC双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C双胎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于MC双胎组,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膜早破、生产后出血量过多、羊水过多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两组之间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MC双胎组孕妇低出生体重、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发生率高于DC双胎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性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早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双胎一胎胎死宫内、宫内胎儿生长受限等妊娠期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围产期结局有关。因此,应及早诊断绒毛膜性,加强孕期监护,及早发现和处理妊娠合并症和围生期新生儿结局。

郭琳琼,薛翔[6](2018)在《单羊膜囊双胎妊娠围产期管理与妊娠结局》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双胎妊娠的围产期监护、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分娩的MCMA双胎,按照分娩孕周≥28周的标准选取1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妇的基本情况、合并症、围产期监护及妊娠结局。结果(1)13例MCMA双胎孕妇的平均年龄(29.3±4.7)岁,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2例;自然受孕1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1例。(2)MCMA双胎13例中不规律产检组6例,平均分娩孕周为(34.3±3.2)周。其中5例急诊剖宫产,1例择期剖宫产;规律产检组7例,平均分娩孕周为(33.0±0.4)周;2例急诊剖宫产,5例择期剖宫产。术后证实脐带因素占76.9%(10/13)。(3)胎死宫内1例;活产新生儿25例,有22例出生后转NICU治疗,其中1例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急诊剖宫的双胎之一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产儿死亡均发生在不规律产检组。结论单羊膜囊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高,早产风险大,规律的产前检查及加强围产期管理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王销颖[7](2018)在《双胎妊娠临床结局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通过对比单、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的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双胎妊娠孕妇的高危因素,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双胎妊娠的孕妇并发症。2.通过对我院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双胎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并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指导临床针对性的采取预防的措施,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双胎妊娠围产儿的并发症,从而有效改善母儿的预后。研究方法:1.影响单双胎妊娠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科产检且分娩的、剔除因社会因素流产或引产后的168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做为观察组,获得同期在我科分娩、符合条件的单胎妊娠共14270例,按观察组的孕妇年龄采用1:1的配对设计,以随机数表法,选取168例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基础资料、妊娠期并发症及围产儿并发症相关指标的差异。2.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的比较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科产检且分娩的、剔除因社会因素流产或引产的168例双胎妊娠中,孕12周前B超明确绒毛膜性的有126例,其中MCMA 1例、DCDA 90例和MCDA 35例。因MCMA例数少,故不列组讨论。将12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绒毛膜性,分为DCDA(90例,72%)和MCDA(35例,28%)两组,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对围产儿不良结局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分析两组产妇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差异。结果:1.从单双胎妊娠的对比中得出:1.1.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中早产(29.8%vs 4.2%)、胎儿生长受限(38.7%vs 4.2%)、妊娠期高血压(13.1%vs 3.6%)、胎膜早破(17.3%vs 10.3%)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妊娠期贫血、羊水过多、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胎盘早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1.2.双胎妊娠围产儿发生低体重儿(26.1%vs 5.4%)、转NICU者(41.6%vs17.5%)均较单胎妊娠明显升高(P<0.05),发生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宫内死胎、围产儿死亡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得出:2.1、两组患者间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以及羊水过多等并发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从围产儿不良结局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受孕方式、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是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与辅助生殖相比,自然受孕方式的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明显较好;发生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的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明显多于未发生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否合并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产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受孕方式和新生儿体重是其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相比于辅助生殖的孕妇,自然受孕的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ER)降低88.4%(ER=-88.4%,95%CI:-97.5%-48.4%),MCDA组孕妇发生不良结局风险是DCDA组的孕妇的2倍(ER=-206.7%(7.8%772.3%)),新生儿体重每增加100g,孕妇发生不良结局风险降低25.3%(ER=-25.3%,95%CI:-25.6%-25.0%)。2.4、MCDA组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55.7%vs15.7%)、围产儿死亡以(8.2%vs 1.7%)及胎儿畸形(9.8%vs 1.7%)等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CD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转NICU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胎妊娠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围产儿低体重儿、转NICU的发生率较单胎妊娠明显升高;2.绒毛膜性、新生儿体重是双胎妊娠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辅助生殖的双胎妊娠其不良结局的风险远高于自然受孕的双胎。3.与MCDA组相比,DCDA组母体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但其低出生体重儿、围生儿死亡以及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较低。4、妊娠早期明确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根据绒毛膜性质采取不同的孕期监护;加强对单绒毛膜性双胎的孕期监护及干预,对改善双胎妊娠围产儿的结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段宁娟[8](2017)在《15例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表现及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和促排卵药物治疗的日益成熟,使得双胎甚至多胎的发生率以及其并发症明显增加,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这种在以往特别少见且非常棘手的并发症随着双胎妊娠数量的增加也逐渐增多。其孕期的管理是非常有争议的,因为临床医生既要防止早产给幸存胎儿带来的生存率降低还要避免死胎对孕妇及活胎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共识来指导该病的管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15例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此病如何给予更好的医疗管理。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引用电子病历至今总共搜集的15例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电子病历资料,对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病例中有2例放弃治疗选择引产,其余13例均给予期待治疗。13例期待治疗的病例中,有2例选择自然分娩,其余11例均选择剖宫产;有1例出生后立即死亡,有3例出生后放弃治疗,其余9例均健康出院。13例羊水发生II°-III°污染8例,3例发生宫腔感染,2例产后出血。结论:对于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孕妇以及幸存胎儿可以采用期待治疗来观察以及检测胎儿在宫内的一般情况,尽可能使胎儿在母体内的时间延长来提高胎儿出生后的生存率。

林丽苹[9](2017)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34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4例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 15例<28周者期间失访1例。引产3例,自然流产2例,其余9例平均观察时间为82.6 d,平均分娩孕周为35+6周,剖宫产7例。存活新生儿平均体质量2 493 g,早产儿4例,小于胎龄儿1例,Apgar评分810分。死胎为纸样儿5例。10例孕2834周者1例死胎发生于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治疗期间,后行利凡诺引产术,其余9例在确诊一胎儿死亡后平均延长妊娠时间21.5 d,平均分娩孕周为34+1周,7例剖宫产。存活新生儿平均体质量1 989 g,早产儿7例,小于胎龄儿3例。新生儿轻度窒息1例,余Apgar评分好。9例孕周>34周者在确诊一胎儿死亡后平均延长妊娠时间1.0 d,终止妊娠平均孕周36+5周,7例剖宫产。存活新生/乙平均体质量2 703.5 g,早产儿7例,小于胎龄儿3例,Apgar评分好。其中,2例发现凝血功能异常,1例及时终止妊娠后复查凝血功能正常;1例监测凝血功能发现D-二聚体有升高倾向,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正常。其余孕产妇均无出血倾向或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死胎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12例,胎盘因素6例,胎儿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2例,减胎术后2例,宫内感染3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重度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1例,原因不明3例。结论绒毛膜性和孕周是影响围生儿结局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终止妊娠时应充分考虑母体安全和胎儿的存活率,期待治疗非常重要。

付泽霞[10](2016)在《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为5.7%,单绒毛膜性(MC)双胎9例,双绒毛膜性(DC)双胎15例。一胎胎死宫内发生在早期5例,中期10例,晚期9例。期待治疗中,孕27周放弃治疗引产1例,孕2934周终止妊娠8例,3437周终止妊娠6例,>37周终止妊娠9例。双绒毛膜性、孕早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孕34周后终止妊娠的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单绒毛膜性、孕中、晚期发生一胎胎死宫内、小于孕34周终止妊娠的患者;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对母亲的凝血功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感染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孕妇中,绒毛膜性、死胎发生的时间、终止妊娠的时间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在孕早期B超了解绒毛膜性质,及早发现一胎胎死宫内的时间,加强孕期母儿监测,尽可能延长孕周,有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

二、双胎妊娠其中一胎死于宫内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胎妊娠其中一胎死于宫内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胎妊娠
        2.1.1 双胎妊娠的类型
        2.1.2 双胎妊娠的诊断
        2.1.3 双胎妊娠的并发症
    2.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
        2.2.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流行病学
        2.2.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因
        2.2.3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影响存活胎儿结局的因素
        2.2.4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影响存活胎儿结局的发病机制
        2.2.5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管理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治疗及预后情况
    4.3 双胎妊娠sIUFD的妊娠结局
    4.4 双胎妊娠sIUFD发生在不同孕期的妊娠结局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病因及发病率
    5.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存活胎儿的危险因素
    5.3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管理策略
        5.3.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围产期管理
        5.3.2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分娩方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诊断
    3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治疗
    4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的判断
    5 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资料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与方法
        2.1.1 疾病诊断标准
        2.1.2 双胎绒毛膜性的诊断方法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发病情况
    3.2 基本情况比较
    3.3 分娩孕周与发病孕周
    3.4 妊娠期并发症
    3.5 复杂性双胎
    3.6 胎盘与眼底检查情况分析
    3.7 出院血压情况
    3.8 新生儿结局
        3.8.1 新生儿基本资料
        3.8.2 新生儿疾病
        3.8.3 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新生儿结局的比较
4 讨论
    1 双胎妊娠并发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现状与危险因素
    2 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关系
    3 发病孕周与分娩孕周
    4 围产期并发症与复杂性双胎
    5 眼底检查及胎盘病理情况
    6 出院血压情况及远期预后
    7 围产儿并发症及预后
结论
    1 小结
    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诊断标准
    2.研究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单羊膜囊双胎妊娠围产期管理与妊娠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MCMA双胎的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围产期监护及处理
    2.2 分娩情况
    2.3围产儿情况
3 讨论

(7)双胎妊娠临床结局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影响单双胎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章 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的比较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15例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表现及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双胎妊娠的分类及特点
        1.1.1 双卵双胎
        1.1.2 单卵双胎
    1.2 诊断
        1.2.1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
        1.2.2 B型超声检查
        1.2.3 绒毛膜性
        1.2.4 产科检查
    1.3 并发症
        1.3.1 孕妇的并发症
        1.3.2 胎儿并发症
        1.3.3 MC双胎独有合并症
    1.4 处理
        1.4.1 妊娠期处理及监护
        1.4.2 终止妊娠的指征
        1.4.3 分娩期处理
        1.4.4 MC双胎及其特有并发症的处理
    1.5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发病率及原因
        1.5.1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流行病学与特点
        1.5.2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原因
    1.6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影响幸存胎儿及孕妇的机制及检测方法
        1.6.1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影响幸存胎儿及孕妇的机制
        1.6.2 确诊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幸存胎儿的急性脑病变的影像学方法
    1.7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治疗及预后
        1.7.1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管理及终止妊娠时间与方式
        1.7.2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幸存胎儿预后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的来源
    2.2 确诊方式
    2.3 检测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孕妇情况
    3.2 胎儿情况
    3.3 治疗过程
    3.4 辅助检查结果
    3.5 母儿的预后
    3.6 自然受孕与IVF-ET的母儿预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发生率及发病原因
    4.2.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检测值的异常
        4.2.1 凝血功能检测结论
        4.2.2 B型超声在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重要性
    4.3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管理及终止妊娠时间与方式
        4.3.1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管理以及治疗
        4.3.2 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分娩方式
    4.4 自然受孕与IVF-ET的母儿预后比较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的原因
    2.2 绒毛膜性质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2.3 死胎发生的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2.4 终止妊娠的孕周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 讨论
    3.1 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原因
    3.2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质是决定存活儿预后的最重要因素[5]
    3.3 死胎发生的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4 对于存活胎儿何时终止妊娠,需要综合考虑双胎绒毛膜性质、死胎发生的孕周及存活胎及母体的健康状况而定

四、双胎妊娠其中一胎死于宫内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D]. 黄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双胎妊娠一胎胎死宫内的临床分析[D]. 李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D]. 寇婷婷.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双胎新生儿结局及绒毛膜性和受孕方式对其的影响[J]. 侯林,朱巍巍,张慧,刘子源,赵扬玉,朴梅花.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9(12)
  • [5]双胎绒毛膜性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D]. 阿依努尔古丽·艾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2)
  • [6]单羊膜囊双胎妊娠围产期管理与妊娠结局[J]. 郭琳琼,薛翔.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8(01)
  • [7]双胎妊娠临床结局影响因素分析[D]. 王销颖.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8]15例双胎妊娠之一胎死宫内的临床表现及结局分析[D]. 段宁娟. 兰州大学, 2017(02)
  • [9]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34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林丽苹. 中国实用医刊, 2017(04)
  • [10]24例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妊娠结局分析[J]. 付泽霞. 中国妇幼保健, 2016(16)

标签:;  ;  ;  ;  ;  

双胎妊娠7例临床分析,其中1例死于宫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