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入差距过大状态下的消费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大论文,收入差距论文,状态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1)04-0036-03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今后,市场机制会更多地在分配格局和分配规模状态的形成中发挥作用,居民的收入差别仍将继续存在。因此,我们应针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客观现实,选择合理的消费发展战略,特别是对低收入居民实行消费上的优惠倾斜政策,以此提高全体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消费总需求。
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差异明显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直接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质量的差别。
(一)总体收入差距过大,消费水平差别明显。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差异的常用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相对合理状态,超过0.4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状态。我国是一个平均主义传统意识较强的国家,人们对收入差距过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同的基尼系数在我国老百姓心中的价位较高,其反映也更明显,更何况,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6,(美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1990年为0.396)在国际上也属于差距过大状况。收入差距的拉大,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支出差别明显。据有关资料,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人均年生活费支出,1986年为2.69倍,1990年为2.61倍,1994年为2.92倍,1997年为3.14倍。到1999年,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支出仅为3427元,比全国平均消费水平低25%。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突出,消费结构差异较大。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经济指标来作比较,改革初期的1985年,二者分别为739.1元和397.6元,二者之比为1.86∶1,差距较小;1990年,二者分别为1510.2元和686.3元,二者之比为2.20∶1,差距逐渐拉大;1998年二者分别为5425.1元和2162.0元,二者之比为2.51∶1;1999年二者分别为5854元和2210元,二者之比为2.65∶1,差距进一步拉大。[1]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并不全部是可支配的收入,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些。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别较大。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为例,1992-1999年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由52%下降到42%,下降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在这期间完成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但农村恩格尔系数在1985-1999年由57%下降至52%,14年间只下降了5个百分点,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比城镇明显落后。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幅度的不断提升,必然影响到我国贫困人口问题的真正解决。
(三)城镇居民内部收入、消费差距过大的表现更为直接。首先,城镇居民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差距过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1998年占城镇居民20%的最高收入户年收入10962元,占2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447元,最高收入户的年收入是最低收入户年收入的4.5倍。近几年收入差距更加突出,尤其需要关注是,城镇中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他们的收入状况呈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同其他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日趋严重的城市人口贫困问题正在显露出来。其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目前,收入较高的行业,一是新兴行业,如信息产业等;另一个是垄断行业,如电力等,垄断行业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润或高额利润,而其他行业则不能,最终形成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据有关资料,1990年行业职工人均工资最高的是最低的1.3倍,到1999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2.6倍。而现实中,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远非工资表所能体现,实际差距还要大。从消费倾向看,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1998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前者为69%,后者为97%,二者相差28个百分点,显然,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有较大差距。[2]不仅如此,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高收入阶层在高档消费品已趋于饱和时,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无法达到更高层次的消费,导致城镇居民内部消费结构失衡。
二、收入差距过大对扩大消费总需求的影响
(一)从总量上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观察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变化轨迹可以发现,收入与消费的关联度极高,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总量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首先,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有效需求不足时指出,边际消费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是不一样的。富裕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贫困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大,贫富差距过大,只会触发生产性过剩。由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存在明显的差别,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递减,即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较高,存款较多,但因其几乎应有尽有,则购买力下降,消费倾向降低;而中低收入阶层虽然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使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要,因而边际消费倾向降低。由于高收入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较大(70%左右),其较低的消费倾向拉动,导致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影响了总消费需求的扩大。其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其人口占了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其潜在消费需求的实现,必将对总消费需求的扩大从总量上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但目前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较低,加上对竞争可能带来的下岗、失业等预期不稳定因素的担忧,使他们不敢消费,抑制了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当前的消费不足,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不足,他们对总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较大。
(二)从结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资料进而享受资料,向发展资料转移是符合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但如果处于同一时期的居民这种转变过程的快慢差异较大,就会使消费需求出现断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供给结构的合理性受到影响,必然出现一方面某些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方面某些消费品供给过剩的状态,导致消费品市场疲软,总需求不足。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为例,在城乡收入差距合理的情况下,由城镇居民所带动的较高级消费需求,经过一个适当的时间差,可以在农村找到其扩展的空间,因而其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可以衔接起来。如在80年代前半期,城市居民需要的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及时转移到了农村,消费需求结构的适时转移,不仅保证了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而且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发展。但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较快,比例较大,使得城镇居民已进入万元级消费阶段,而农村居民仍停滞在千元级消费线而难以突破,致使在城镇居民对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后,而农村居民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存在断层现象,不能适时地衔接起来,这不仅影响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使加工工业特别是家电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同样,在城镇居民内部,高低收入群体在消费结构上的过分差距,特别是收入水平对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限制,使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消费领域的障碍。
(三)从方式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普及
消费信贷是由银行、工商企业等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支出贷款和赊销商品服务而形成的信贷形式。消费信贷作为负债消费,其发展对解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消费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收入与负债消费构成重要的函数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负债率越高。据有关资料,1992年在美国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美元的家庭中,负债家庭为47.5%,而在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家庭中,负债消费为85%。[3]由此可见,收入越高,越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发展,这不仅因为高收入群体的还款能力强、信用等级高,而且高收入群体消费结构提升的意愿较强、速度较快,消费的档次较高,况且高收入群体的资金结构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也越需要消费信贷;而低收入群体虽然也有强烈的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意愿,但由于收入较低,还款能力有限,而且这个群体对于未来收入消费的预期是减收增支,因此,不敢借钱消费。目前我国中低收入群体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对于消费信贷的态度,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和普及,进而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实现和扩大。
(四)从对象上使消费热点难以形成
求新求变是消费的永恒主题,是生产不断发展的根源所在。消费新热点反映出消费者新的消费愿望,构成了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潜在需求的方向。生产、流通领域如果能对症下药,把握消费新热点,关注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新动向,使供给不仅现时有效,而且也是消费者未来所需,那么,扩大消费需求就有了突破口。但是,消费热点的形成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能成为消费热点的商品应该具备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该商品是消费者需求量大的商品、是大多数家庭所追求的、所向往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除了有巨大的居民需求之外,还必须是大多数人愿意购买、在同一时期能够买得起的商品。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这一客观存在,使高、中、低收入群体对商品的需求和消费的重点差别较大,如中低收入群体极愿意消费的电脑、住房、汽车等,而高收入家庭已经拥有甚至饱和。由于消费的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的拉力不集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的难度较80年代中期收入差距较小情况下的难度加大了。
三、21世纪初消费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建立明晰的消费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居民不论是城乡居民还是城镇中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满足生存需要的生存性消费需求已经基本满足,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由生存资料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转移,达到了十万元级的消费阶段。目前,真正需要关注,需要给以消费政策支持的是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升级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个消费结构升级战略,明确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目标,采取一些优惠的消费倾斜政策,帮助他们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如,已经推行的面向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对于促进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们急需在教育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及信息消费等方面推出面向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优惠政策,以促进他们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得到相对提高,消费结构得到改善。
另外,提高改革透明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对于未来收入消费的信心指数。要让广大居民尽快了解到工资、就业、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的具体内容,使人们明确、清晰的了解到未来的收入状况及各项支出中多大成分由自己负担,多大成分是国家和社会保障的,从而使广大居民形成一个比较理性的收支预期,减少对于未来预期的不安全感和非理性认识,减少后顾之忧。这样,可使人们在现期消费与预期消费之间作出客观的选择,减少人为抑制现期消费的因素。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二)制定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强的消费增长政策
为解决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我们消费政策的制定必须正视收入差距过大这一现实,采取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政策,以弱化收入差距过大这一因素的影响,收到政策的预期效果。
1.对某些消费品实行价格倾斜政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水平。可适当调整一些过高的垄断行业收费标准和产品的价格,降低某些商品的消费门槛,从而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降低电话初装费后,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增加电信消费100多亿元。可见,某些行业或产品收费和价格的降低,对增加居民消费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2.制定保障低收入居民享受到一定水平服务消费的对策。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落后地区不仅人均收入低,而且各项公共服务也最差。基础教育和卫生保障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这部分服务消费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因此,国家可对贫苦地区以及低收入家庭实行教育消费、医疗卫生消费以及特别的消费补贴政策,以此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均等机会。这项政策,从短期来看,可使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得到直接的、明显的提高;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消除贫苦。这是国家的一项效力持久的投资。
3.调整消费税结构,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水平。现行的消费税把某些生活必需品列入了11个消费税项目之中,如啤酒、黄酒、化妆品等。这种消费税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针对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过大的现象,有必要对现行的消费税进行结构调整,取消部分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消费税,同时开征某些高档娱乐业的消费税。通过消费税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消费,缓解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
(三)改善供给结构及消费外部环境,以部分弥补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纵观当前的消费品市场,可谓纷繁复杂,不论是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产品,还是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精神产品和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大同小异的商品较多。而消费者的需要是不断提升的,层次也是不断提高的,由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到满足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特别是由于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要和消费结构,这就需要商品的供给结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雷同的产业和产品不能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地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供给和消费之间出现了空档和错位,造成一方面商品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今后供给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消费品的针对性,优化供给结构,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供给结构,不仅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而且更要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适应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中、高层次梯度上升的需要。具体来说,对于供给水平和档次较低的大众化食品、衣物的供给,应开发品种,提高档次,做精做细,既有大众化的一般商品,又有高档化的名牌商品;对于住房、家电,交通通讯及服务等,主要满足享受和发展资料的供给,应在高档化的基础上,面向中低收入群体,推出大众化的低价品种,如面积不大功能全、标准不高质量好的低价商品房,以满足低收入居民的需要,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使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提升。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消费环境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不可忽视的外部条件。从硬件环境来看,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实现。表现最明显的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在通讯设施落后、水电供应缺乏的情况下,其居民的信息消费和家电消费必然受到影响。从软件环境来看,假冒伪劣商品仍然充斥农村市场,各种配套服务落后问题在农村市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一切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民潜在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当前,我国农民消费仍占我国居民总消费的一半左右,农村消费状况对于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乃至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一方面改善交通运输设施和道路环境,扩大农村供电、供水能力和卫星通讯接收能力,加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市场法制管理力度,保证流通市场畅通,取缔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坑蒙拐骗行为;通过加强服务措施,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的服务,为消费不断升级,特别是为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提高消费信贷的有效性
金融机构应不断改革消费信贷,强化其作为消费方式的作用。可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向高收入群体提供用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信贷,如,用于购买及更新住房、汽车及用于境内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的贷款;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用于改善生活需要的小额消费信贷,如购买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等。根据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发展经验,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信贷的主体,他们在满足生存资料消费之后,既有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又有一定的收入作为还款的保障,所以发展适合这一群体的消费信贷品种是当务之急。另外,由于目前消费信贷首次付款比率过高,还款期限较短,各种费用较多,借款需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或质押品作为还款的保证,这些限制了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申请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因此,简化繁琐而苛刻的担保手续,根据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者规定不同的还款时间和首次付款比率,尽可能使消费信贷这一新的金融工具精细化、规范化和大众化,使其逐渐成为老百姓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以解决收入水平与所需商品价格之间的矛盾,缩短低收入居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现实购买力积累与实现消费之间的过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而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收稿日期]200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