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实践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人士论文,年代论文,统战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主要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上海只有个体工商户109389户,私营企业1604户,(注:《上海经济年鉴(1991),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经济年鉴》编辑部编,三联书店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第88—89页。)而到2004年底,上海的个体工商户达27.5万户,从业人员33.4万人。(注:资料来源于http://www.saac.gov.cn/saac/2005—06/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网站))私营企业近40万户,就业人员已达415万人,占全市在职职工人数的一半以上。(注:罗世谦:《在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建设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浦江同舟》(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管主办)2005年第3期,第4—5页。)上缴税收370.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5.9%。(注:中广网上海2005年5月23日。)注册资本5681.5亿元,同比增长36.1%。(注:新华社,2005年3月4日。)上海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对推动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扩大上海就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上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涌现出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在人员结构上,已由过去的农民和城镇待业青年,发展到包括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分流的行政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队伍。在人员素质方面,其中的代表代表人士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他们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发展壮大,积极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团结、帮助、教育、引导工作,已成为党的统战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1992年2月, 中共上海市委批转市委统战部《关于做好本市工商联工作的意见》提出:工商联要配合党和政府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选拔、培养一支拥护中共领导、能够与中共长期合作的积极分子队伍,并通过他们带动同行“爱国、敬业、守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1998年4月,上海统战部长会议上强调, 要“加强对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坚定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队伍。”2003年,上海市统战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004年5月,市委书记陈良宇在深入民营科技企业调研时指出,“上海不仅要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民营企业排头兵,更要有享誉海内外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他还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要多做团结、教育、服务工作”。
二、上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实践
(一)以政治引导为核心取向,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1.加强政治教育,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举办培训班,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教育和引导。90年代以来,市工商联每年都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集中一段时间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统一战线历史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爱国、敬业、守法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统战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从2003年开始,市工商联和市委党校等部门联合举办非公有经济高层次人才研修班,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接受系统规范的政治教育培训,至2005年,上海已举办了三期这样的研修班,收到了较好效果。二是召开各类座谈会、讨论会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三是开展各项活动,寓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于活动之中。
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党建工作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既是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委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1999年,市委召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目标,并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为此,上海注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这项工作。2000年,市工商联党组制定了《关于加强私营企业会员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召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来落实这项工作。与会的代表人士拟写了《响应书》,向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提出5条倡议, 明确表示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尽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12万多家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高达89.6%,(注:冯小敏主编《中国共产党在上海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62页。)而到2004年,上海私营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比例为94.37%,个体工商户党组织应建已建比例达88.17%。(注:《解放日报》,2004年7月3日。)
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上海市还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优秀分子的入党工作。2001年10月,上海开始研究在民营科技创业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的问题,并制定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以保证这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2002年,上海开始吸收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注:《上海年鉴》(2003)第54页。),这有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3.加大政治安排力度,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能力
1992年2月, 中共上海市委批转市委统战部《关于做好本市工商联工作的意见》规定,要选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安排到各级政协中担任一定职务,在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上海当选和担任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从1992年的54名增加到1997年155人,此外,还有52人担任区(县)工商联副会长。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2002年工商联换届以来,上海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有99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有418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有167人担任市工商联执、常委,占市工商联现有执、常委总数(259名)的64.5%,(注:罗世谦:《在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建设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浦江同舟》(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管主办)2005年第3期,第4—5页。)。通过政治安排,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了,政治思想总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二)以经济性服务工作为重要抓手,有效凝聚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首先,制定并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等,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凝聚力。上海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1992年)、和《补充规定》(1993年)、《关于上海市私营企业与外商举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有关规定通知》(1992年)、《关于本市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998年)、《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1999年)、《上海市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办法》(2001年)等规定、政策和法规文件,废除了许多束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规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上海更加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4年3月, 市政府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题工作会议,强调“各部门要鼓励、支持、有效推进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为落实会议精神,市工商局推出一系列有助于民营企业注册登记和改变经营范围的措施。(注:《文汇报》,2005年1月7日。)2005年5月, 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规定对非公有制经济要实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注:来源www.sh.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0800/node11407/node14405/userob-ject26ai3655.html(上海市政府网站))这些政策和法规,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坚定了他们发展非公经济的信心。
其次,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提供商机。一是组织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参加各地政府来上海举办的经济活动。从2000年开始,市工商联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各地政府来上海举办的此类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二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到国内其他省市进行考察。仅2000—2003年这4年的时间里,上海就组织了27批约200人次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到国内其他省市进行商务考察, 使他们了解信息,并促成了合作项目的开展。三是每年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赴境外开展经贸、商务考查,为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阔视野,获取商机。
再次,开展融资联系、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生活关心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凝聚力。为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1994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私营经济贷款担保基金”,1999年,上海又设立中小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资金,专门为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注:来源新华网2002年2月1日。)截止到2003年7月底,上海运用市、区县财政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累计为中小企业实施担保贷款项目5568项,累计担保贷款额101.5亿元。(注:《解放日报》,2003年8月26日。)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各类专业培训,是上海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又一重要措施。90年代以来,上海重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培训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落实。从2000年,上海开始采用市和区县政府资助、科研机构和成功企业参与的形式,以电视讲座、专题研讨的方式,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需的各种创业培训,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此外,上海市还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实际需求,开展法律援助、生活关心等多种服务工作,探索为上海经济服务的新途径。这些都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对党的凝聚力。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致富不忘回报社会。2000年初,江泽民指出,当前很有必要在广大干部特别是在发展较快地区的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下简称“双思”)的教育活动。上海市委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加“双思”教育活动作为新形式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2000年,市工商联专门下发了《关于在本市工商联非公有制企业会员中深入开展“双思”活动的实施计划》。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回报社会。据统计,2000年至2001年,上海市工商联非公有制会员企业投资光彩事业累计资金已达30251.3万元,捐赠社会公益事业700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35所,累计资金1004万元。
二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投身于光彩事业活动。光彩事业活动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号召而于1994年向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倡议进行的以扶贫开发为主的活动。上海高度重视这一活动,1994年9月,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推动18 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名向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出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的倡议书。1995年12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召开全市光彩事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光彩事业,要坚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参与主体,通过民间渠道进行的方针。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响应市委号召,投身于光彩事业活动,通过兴办项目、兴办教育、培训人才、吸纳就业等形式实现积极的人生追求。1994年9月—1997年6月,上海实施光彩事业投资和贸易项目16个,资助各种社会公益事业金额达2320.19万元,培训贫困地区人员1612人次。(注:张亚培主编《上海工商社团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64页。)1997年8月,上海成立光彩事业促进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光彩活动的指导力度,从而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参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项目推进、促进就业、捐资助学、扶贫济危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据统计,从1997年8月至2004年底,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要是代表人士的企业)已实施完成光彩项目(50万元以上)48项,投资37.14亿元,捐建全国各地光彩希望学校64所,资金总额1826.84万元。(注:《浦江同舟》(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管主办)2005年第1期,第30—31页。)
三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参与再就业工程,参与社会公益事业。1994年至1998年,上海非公有制企业会员累计安排下岗职工31000人。(注:《上海年鉴》(1999)第397页。)为进一步解决上海的再就业问题,1998年7月, 上海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再就业工程工作会议”,与会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向全市非公经济企业发出“让我们积极投身到再就业工程中来”的《倡议书》,广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0年至2004年,上海市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转岗的近百万职工当中,有70万人已转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注:《文汇报》,2005年2月28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回报社会的又一重要方式。从1997年8月至2004年,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事业累计已达4.7亿元。他们的活动已远及海外,如在2004年对印度洋海啸灾区进行的民间捐赠活动中,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组织了普遍的员工捐赠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注:《文汇报》,2005年2月28日。)
三、上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及思考
(一)上海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领导,这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根本。1996年,上海统战工作会议提出要“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高度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工作”。2001年,上海市统战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努力培养一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代表人士队伍”。为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成效,2001年,上海制定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职能部门横向联系制度》,初步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分析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使各有关工作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更有成效。
第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是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基础。90年代以来,上海市委统战部、统战团体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为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上海把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先后开展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评定技术职称、办理出国(境)护照、管理人事档案、提供贷款担保基金、进行创业培训、沟通信息、提供商机、先进表彰、维护合法权益等服务工作,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从而增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第三,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参加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目的。90年代以来上海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为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提供了活动舞台。
(二)对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1.要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牵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负责协调机制。目前,上海已初步在市、区(县)两个层面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使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部门(包括统战部、工商联、工商局、科委、私企协会等)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今后,要进一步理顺统战部门和团体关系,分清职责,提高效率,健全体系,完善机制,为开展对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和制度保障。
2.要做好联谊工作,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友工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其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舞台,创造空间。再次,要注意发挥工商联以及私营企业协会、个体经济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决实际困难。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3.要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注意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上海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一步加大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通过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引导和监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党组织的活动为党员、团员和广大职工欢迎,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理解和支持。
4.要加强政治安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畅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要对现有和将要涌现出的新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经济实力、遵纪守法、参政议政能力、参与公益事业等方面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制定若干操作性强,有一定量化的规章,使得代表人士的选择与政治安排有明确的标准,增强科学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也可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