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变动论文,趋势论文,平均利润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正推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传统的工业经济(industry economy )向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迈进。对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经合 组织(OECD)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它 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新科技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 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发达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带来一线转机,突出表现在由其推动形成的、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的新经济(new economy)。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以来,美国 经济连续保持了长达近十年的高速、持续增长,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扩张期。美国 新经济主要表现为“一高三低”:一高是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高。80年代增长速度不到3%, 90年代初达到3%以上,1995—1999年期间达到4%。三低是:通货膨胀低,90年代以来一直控 制在3%以内;失业率低,由1991年的7%下降到1999年的4.2%,低于日本的失业率;财政赤字 低,90年代初克林顿上台时美国的财政赤字达2 900亿美元,1999年财政盈余1 200亿美元。
知识经济带来了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 趋于下降规律提出了挑战。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可以表述为:“在 资 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和取得竞争中的优势,竞相通过改进技术、提 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费用,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在增大的社会资本总额 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许涤新:《简明政 治经济学辞典》,第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但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利润量的绝对值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仍在不断上升的现实呢?马克 思有时干脆把上述规律叫做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二重性规律。认为虽然资本利润 量的绝对值在上升,然而由于社会资本量的绝对值也在上升,而且后者增长的速度超过前者 ,因而,利润量虽然可以不断上升,然而平均利润率仍是趋向下降的。
马克思提出上述规律时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早期,在当时确实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 前瞻性,这一规律后来也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中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的现实所证明。然而, 随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增大的社会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的 增 长是否还相对快于可变资本?笔者认为,对此应重新分析。由此,对知识经济中资本有机 构成的变动趋势进而对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也要重新认识。
二、工业经济阶段的生产要素及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
工业经济阶段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资本。于是有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的“ 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并逐渐形成古典经济学 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三种生产要素中,劳动是由劳动力提供的。劳动力是生产中人的因素,劳动力价值在 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带来价值增殖,所以马克思 称之为可变资本。
而另一个要素资本,主要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及原材料、能源等各种有形要素 。它们是生产中物的因素,马克思称之为生产资料。其价值在生产中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不带来任何价值增殖,因此归于马克思所揭示的不变资本范畴。这里,机器是很重要的 一种资本,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典型特征便是机器大生产。原材料和能源等也很重要,因 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是资源依赖型的。
从整个工业经济进程来看,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分别是劳动和资本。开始 时是劳动,因为当时劳动生产率水平总体不高,大量役使、剥削劳动力(主要是体力劳动力) 以为资本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后来逐步过渡为资本尤其是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对经济 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机器排斥工人”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庞大的 产业后备军。在工业经济中,不变资本相对增长更快,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平 均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也反映了工业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以工业经济代 表产业——制造业,并以美国制造业为例,从1859—1981年,在这120多年中,美国制造业 的资本量增长1 192倍,剩余价值量增长809倍。资本量的增长比剩余价值量快47%。同期资 本有机构成提高了20%,因而导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尽管有一些波动,然而总体上从185 9年的19.6%降至1981年的13.3%。美国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与马克思所 揭示的二者的动态关系完全一致。(参见王庭笑:《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变动的长期趋势》 ,载《南开学报》,1988(4)。)
三、知识经济阶段的生产要素及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 发达资本主义在当代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生产要素构成状况也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知识、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空前凸现出来, 甚至有人称之为信息革命并将其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它的直接后果是使一种崭新的资本形 态 ——知识资本,从其他生产要素中真正独立出来并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本形态,对知识经 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关于知识资本的内涵,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 l )=知识资本
其中,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它构成知识资本的主体;结构性资本是 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而顾客资本则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 、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参见王兴成:《知识经济》,第58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之所以说,知识资本只是到了知识经济中才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是因为工业经济阶段 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它们一个共同点,是使得知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生产中日益突 出,特别是战后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加强了知识、技术 对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总体上知识、技术的创造和应用即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主要 体现在对工艺和流程的设计、管理、组织等方面,最终都要体现在改进体力劳动的方式、效 率、质量等方面,因而知识并没有从“古典”的劳动要素中获得其相对独立和对经济增长的 决定性地位。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开始强调 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如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丹尼森等在研究经济增长率时,曾将知 识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作为无法用资本和劳动力递增来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然而只是将其作 为一个“余量”,认为其是外生于经济系统的。这是符合工业经济现实的。到了80年代特别 是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的爆发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资本在生产中最终 取得了相对独立和决定性的地位,于是才产生了以保罗·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 来代替传统的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产生于80年代,实际上是知识经济的理论先导。罗默提 出“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该模式突出知识资本的作用,强调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 (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卢卡斯则强调作为知识资本主体的人力资本的 作用,提出“人力资本完整性增长模式”,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增长理论 说明了知识经济的现实。实际上,知识经济正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化——知识产品的扩散等过程的良性循环。生产力在知识化,知识成为最 重要的产权,知识资本不仅在知识经济中取得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且对知识经济的增 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中取得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但是其与机器、原材料、能源等有形 要素不同,它是一种无形要素。因而其地位很特殊,既相对独立,却又渗透在其他生产要素 中,但最主要以人力资本形式渗透在劳动中,使得知识经济的劳动力与工业经济的劳动力真 正区别开来。从工业经济阶段来说,尽管由于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使得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在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劳动者整体知识 、技术水平与知识经济阶段相比仍然较低,总体上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功能与社 会功能未能根本得到释放,科技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被局限于狭隘的专业技术研究领域。而 知识经济的劳动力则主要由一些掌握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脑力 劳动者提供,有人称之为“知识工人”或“金领工人”。他们的活动已经根本上不再为自己 的专业研究领域所限制,他们不仅主导着生产领域,而且通过技术创新进入到企业组织和经 营管理等各类重要岗位。他们实际上是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人格化。与工业经 济的劳动者相比,他们不仅知识、技术水平比工业经济中的“蓝领工人”甚至“白领工人” 还要高,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一种建立在自身知识、技术基础上的可贵的创造力。而这一点很 大程度上是劳动者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工业经济所望尘莫及的。因而知识资本的核心也就表 现为“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及其持久性”。(同上书,第32页。)
事实上,在以知识资本作为经济增长决定性要素的知识经济中,劳动者的这种创造能力最 为重要。因为知识经济的根本动力和生命是创新。创新在知识经济中具有核心地位,包括技 术创新、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一般认为,这三种创新对推动知识经济或新经 济分别具有30%、40%和30%的作用。
创新对知识经济至关重要,但各种创新最终都要归结到劳动者的创造力上,因为创新的主 体只能是具有创造力的劳动者。美国这么多年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知识经济 或新经济中更是一枝独秀,其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早就注意对劳动者创 造力的培养和塑造。如现代创造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在美国得到发展;三四十年代后,应用 创 造学成果,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创造工程”应运而生,对于提高职工的创造力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各种新学科、新技术、新产业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使美国迅速超 过欧洲而遥遥领先;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批由创造学校、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组成的创 造力咨询公司,提供创造力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推动创造教育,美国还设立了“创造性教育 基金会”(CFF)。6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
在工业经济阶段,在知识资本未能获得自身相对独立和决定性地位的前提下,国家对劳动 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劳动者整体的创造力毕竟都还是有限的。真正将创新视为生命,把对劳动 者创造力的培养放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的,是在9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或 新经济以后。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对创造性劳动者的要求空前增强。1996 年美国国际科技委员会发表的《利国的技术》报告中指出:“美国拥有能创造新知识、传播 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将决定21世纪美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结论 既是对美国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总结,又是对劳动者创造力与美国国家关系的升华,更是触 及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或出发点。正是为了培养劳动者的创造力,获得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美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逐年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将教育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在知识经济中走在了前列,创造了新经济的奇迹。
因而知识经济阶段的劳动力与工业经济阶段的劳动力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知识经济阶段 的劳动力具有无比重要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既建立在劳动者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反 映了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地位不断演化的历史。在农业经济中,体力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相当程度上就等同于有闲阶级所操弄的学问;在工业经济中,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提 高,人们喊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而到了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 性要素,知识获得了自身以实践为使命的原初意义:知识就是能力,就是以促进生产、改造 世界为目的的劳动者的创造力。
但是,这种表现为劳动者创造力的劳动力,其价值又怎样确定呢?应该说,这是和企业与社 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紧密联系的。因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人力资本投 资越高,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越高,从而劳动者的创造力就会越高,劳动力的价值也就越 大。反之,其投资越少,则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越低,劳动者的创造力就会越低,劳动力 的价值也就越低。而由于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劳动力价值总和就是社会的可变资本总量,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知识经济中,一定时期社会可变资本总量就等于该时期企业和社 会所投资的全部人力资本。
需要指出的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衡量劳动力价值的尺码,与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规 定并不矛盾。马克思提出,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价值,这一价值应包括维持劳动者自己及其子女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时马克思还认为要 造成“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对劳动者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这种教育费虽然“对于 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顾士明:《〈 资本论〉选读课教材》,第11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事实上,这种对劳动力 的“教育费”在马克思所处的历史阶段——工业经济早期,确实是“微乎其微的”,因为那 时资本主义生产中以体力劳动者居多,因此,劳动力价值主要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子女生存 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然而,到了知识经济阶段,恰好相反,劳动力本质上表现为创造 力,从而对劳动力的“教育费”,也就是企业和社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不再是“微乎其 微的”了,而必然成为劳动力价值的主体,并且是劳动力价值的惟一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这 样,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中,即使提供给劳动者及其子女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生活资料,并不意 味着劳动者就具备了劳动力——创造力,即并不必然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只有通过人力资本 的 投资,才能形成劳动者的创造力——劳动力,从而才能形成劳动力的价值。所以以人力资本 的投资来衡量知识经济阶段的劳动力价值,并不违背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规定,而是其题 中应有之义,即是对劳动力的“教育费”在劳动力价值中增大并起决定作用的结果。其实, 马克思也肯定了劳动力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因素”,对其衡量标准当然要用历史的眼光,根 据经济生活的变迁,及时给予发展。
如此,在知识经济中,将一定时期社会可变资本总量与该时期企业和社会所投资的全部人 力资本便可以等同起来了。事实上这也是可行的,因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由于能提高劳动者 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进而能提高其创造力,从而导致知识和技术在产品中的创新,给企业带来 高额的附加值,获得惊人的利润回报。在人力资本密集,劳动者知识、技术水平和创造力都 很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表1以美国几家著名公司为例,说明高新 技术产业的高利润回报。
表1 单位:100万美元
公司名 利 润净 收 益
1997年
1998年 1997年1998年
Computer Associates
1 1201 220
271.9 293.3
International Inc.
EMC Corp.732.61 000
132.6 201.3
IBM 18 60020 100 1360
1490
Informix Corp.
150.2 185.2 -110.5 1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6 930 8 040
-579
388
Microsoft Corp. 3 130 3 950663 1600
People Soft Inc. 217.1 351.3
28.7 44.2
Sybase Inc. 5 233 210.2
-62.2
资料来源:《计算机世界》,1998年10月26日
人力资本的投资带来高利润的回报,充分表明其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 向人力投资相对于向物质资本投资可以带来更大的剩余”。(参见侯凤云:《中国人力资本 形成及现状》,第24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而这一特点恰好是与劳动力特殊 的使用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品性一致的。因此把一定时期社会可变资本总量与该时期企业和 社会所投资的全部人力资本相等同,当然是可行的。
这样,根据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动状况,就可以考察其生产中可变资本的变动趋势 。当代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正在逐年加大。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投 入。现在OECD国家教育经费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训投入占GDP的2.5%。OECD教育研究和革 新中心发表的《教育状况报告》显示,1992年OECD25个成员国的教育开支已占其GDP的6.5% ,其中美国教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早在1990年美国全国教育开支就已超过军费开支 ,达到创纪录的3 530亿美元;克林顿在1997年2月的讲话中指出:“首要”的事情是确保“ 所有的美国人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美国企业界不仅承担全国研究与开发投资的70%以 上,而且普遍重视职工的再培训。其为职工在职教育提供的资金逐年增加,到90年代中期, 已达6 000亿美元。以企业对职工的再培训加上社会业余教育等形式构成的“终身教育” 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二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互联网络和各种媒体也成为教育和培训的 新手段。(参见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1)。)
正由于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从而引起社会可变资本总量及其比重的迅速增长 。另外以下两点也可以作为映证:(1)尽管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体力工人、非熟练工人结构性 失业增加,但这决不意味着生产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趋于缩小,因为与此同时“知识工人”的 结构性就业也在增加。1997年6月9日《财富》撰文说,从表面上看,1991年以来美国创造了 不少于1 400万人的就业机会,而数以百万计的新就业者中,知识工人占了90%。(2)知识经 济 对创造性劳动力的要求使得科技人员等各种“知识工人”劳动力价值和价格上升,从其收入 状况也可以看出,如微软雇员中百万富翁已有2 000多人。在知识经济代表产业信息业中, 信 息技术人员的工资一路攀升,工资额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得更大。“知 识工人”劳动力价值和价格上升,当然会引起生产中可变资本的增长。
可变资本的迅速增长必然带来的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比重的不断下降。如前文所述,工业 经济中制造业是主导产业,机器逐渐成为生产的中心,增长方式则是资源依赖型的,因而工 业经济对不变资本的需求超过可变资本,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和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趋 于下降。然而知识经济中制造业已经萎缩,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制造业比 重从1970年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8%。其中,美国则从1965年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取 代制造业地位的是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已达40%—60%。1999年信息业产值已占美国GNP的8%左右,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知识经 济就以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知识资本在这些产业中,在知识经济中取得决定性地 位,进而知识经济对创造性人才的渴求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空前重视,使得其对知识资本尤 其是人力资本需求远远大于对机器、能源等传统资本要 素的需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年6月28日)的一篇文章说:‘今天受信息影响 加快了步伐的经济与70年代需要消耗大量石油才能前进的经济相比,没有多少共同点。在新 经济中,石油价格不再像过去那样产生巨大影响力’”。“据估计,目前美国创造一美元国 内生产总值所使用的能源比1973年要少40%”。(参见李琮:《对21世纪最初5年世界经济 的预测》,载《对外宣传参考》,2000(11)。)知识经济对知识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需求的 增加,对机器、能源等传统资本要素需求的相对减少,导致可变资本在生产中的增长必然相 对快 于不变资本,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以及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在知识经济中呈现 上升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时,同时强调了社会资本量 比资本主义利润量的绝对值上升更快的前提,而在知识经济中社会资本量仍以较快速度增长 ,即便在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是如此。如1994年美国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投资已达17 3 0亿美元,占GDP的2.6%。近年来,美国用于信息产业的投资每年在2 000亿美元以上,年增 长率则在10%以上。投资量的增长导致社会资本量的迅速增长,这是否一样如马克思所言会 抵冲知识经济中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上升的趋势呢?笔者认为不会。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当 前这种增长的投资量中的大部分是用于技术开发投资,这是一种风险投资,如果不冒这种风 险,科技便不能创新,而一旦这种风险投资获得成功,实现了科技的创新,便又可能接着引 起下一轮资本的高利润回报。因此从一个长远时期看,这种投资量和社会资本量的增长并不 会成为导致知识经济中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必然因素。
知识经济中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的上升趋势由这两点也可以得到说明:第一,知识经济成 功地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增 长,从而也提升了发达国家平均利润率;第二,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和 网络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而同时又因其知识和技术优势在中心—外围的国际分工中更多 攫取源源不断的高额利润,从而也客观上提高了其平均利润率,因而一些学者认为:“我们 显然发现,全球化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都一般地上升了”。(朱富强,王胜强:《 全 球化与马克思主义》,载《学海》,2000(4)。)
四、知识经济阶段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趋于上升,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 规律和趋势
我们探讨知识经济阶段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上升的趋势,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要背弃马克思 主义,相反只会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趋势的认识。马克思从 当时工业经济中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出发,发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 律。概言之,他认为,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带来大量的越来越 多的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从而造成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 这些财富却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反过来给无产阶级带来恶劣的后果,形成贫富两极分化, 而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事实上,知识经济中,马克思提出的这一规律即财富与 贫困的两极积累并没有消失,与工业经济阶段相比,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也仅仅是在知 识经济阶段规律存在原因的变化。即在工业经济中,引起贫富的两极积累是由于资本有机构 成的 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带来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所致;而在知识经济中,主要不再是这一原因 ,因为如前文所述,知识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笔者认为是趋于下降的,而在美国新经济中, 体力工人、非熟练工人的结构性失业的增加与“知识工人”结构性就业的增加两种趋势的并 存,也显示了知识经济并不必然会造成如工业经济一样大量的持续增多的相对过剩人口。资 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贫富的两极积累在知识经济中之所以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于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知识参于分配过程,从而在“知识工 人”与其他体力劳动者、非熟练工人之间收入差距加大,“胜利者是未来的知识工人:企业 顾问、工程师、经理人员,他们得到很高的工资;而失败者首先是没受过教育的辅助劳动力 ,很廉价”。(同上书,第35页。)同时在知识经济中,由于知识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还使得 知识阶层的一部分,或是如一些“知识工人”以自身知识入股,或是直接开办企业,他们 “凭借自身力量,特别是对知识资本的追求、自身知识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才能的增长,形成 新财富所有者——知识资本家”。(保健云:《知识资本》,第111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出版社,1999。)如比尔·盖茨初建微软时,没有什么资本,仅以他的知识作为资本投入公 司,并取得30%的股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挥所拥有知识的作用,迅速致富并成为世 界富豪。“知识工人”与其他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加大以及知识资本家的涌现,势必促进 知 识经济中贫富的两极分化。
第二,知识经济中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上升的趋势又无疑会加深发达资本主义原有的资本 家与工人之间的两极分化。“1978年,一个典型的在大公司工作的总经理获得的收入约为一 个典型工人的60倍;在1995年,他的收入是后者的170倍……在过去20年里,最大的赢家显 然是那些控制了生产资料的人——总经理和大股东”。(朱富强,王胜强:《全球化与马克 思主义》,载《学海》,2000(4)。)
而综合上述两点,知识经济中美国等发达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因此日益加剧。“90年代以来 ,美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达到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在美国1%的人拥有全国 家 庭财富的40%左右……1979年,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平均所得是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10倍以 上。到1999年,这个比例已经增加到19/1……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 。(邱爱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收入不均等现象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2 )。)这正好说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发达国家迈进知识经济时仍然存在 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因此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仍是资本主义发 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平均利润率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创造力论文; 投资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