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和儿童同伴交往类型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伴论文,气质论文,类型论文,关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4—0
068—05
1 问题提出
儿童同伴交往类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新课题[1]。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同伴交往能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同伴交往提供的活动领域可以使儿童筛选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从中吸取一部分,扬弃一部分。儿童社会性发展,其自身特征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阐述这一作用,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工作者,而气质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突破口。同伴关系是双边、互动的,会受到儿童和与之交往的同伴双方特征,尤其是气质特征的影响。而儿童气质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得他在与不同人的交往方式、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斯特里劳(Jan Strelau)[2] 的气质调节理论提出行为能量水平是气质的外部特质,有两个与行为能量水平的个体差异有关的气质基本维度,就是反应性与活动性。研究指出,高反应性儿童与他人较少合作,坚持性差,怪异行为多;低反应性儿童则善于与他人合作,坚持性强。活动性是与行为能量水平有关的第二个气质维度,许多气质研究者都提到这个概念。根据个体反应性水平,个体会选择不同刺激水平的活动。儿童的同伴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刺激意义,可以满足一定的个体需要,所以活动性的强弱可以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活动。艾琳娜(Ilina,1961)在更早时期对高中生进行了研究。她发现神经系统灵活性与社会活动存在正相关。庞丽娟(1993)发现各类幼儿的交往积极主动性的特征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1)受欢迎的幼儿喜欢交往,交往积极主动,善于交往;2)被拒绝幼儿与受欢迎幼儿一样,喜欢交往,交往积极主动,但不善于交往;3)被忽视幼儿交往兴趣低,积极主动性差,不太善于交往;4)一般幼儿处于中间水平。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气质的神经特性——灵活性直接影响着同伴关系类型的形成。由于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研究的不断进展,发展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儿童行为抑制性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有资料显示:在2、3岁时测得的对不熟悉事件的行为抑制可预测其在以后生活中与同伴交往时的被动、退缩的社会行为模式(Asnedorpef,1990; Broberg,Lamb,Hvang,1990; Kagan,Reznick,1984,1986,1989)[3—5]。但是,Asendorpf(1990)的研究发现,行为抑制性虽可预测一个儿童对陌生同伴的退缩行为,但它并不能预测与熟悉同伴交往的行为。对中国样本的研究却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陈欣银(1995)在对中国害羞和攻击性儿童的社会及学校适应的研究中发现,抑制性儿童的社会适应良好,他们与同伴形成了积极的关系[4]。王争艳(2000)对中国儿童研究表明,儿童2岁的抑制性能预测其在4岁的陌生同伴交往中的缺乏社交发起行为,抑制性分数高的儿童不能主动接近同伴、邀请同伴和对同伴进行积极的回应。儿童2岁的抑制性能预测其在与陌生同伴一起玩新奇玩具时的主动性的缺乏和退缩。但是,儿童2岁的抑制性不能预测其5岁在幼儿园与熟悉同伴交往的特征。从非抑制发展到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稳定极端抑制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熟悉的幼儿园情境中,老师认为从非抑制发展到抑制的儿童是最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稳定极端抑制的儿童是最受同伴欢迎的儿童[5]。上述研究显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抑制型儿童看法不同,其社会交往地位也不同,同样对气质与儿童同伴关系交往类型的研究所得结论也并不一致。
气质作为儿童自身行为特点对同伴关系类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气质对同伴交往产生的影响,可以为改善不利的同伴交往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心理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被试,在大连市2所普通幼儿园选取小、中、大班4个,其中小班2个(男39人、女53人,平均年龄3岁5个月),中班一个(男27人、女21人,平均年龄4岁7个月),大班一个(男23人、女23人,平均年龄5岁8个月);在大连市一所普通小学选取1~3年级班级6个,每年级各两个班,其中一年级(男57人、女30人,平均年龄6岁11个月),二年级(男66人、女45人,平均年龄7岁10个月),三年级(男53人、女47人,平均年龄8岁10个月)。被试共计484人。
2.2 研究工具和方法
2.2.1 气质教师评定。采用刘文、杨丽珠编制的“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3~9岁)”,该问卷主要包括活动性、情绪性、反应性、专注性和社会抑制性五个维度。问卷由教师填写,填写方式为五点量表,从“从不”到“总是”(评分者信度为0.89,分半信度为0.77,再测信度为0.85~0.96)[6,7]。
2.2.2 限额提名法(restricted nomination)[7],采用正提名法和负提名法,要求幼儿指出他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与班上哪三名小朋友玩,并说出理由。给小学生发放开放式问卷,内容如下:请写出班级中你最喜欢的三名同学的学号和最不喜欢三名同学的学号,并说明理由。
2.3 研究程序
2.3.1 第一学期末(十六周、十七周)发放教师气质问卷对选取的被试进行气质评估。
2.3.2 同伴关系类型的评定(十六周、十七周)
1)测试幼儿园被试班级,在幼儿园集体自由活动时进行。施测前,主试先由班上老师介绍给幼儿,之后与幼儿一起活动、游戏,目的在于使幼儿熟悉主试,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和紧张、不安。待与幼儿充分熟悉,幼儿都将注意转移到自己的活动时,主试选取活动室的一角,在该处既能使幼儿看到全班同伴,又能避免其他小朋友听到,使被试不紧张、担心,同时还能避免其他小朋友来回走动、活动、拿取玩具的影响。按随机选取的方法,逐一叫过每一幼儿并向其提问。提问时,还先让每一幼儿看看全班小朋友,然后再回答。并且正式提问前,还检查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以确保其真正理解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
2)测试小学生。请每班的班主任协助,发放开放式问卷,然后请每名小学生写出三名最喜欢的和三名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学号,并请他们写下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座位适当拉开一段距离,以避免被试在回答开放式问卷时,担心同桌看到引起的紧张。
2.3.3 3个月后再次进行同伴提名的社会测量,程序同上。
2.4 统计处理
首先,将每一名幼儿的正、负提名结果转换成标准分数,并按下述国际通用标准将每一名儿童归入其中一类: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一般。其次,计算两次同伴提名测试的相关;再次采用ANOVA对各种同伴关系类型和气质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相距四周的重测相关系数和幼儿正、负提名分与其外在行为效标间的相关系数作为信度和效度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3~9岁儿童同伴关系类型总体分析
3.1.1 提名法的信度水平
分别计算小、中、大班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儿童前后两次提名结果的正提名分和负提名分的分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儿童提名分数具有较高的信度,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在表中,再测信度最低的为0.71,最高的为0.92。儿童提名分数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个结果可能与儿童随年龄增长其友谊的稳定性逐渐增长有关,也有可能与年幼儿童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对提名法的理解存在波动等有关。
3.1.2 儿童同伴关系基本类型及总体分布
依照国际上幼儿交往类型的通用划分方法进行计算,在被测试的484名儿童中,儿童的同伴关系各类型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在3~9岁儿童群体中,儿童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出现了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2)各类型儿童在总体中的分布比例为:受欢迎儿童占总体的9.70%,被拒绝儿童占8.88%,被忽视儿童则占总体的14.80%,明显高于受欢迎型和被拒绝型,一般儿童占66.5%。
3.2 儿童气质与同伴关系类型关系
气质与儿童同伴关系类型之间的关系见表3。各维度得分的含义是:情绪性得分越高,其情绪激烈性越强,越不稳定;活动性得分越高,其活动强度越大,活动时间越强;反应性得分越高,其敏感性和敏捷性越强;社会抑制维度得分越高,其灵活和适应性越差;专注性维度得分越高,其专注性越强。
3.2.1 儿童的情绪性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从表3可以看出,受欢迎型儿童情绪性维度得分最低,情绪最稳定;被拒绝型儿童得分最高,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得分居中。说明情绪稳定,不易冲动的儿童在同伴中受欢迎。
3.2.2 儿童的活动性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从表3可以看出,受欢迎型儿童活动性水平得分居中,说明适度的活动性水平在同伴中容易被接受;被拒绝型儿童在活动性水平上得分最高,说明过度的活动、不安静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被忽视型儿童的活动性水平得分最低,说明不爱活动的儿童容易被同伴忽视。
3.2.3 儿童的反应性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从表3可以看出,受欢迎型儿童反应性水平最高,说明能敏捷地感知的儿童容易被同伴欢迎、接纳。反应性水平较低,容易被忽视和被拒绝。
3.2.4 儿童的专注性影响着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从表3中可以看出,受欢迎型儿童专注性水平高,被拒绝型儿童专注性水平最低,而被忽视儿童的专注性水平居中。说明高专注性儿童易被同伴接纳、喜爱,而低专注性儿童注意力易分散,易被同伴拒绝;被忽视型儿童也具有较高的专注性水平。
4 讨论
4.1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的总体分布
研究表明,从3岁开始,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已形成了不同的同伴交往类型,各儿童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关系不同。有的儿童在同伴中很受欢迎、被接纳、喜爱,同伴交往地位高,关系和谐;而有的儿童则被同伴所排斥、拒绝,同伴关系紧张,地位较低;还有的儿童被同伴所忽视、冷落,不为同伴所重视;还有的儿童既不为同伴所特别接受、喜爱,也不为同伴所特别排斥、拒绝,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的比例是值得注意的。被忽视儿童在总体中占16.9%,就实际人数而言,如果一个班级35人,则被忽视儿童约有6人,这个比例相当高。由于被忽视儿童又是最易被老师所忽视的,因此值得重视和研究。被拒绝儿童占9.3%,按上述比例计算近3人,在儿童陈述不喜欢的小朋友的理由中,大多数是因为对方经常被老师批评,不听话,因此也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存在并且占有相当的比例。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幼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不能正常地与同伴进行交往,为同伴所拒绝和忽视,幼儿可能会失去学习所需社交技能和学习技能的良好机会,可能对其社会化和良好人格形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4.2 气质对儿童同伴关系类型有显著影响
探讨儿童同伴关系类型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探讨了儿童自身因素——气质对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的形成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和现场提名法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儿童气质对同伴关系类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与任榕娜等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儿童气质类型对社会生活能力可产生影响。另外,杰罗姆·凯根研究认为典型的非抑制性儿童用一种“自由、精力充沛的和自发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他们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很容易开始交往,成为同伴的核心。典型的抑制性儿童对不熟悉的新环境感到焦虑,表现出社交退缩。这一研究结果也部分地支持了我们的研究结论。过去人们往往从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来评价儿童[8]。例如:认为被拒绝儿童是攻击、破坏、霸道等;被忽视儿童是不会关心别人的、自私的等等;在进行短时距追踪研究中发现不少老师对这两类儿童有误解。研究说明气质本身对儿童形成同伴关系类型的影响,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因为儿童的同伴关系部分地取决于同伴之间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与这个儿童的气质相匹配得如何。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儿童都以一种气质特点与同伴开始交往,都能与同伴的期望和教师期望相吻合。研究发现,儿童往往根据教师的态度评价同伴,被拒绝型儿童形成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老师总批评他。因此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而不是采用惩罚、批评或埋怨的态度。研究者将对儿童社交地位发展变化从改善气质的消极特征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和干预实验。
5 结论
5.1 3~9岁儿童同伴关系类型已形成分化,其中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儿童所占总体样本的比例分别为16.9%和9.6%,比例较高值得重视。
5.2 儿童气质对同伴交往类型的形成影响很大,四种同伴关系交往类型在气质各维度上方差检验都达到了差异显著,有着明显不同的气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