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性论文,内涵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进文化是党的活力的不竭能源,系之于党魂、党心、党的生命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从文化层面研讨党的先进性,揭示其深刻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的独特视角。
一、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任何政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境界,关系着一个政党的素质、能力和兴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党的先进性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先进的政党不仅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对党的“旗帜”问题,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有重要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而且深富文化意义,表明了党的政治先进性和文化先进性的统一。“旗帜”立于时代潮流前列,是与时俱进的向导,是先锋队的标识,这是其政治意义即政治先进性所在;“旗帜”又是时代精神的表现,是党心的统一,民心的凝聚,这是其文化意义即文化先进性所在。早在建党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p.554)江泽民同志强调,“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2](p.19)。这里的“趋赴”、“方向”、“形象”正是先进文化作为旗帜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提供行为模式、认同价值理想、整合群体意志。在这样的旗帜下,不是松散人群的组合,而是由先进分子组建的部队即战斗的堡垒,“旗帜”使其凝心聚力,披荆斩棘,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人类文化的最高成果和文明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的最高成就。这一指导思想体系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成为先进的政党,就在于这一旗帜的引导。离开这一旗帜,不仅先进文化失去前进方向,工人阶级政党也将失去先进性。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以先进文化的代表诞生于世的。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各种思想、主义纷纷登台亮相,但却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蕴含有对工人阶级政党使命、纲领和宗旨的阐释和解读,它要在中国生根、生长,必须找到它的忠实代表——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也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的范导。“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称号正反映了先进文化与它的代表者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以展示自己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又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实现与时俱进。这种结合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双向选择,文化的先进性和政党的先进性于是复合起来,一致起来。在其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始终把握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作为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先进文化及其代表一俟产生,旋即使中国革命发生阶段性质变而具有了全新的性质。中国共产党以先进文化为前进旗帜,走在中国革命前列,开辟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崭新道路,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先进政党。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目的是把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3](p.663)在“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同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复古派、殖民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思想文化基础,也塑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然而,我们也有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这场以“革命”名义开展的所谓文化运动,恰恰使先进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进而扭曲了党的先进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文化建设,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他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本质层次和政治方向的高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自己的先进性为己任,标志着党的执政思想的成熟。
8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富有旺盛的生机和战斗的活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不动摇。
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文化意识
党的先进性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具体的要求,领导革命、救国救民、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等,都是这种先进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而所有这些表现都可以而且应该置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广阔背景中考察。由此考察可见,上述诸种先进性均可归结为面向现代化,走在现代化的前列,在思想上精神上则共同表现为以现代化为本体的文化意识。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文化意识一方面体现为对反映中国现代化要求的先进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并用以作为自己先进性的理论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现代化,使其始终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文化活力。
“现代化”一般又可称为“近代化”,它不仅仅是标识欧洲社会及其国家历史嬗变的一个历史学概念,它更重要的是表示一种先进文化对另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渗透、融合和同化从而引发一种先进的历史运动的综合性概念。[4]“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进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本国家或本地区的强盛、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赶超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过程”[5]。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蹒跚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鸦片战争以来,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都在奔赴现代化的伟大历史目标。纵观近代中国的思想史,无论是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魏源对“船坚炮利”的资本主义生产器物层次上的赞叹,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人对封建上层建筑及其经济基础所进行的抨击,都贯穿着对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深切、美好的憧憬。这种浓烈的现代化意识构建起来的隐文化层强化了对外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开放度,为一种先进文化的植入创造了可接受的文化氛围,”[6]而十月革命的国际条件则大大推进了这一过程,使其最终成为现实。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而使精神上内外交困、迷茫徘徊的中国知识分子,于中西两种既定的文化中,选择了一种新的可能:接受一种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反封建)并揭示出资本主义罪恶及必然归宿(反帝国主义)的新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十月革命前,作为一种追求现代化的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虽然是进步的,但却难以摆脱一种非常矛盾和痛苦的境地:“由于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背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面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他们不得不奋起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承认侵略者背后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对其表现出价值上的认同。”[7]而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和背景中,但是它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既包含了对西方文明的合理肯定,又是对它种种弊端的批判和修正。从文化内涵上看,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又批判资产阶级,它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封建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对立,指明了与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相伴随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契合了中国救亡图存、奔赴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因而是以强烈的现代化文化意识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体系的。在中国历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文化意识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已紧密联系起来。
这一课题的解决,受到两大关系的制约: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定势,往往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表现其社会进步性的——现代化意识的制约力量,使其在领导现代化中缺乏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化承受。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看,它既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反思,又包括了对未来现代化的种种设想,因其是适应解决中华民族内外危机的迫切需要传入中国的,所以最初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框架上是前者的内容多于后者,主要以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现实急迫的方针政策为主,而科学民主特别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现代化所需要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体系中尚需进一步确立,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所应具备的广度和深度。这两大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问题鲜明地凸现出来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这两方面肩负起文化使命,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文化意识,表现自己的先进性。
使命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参照,重塑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从而表现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前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我们接受了与马克思主义趋同的价值取向,而其糟粕部分则使我们有可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其中,“华夏中心、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重道轻器的思想传统,是中国难以实现民主政治,发展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主要原因,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强大阻力”[8]。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传统文化的理解框架,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一些它所赖以生长和阐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应有的理论思维高度,以至积淀着一种潜在的将马克思主义置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仿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的成分,在其“先进性”上,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从内部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格局上的时代层次。有鉴于此,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必须具有的时代落差,强化它在适应民族形式基础上表现其社会进步性的现代化文化意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跃向更高层次。[9](p.161)否则,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党的先进性都有可能变得模糊。
使命之二——处理好现代化构想与现代化现实之间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取得新的现代化内涵。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具有一定现代化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并在理论形态上超越了这个社会,可是它的创始人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更高形式在发展生产力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它对未来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社会的构想只是预见性的。而“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连资本主义现有的现代化水平都尚未达到,它们所走的这条现代化路途不免既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的成就,又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代化构想的‘一般的现代化’性质”[9](p.175)。因而普遍面临着通过社会的改革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即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现实历史进程的必然现代化趋势,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动态机制。因其发生于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固守和寻求马克思主义绝对不变的意义,而是使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得以回答并提出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迫问和作答,揭示其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对我们的现代化所具备的三个重大意义:一元的生产力主导原则,新的文化理想即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主体性原则。这三个维项之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文化意识的本真含义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时代内涵所在。这一内涵在三大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日益清晰起来。其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不同的历史方位上,分别以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怎样进行革命的根本问题,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向这一内涵,建构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两种文化样式: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又一次指向这一内涵,该问题与前两大问题相通,属于同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上的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而由这一提问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样式——党的建设论又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更大的历史跨度。该思想开宗明义以“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立论的历史背景,这些历史时期构成的是完整的现代化过程,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只指向其中一个段落而不能覆盖全程。而党的建设论既具有贯穿始终的主题——党的建设问题,又具有支配全程的文化意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三重意义,于是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革命、改革、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贯通起来,从而形成了鸟瞰现代化全程并得以从中摄取核心要素的文化大视野。二是更为明确的现代化内涵清晰度。该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文化意识的三大维项提炼出来,突出起来,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紧紧嵌套,其中,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一种明确的未来指向,其目标就是现代化所要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问题,蕴含其中的是现代化所要求的政治文明。三是更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先进意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文化意识首先要成为现代化领导核心的意识,然后才能成为全民的意识。“三个代表”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意识三大内容的首倡者、先行者和推广者的简练表达。“三个代表”的要求,不只是对代表什么(现代化的方向)的要求,而且是对谁来代表(工人阶级先锋队)和如何代表(与时俱进)的要求。“代表”,体现的是一种鲜明的使命意识,更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先进意识。“三个代表”思想的最终实现在“代表”,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在时代的前列。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经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文化意识的圆圈式运动,这是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党的先进性要求展开的文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因此不断走向自身的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的现代化。作为这一过程的最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前二阶段的理论提炼和自身的新内容,实现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的统一、文化使命和文化使者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因此取得新的文化活力和时代表现。
三、统摄“三个代表”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
江泽民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所强调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了与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紧密相关的三大社会历史层面。其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精神生活进步的状态和趋势,体现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它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内在支持和柔性调控,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显然,中国共产党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其同时代表的其他两个方面,必然产生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先进文化中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实现的,其中,科学精神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为着力点,道德精神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这样,精神文明系统中的两大方面即思想道德方面和科学文化方面按照共产党人先进性的要求在“三个代表”中得到了升华,并成了“三个代表”的内容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
第一,先进文化以崭新的科学精神呼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考察观念形态的文化,必须同一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10](p.29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活跃性和革命性得力于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文化不仅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培育了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援助,是人类改造自然本质力量的确证。先进文化必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的先进性之有无、生命力之强弱,首先取决于它是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多样性文化存在中进行价值比较,进而确定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而这种先进性的实现又在于先进文化内部充满活力的科学精神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支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发展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凝聚力和毅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勇气和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正是这种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它们表现为探索社会关系、尊重社会规律的科学精神即社会科学的求实精神。二是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管理思想,最高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智能系统,力攀高峰、无止境探索的创新精神,日臻完善的创新系统,正是这种智力支持的重要方面,它们表现为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即自然科学的求真精神。这种科学的求实求真精神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从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保持动态适应,并保持文化的先进性。这样,“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其科学精神的纽带作用而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两方面的代表作用就具有高度统一性。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发展当代中国生产力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务实精神。而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又是发展当代中国生产力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求真精神。大力弘扬上述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联结点,其实质就在于共产党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带路人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者。
第二,先进文化以高尚的道德精神关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化”与人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的道德精神所在。然而,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方面的实现程度是有区别的,共产党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之处在于:从主体方面看,道德关怀的指向是最广大人民;从客体方面看,道德关怀的着眼点在于根本利益所在。这两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先进文化的道德选择,是其先进性的重要表征。从文化的伦理内容看,各种文化都有特定的道德关怀,但是关怀的主体和指向的利益客体是有区别的,在关怀的主体上能否“最广大”,在利益客体上是否“最根本”,在关怀的过程上能否做到“始终”,在关怀的态度上是否“忠实”,这是共产党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这样的文化关怀是宽广的、远大的,它不只关心单个个体,也不只关心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近期实现,它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始终关怀的对象。在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文化形态日趋多样化的现时代,掌握好、运用好这一尺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定位,不仅是在宗旨意义上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诠释,而且是在文化意义上对诸多文化中先进文化的择定,是其主体性要素中先进道德理想的贯注。从本质上说,这种关怀超越了古往今来关于“博爱”、“兼爱”、“民生”、“民权”等民本思想的道德境界,属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范畴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我们因此可以同样看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其道德精神的纽带作用而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两方面的代表作用亦具有高度统一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以及种种风险的考验,廉政爱民、勤政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经受考验的道德保证和经受风险的道德防线,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所在。如果我们守不住这一防线,让腐败滋生,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那就不仅脱离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在各种风险和考验中败下阵来。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贵在先进、贵在前进方向,上述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正突出了这两点。其中,科学精神以文化环境,以智慧和智力引导、激发生产力的先进性;道德精神以廉洁、忠实的公仆心,以崇高的爱心,谋求、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精神纽带,不仅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先进性的层面提炼出来,而且把“三个代表”的内容统一起来,共同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政治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