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联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论文_程远侠,付玉芳,李冬云,李婷婷,陈冬云,杨革飞

大庆龙南医院 耳鼻喉科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 要】目的:观察氟桂利嗪与Epley手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0例 BPPV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Epley手法,治疗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眩晕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眩晕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Epley手法治疗BPPV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氟桂利嗪;Epley手法;位置性眩晕;复位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是一种在头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常因头位突然运动,如翻身、坐起、仰头等诱发,并常伴有耳鸣以及强烈的自主神经反应症状。其单次发作时间一般少于 1 min,但可呈数日、数周甚至数年的周期性发作。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研究大多认为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为其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BPPV的治疗主要包括Epley管石手法复位法以及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观察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 6 月至 2016年 2 月大庆龙南医院眩晕门诊患者40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签署相应的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各组患者20 例。试验组中男 8例,女 12例,年龄 23~48 岁,平均(35.44±2.65)岁。 对照组中男 6 例,女 14例,年龄 22~51 岁,平均(34.58±2.66)岁。其中伴有耳鸣症状者10例,伴头痛患者12例,伴自主神经症状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伴随症状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氟桂利嗪治疗。给药方法:氟桂利嗪(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者口服10mg/次,睡前服用,1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Epley复位法。第一步,患者纵行作于床上,头向患侧转45°,使耳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保持该头位快速躺下,头向下垂30°;第二步,将头逐渐向健侧转90°,躯干不动,使耳石移近总脚;第三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椭圆囊;第四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头呈直立位。每完成一步观察眩晕及眼震情况,每一步保持1min,如果此时患者出现眩晕及眼震,待眩晕及眼震消失后保持1min。对双侧患者需行双侧复位,治疗后瞩保持头直立位,避免低头 1周,避免剧烈活动。共8周为1疗程。

1.3 判定标准:眩晕疗效标准[2]: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眩晕的疗效比较:治疗8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BPPV是常见的迷路功能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变性耳石脱落引起半规管内淋巴的流体力学改变,从而刺激前庭神经导致眩晕,往往伴随头痛、耳鸣等症状。BPPV 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处于特定头位或体位时,如头后仰或侧倾突发或诱发眩晕伴眼震,眩晕历时短暂,典型数十秒至1min,可伴有恶心、呕吐,眼震延迟出现,水平或旋转,持续很短(10~20S),不伴有听力障碍。患者起床、躺卧、翻身或头部迅速运动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和眼震,回复原位时出现反向眼震。重复变换头位可诱发,逐渐不再出现为疲劳现象阳性手法复位治疗对BPPV 具有较好的疗效,治愈率达78%以上[3],但一般时间较长,有时受到环境以及部分患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在临床工作中无法进行。Elepy为代表的半规管耳石症学说,他认为,变性耳石颗粒并非外黏附于后半规管壶腹嵴,而是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诱发体位时,颗粒状物沿与壶腹相反的方向运动,内淋巴也克服壶腹嵴的惯性发生相应移动,致使半规管壶腹神经异常兴奋出现症状。依据这种假说,Elepy提出用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即循一定顺序变动头位,耳石从后半规管回复到椭圆囊内,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有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可扩张BPPV患者的血管,减轻患者症状,在手法复位的同时进行药物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氟桂利嗪是治疗眩晕最广泛的药物。氟桂利嗪通过阻断五羟色胺和组织胺的受体,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是疗效确切的血管扩张剂。本次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手法复位与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等.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4):427-430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宋海涛,高波,张秋颖,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及管石复位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3):191-193

作者简介:

程远侠,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大庆龙南医院 耳鼻喉科。

论文作者:程远侠,付玉芳,李冬云,李婷婷,陈冬云,杨革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氟桂利嗪联合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论文_程远侠,付玉芳,李冬云,李婷婷,陈冬云,杨革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