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要素看社会对教育本体的关注_学校文化论文

从教育要素看社会对教育本体的关注_学校文化论文

从教育诸要素看社会对教育本体应有的关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文,要素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1)01-0080-03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人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影响的结果。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理应是关心和支持的重中之重。为了使“综合管理,多管齐下”的思想落到实处,我们想从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探讨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我国的学校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目标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要想把对教育的关心和帮助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考虑每个要素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我们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出发对人全面发展的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与支持,首先应具体表现为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关心和支持。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虽然是终生的,但到了青年时期,在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之后,即个性(人格)基本形成之后,教育影响的作用就会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关心和支持的重点应放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早期教育比滞后教育的效果好得多,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理应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也应予以相应的重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主要任务。为了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明确规定自己的具体目标,不同目标之间应有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层次关系和递进关系。

确定了目标之后,教师就是实现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的质量、教师工作的实际效能,直接关系着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全社会应当关心教师队伍的状况。具体来说,应关心教师队伍的现状,特别是帮助提高教师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他们的劳动具有无私的奉献性和无比的艰巨性。他们既无显赫的权力地位,又没有特殊的生财之道。为了能够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工作,社会应当主动地关心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待遇。学生家长和学校社区也要关心学校的工作,设法支持和帮助教师提高工作的效能。要使教育工作有实效,就必须将对教师的关心帮助落到实处。对于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能尽如人意的问题,也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应从教师的培训,资格的认定和教师法的落实等方面严格要求。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从原则上讲,家长、教师、学校和政府对我们的下一代都是非常关心的,是愿意尽全力帮助的。但是,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目前,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缺乏深刻的、正确的认识,在有些方面甚至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比如说,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往往会导致出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出现亲子反目、毙子杀母的惨剧。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采取加压、加负的做法,结果却造成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或破罐子破摔的恶果,严重妨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出现,本质上都是由于不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因此,在宣传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宣传和学习,增强按科学规律教育的自觉性,可以说是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实质性的关心和支持。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有关教育问题的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忽视或无知。人们的有些做法往往超越孩子的年龄阶段。例如,在幼儿园时期,有人过早地进行文化课的教学,结果妨害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也有人不考虑孩子人格发展的复杂性,对孩子迁就溺爱、纵容放任,结果造就了孩子自私偏执的恶习,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是不了解孩子们的个别差异,不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却采取简单化、想当然的办法对待,结果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一些本不应当发生的问题,变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自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不了解学习过程的实质和规律,不能按照学习的规律教育学生。例如,不了解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了解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不了解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而采取蛮干的方法,这自然不会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是忽视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这具体地表现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多有议论。当社会上出现了学生犯罪问题、自杀问题、出走逃学问题等等之后,人们往往直接将它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这种看法也有偏颇之处。因为上述问题的出现学校应承担一些责任,但是有一些责任可能在家长方面,也有一些则可能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包括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各有关方面都应当承担责任。当然,学校教育应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特别在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纪律教育等方面都应当加强。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尤其值得大家思考。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真正了解人们的行为规律,也未能正确估计学校教育的功能。人们的行为表现是有规律的,它不仅与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环境的刺激和外界的诱因条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完全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学校的教育不能代替纪律的执行,不能代替法律和制度的实施,更不能取代政府部门的政治举措。因此,在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方面,学校主要负责着塑造行为的责任,但控制行为的主要责任在社会管理环节的各个方面,学校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但是,在德育方面必须明确分清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一般品德教育的目的与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要对不同年龄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要了解不同教育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和递进的关系,然后,从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严加区别,分类进行,才可望收到实际的效果。不要把品德教育政治化,即不要用高深的政治说教代替一般的品德教育。这样不仅会影响品德教育的效果,也会使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也不要把政治教育品德化,即单纯从品德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这样会冲淡政治教育的特质,也会使品德教育失去实效。品德教育是要解决日常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它依赖社会舆论的支持,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大是大非问题,它主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号召,不要搞形式主义,而要深入实际,切实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过程的另一个要素是教材,即教育内容。教育是塑造人们灵魂的模具和资信材料。也就是说,用什么思想文化材料去塑造学生,是关系到人才规格的又一关键问题。总结我们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教育的内容问题确实是需要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决定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部门,更应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品。最近,我遇到一位从日本回国的学者,在谈到日本教育界人士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问题时说,日本学界人士非常看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它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造就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使其遥遥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其它的文化所无法取代的。日本的现代文明即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益于西方的现代文明。他们还认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落后屈辱的悲剧不能归因于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应归因于丢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没有学到西方文明的真缔”。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公民,认真的学习一点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无疑有助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自然,我们还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西方的文化和异域的文化,也要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的宽广胸怀,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文化。文化的选择与人格的塑造是直接相关的。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地方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粗制滥造的平庸学习材料太多,真正的精品材料不够。例如,各级各类学校中流传的大量的考试题目和教学参考,其中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并不多。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控制学习时间或作业量是必要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要选取文化精品,做到少而精,这才是治本之法。特别在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的情况下,不从选取精品的角度出发,只是消极的限制知识的总量,有可能会犯严重的历史性错误。

二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也就是教师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因为对于具有学习兴趣的人而言,再多的学习任务都不会成为负担。

其实,教法学法的问题也是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社会上提出的为学生减负的问题,除了从教材的编选方面用力之外,一定要在教法和学法的改变方面下功夫。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向课堂教学的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我们要鼓励教师和有关教育科研人员积极研究和探索教法和学法的改进,要创造和推广科学的先进的教法学法。这不仅会使学生的负担减轻,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不得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这才是学生感到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学习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只要引导得法,不仅不会成为负担,相反会成为一种乐趣。

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教育环境问题也是人们应当关注的问题。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学校和班级是教育的小环境,学校以外的环境是大环境。这两种环境对于教育的效果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普及九年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对于软件的建设重视不够。例如,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班风的建设关注不够。在大环境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都看好教育这个大市场,向学校伸手,向学生伸手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我们对于想从学校和学生身上捞钱的大环境和市场趋势,应有清醒的估计。教育事业本来是需要社会大量投资的事业,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个急需社会资助的事业。在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努力从各个方面筹措经费,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应是社会必须给予教育事业的最基本的关心和支持。

说到教育环境问题时,还应当注意来至舆论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事业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要素和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的舆论导向会唤起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错误的舆论导向也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干扰和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学校的考试评估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有些人乱提口号,把素质教育和考试评估对立起来,这只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再如,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外活动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但是,也有些人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法学法的改革方面下工夫,反而极力贬低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增加课外活动,这种舍本逐末的倾向,也会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其他许多予教育有关的问题,也面临着一些错误思想或错误意见的干扰与影响。

在舆论宣传方面,如果不考虑从深层解决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实质性问题,不考虑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和面向世界的问题,不考虑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注意教育的规律,就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并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违背教育科学的偏见,也直接妨害着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六十年代极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有关教育问题的偏见,还严重地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头脑。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上必须提倡辩证法,提倡全面性,提倡科学性,提倡讨论和鼓励不同意见的争鸣,要消除一蹴而就的想法,不要搞一哄而起和一哄而散的所谓改革。对那些不考虑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的一刀切的作法,对那些不正视客观规律的随心所欲的指责,对那些违背教育常识的批评,舆论导向都应当有所警戒。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它需要来至社会各方面细心的呵护和亲切的关怀。向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普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应是科学关照的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 2000-04-05

标签:;  ;  ;  ;  

从教育要素看社会对教育本体的关注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