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开放中的“活动”教学研究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开放中的“活动”教学研究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开放性“活动”问题教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教学研究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活动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材对作业系统作了较大的改革,作业系统正在全面向“活动系统”转化。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干脆就把原来的作业直接命名为“活动”,必修I-Ⅲ共有“活动”近200例,这些活动可分他们自己的解释,鼓励学生思考信息并开始设置问题。开放式活动提出可能超出教科书内容的问题及看法,活动被设计成允许学生自己问他们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会对所给信息进行评价并对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问。

在地理教育实践中受标准答案的影响,长期以来教科书和作业中问题的答案几乎都可以在课文中原封不动地找到,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复习课文,巩固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而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的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则被严重地忽视了。目前的地理作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作业的外延被人为地缩小了,大搞题海战;二是作业设定了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维发展。大多数教师把活动问题等同于以前的地理作业,或老师代劳查找有关资料,再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开放性,首先是指思维的开放。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在课文中去找,而且多数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要理由充分,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其次是指时空的开放。探索问题的场所并不局限在教室以内,而是把它放在学生所能到达的一切地点,如图书馆、阅览室、气象站、水文站、污水处理厂等地;时间也不一定要在课内,可以是上课之前,也可以是下课以后[1]。因此,开放性问题的量不在多,贵在精;不在反复练习,贵在思维培养;不在答案唯一,贵在掌握方法。问题的类型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阅读、思考、查阅资料、绘图、实验、实践、讨论、举例等。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思维上的启迪。

二、开放性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学生的年龄大约集中于15-18岁,根据A.H.列昂节夫的研究,属于高年级学龄期(学龄末期),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专业的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在学习上有了选择性,对于学习中带有“研究”成分和“发现”因素的理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对解决复杂题目的独立探索活动感兴趣。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开放性活动的探究,教师重在指导。

1.分类教学指导,重能力不重答案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总结,开放性活动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1)一题多解类问题: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下同)必修ⅠP18设计了一个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的实践活动。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日影来测定当地经度,理解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异和联系,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教科书上的方法比较繁琐,我建议学生独立或几人合作设计一个观测方案,要求比教科书中的更简洁。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实践,设计出四五个优秀方案[2],并且都比教科书中的简洁。

(2)资料收集整理类问题:如必修ⅠP68“探讨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教科书里介绍了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即“陨星碰撞说”。课前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知道了很多其他观点,如: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等等。因此得出:“陨星碰撞说”只是恐龙灭绝原因其中的一种假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争论,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对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3)挑战标准答案类问题:如必修ⅠP11问题“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要阐述理由。”作业里的标准答案是金星。许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金星的各项数据都与地球接近,但表面温度太高,生命很难生存,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更接近:①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年最高温度25℃,最低温度-110℃;②火星上的昼夜变化仅比地球一昼夜长40分钟;③火星上也有大气,但较稀薄,大气成分CO2占95%;④火星也具固态的岩石表面;⑤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更有可能存在生命。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的理解,不再迷信标准答案。

(4)思维开放类问题:如必修ⅡP108“如果你们学校附近有一块秀美的绿地被某投资商看中,想将其开发建设为一座化工厂,以加工本地的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你认为投资商这样做对不对?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公民,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普通思维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绝对不能建在学校附近。但有学生就提出并不是一定不能。利用本地的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是好事,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投资商大力支持。如果建厂的审批手续通过正常的途径审批了,并且本身的污染治理好,符合相关标准还是可以建的,学校可以考虑整体搬迁。这样的答案是要有开放性思维的,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布局并非十分合理,但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无可厚非了。

(5)方法指导类问题:如必修ⅢP91“地物反射波谱特征——地物判读的基本依据”、P92“遥感为植物健康状况把脉”等活动。该类活动,首先是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主要方法有:①直接判定法:较大型的地物,可根据图像的色调、形态等标志直接判定。②对比分析法:对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进行对比,使判读成果更为准确可靠。③逻辑推理法:借助各种地物和自然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图像上表现出的特征,用专业知识的进行逻辑推理,判定某一地物和现象的存在及其属性。如与湖泊相连的线状地物为河流、河渠;与村庄相连的线状地物则多为道路。其次是多加练习。如利用P93三幅“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卫星遥感影像”让学生判读,重在方法,不在能读出、读对多少信息。

2.拓展教科书,资料网络化

拓展教科书,鼓励学生提出教科书以外的地理问题,或者评价教科书所给地理信息;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所学知识,甚至敢于质疑批判某些观点,不唯书至上。例如:必修I P75“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教材未提供具体资料,要求学生给出答案,自然需要拓展教科书资源,充分开发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教师应注重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心地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创造智慧。学生应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教科书活动的要求,寻找多元的解决路径,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对教科书进行“三次开发”,变自身的生活体验为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做好开放式活动。

突破材料来源渠道,查找资料网络化。现在,网上的资料十分丰富,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如中国基础教育网(www.cbe21.com)地理主页、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dlzy.126.com)、良玉地理园(lydl.yeah.net)、地理频道(mn2728.126.com)等优秀地理网站和地理家园(www.egarden.spedia.net)、地理时空(www.cfe21.com/dili)、金良地理网络(www.jldlwl.3322.net)、地理大观园(pslj.3322.net)等优秀地理个人主页[3]。让学生根据个人水平自主地选择网上的学习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3.开放课堂,开放评价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本领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把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开放性问题需要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问题情景,巧妙设疑,并及时引导学生质疑,发展他们独特的见解,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4]。

以往我们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测与评价,过多地考虑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今我们实施开放性评价,进行多元评价,如:①开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特长等结合起来,互相兼顾,提倡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的生存与发展。②开展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也可互相评价,促进学生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③推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学生的评价,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平时没有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都亮出来了[3]。

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不是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活动问题的教学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它增强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它增强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它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在学生完成探索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真正贯彻落实地理教学新理念,有利于促进地理教育改革。

标签:;  ;  ;  ;  ;  

高中地理开放中的“活动”教学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