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执政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有八十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1]“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党的历史上由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出的题目,答好这道题目、做好这份试卷,党的理论工作者是责无旁贷的。
一、深化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执政规律”的概念、提出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同毛泽东研究战争规律、研究革命战争规律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936年,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出了“战争规律”等一系列概念,就战争规律的发展、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战略防御等问题作了精辟分析和深刻论述。如果说当年的关于战争规律的研究事关中华民族翻身解放,那么今日的关于执政规律的研究则事关“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朝代更替周期率,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同志提出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要求全党同志完成毛泽东、邓小平没有来得及完整地、系统地完成的这一理论研究,在今天就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需要。早在1986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任市长的时候,他就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并指出“领导科学就是指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2]所以,领导规律就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执政规律指的就是执政条件下的领导规律,也即是党政领导工作规律的主要内涵。对于各行各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想克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就必须十分重视对执政规律的研究和掌握。
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党已经执政50余年,党的地位改变了,环境优越了,工作范围更宽了。关于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内容,与执政之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何使党真正“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3]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好、尽可能减少一些曲折和失误,的确是必须好好总结建国五十余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必须好好认识和研究执政规律。
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是总结世界范围内共产党掌权执政的经验教训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建立了国家政权,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而且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垒、相持40多年。可是,1991年之后,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多米诺骨牌”现象出现了,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也就那么四、五家了。这究竟是为什么?1918年,列宁遇刺后,发疯似的人群几乎要把刺客撕成碎片,忍饥挨饿的工人却是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列宁的病情公告:而73年之后,当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黯然离开克里姆林宫的时候,人们却表现出惊人的冷漠,莫斯科街头平静得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必须好好认识和研究执政规律。
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4]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从1918年第一个建立共产党政权的苏联算起,共产党执政国家的历史已经80多年,应该说,研究执政规律的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今天,如果能够肩负起这一特殊使命,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主要内容
规律,又叫法则,即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如同列宁所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5]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客观规律,借以指导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就能成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就会失败。
规律是有层次的;规律不是包罗万象的;规律又是高度概括的,如辩证法就只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规律,又可划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具有如下特点:(1)客观性与必然性;(2)重复性与稳定性;(3)实践性与特殊性。执政规律属于社会规律,具有社会规律的共性。
执政规律,指的是把党派的执政活动当作客体来研究,揭示出执政过程中诸要素,如执政党、人民群众、客观环境等因素,以及诸环节如计划、组织、指挥、决策等之间客观的、内存的必然联系。我们今天重点要研究的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或者说,是对共产党自20世纪初执政以来80多年执政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执政的设想和展望。
(一)理论导向律
理论导向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在科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变成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的理论指导来说的,它揭示了执政的共产党与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联系,揭示了革命导师理论威力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有理论来指导。错误的理论导向,必然导致执政实践的失误。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之一,就是从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后又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始。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江泽民学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以来,在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决策、科技教育、国企改革、干部队伍、组织工作、军队建设、德治法治、统一战线、对外关系、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体系,即江泽民学说。实践证明,这一学说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遵循理论导向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并且深化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
(二)孚众顺民律
孚众顺民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通过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赖,从而保证事业的兴旺和政权的巩固。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说的,它揭示了执政的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决定作用和执政党领导者主观能动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6]遵循孚众顺民规律,目前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至少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正确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感情;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工作方法上努力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相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承认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尽可能避免“官逼民富”之类粗暴的或过激的做法,学会把好事办好;既要关心、帮助一部分已经富起来的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更要有一份同情之心、呵护之行,力求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万万不要忘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载舟之水可以覆舟”这些古训。
(三)务实创新律
务实创新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克服陈规陋习的束缚,既要从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又要大胆地进行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从而保证国家稳步、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来说的,它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原理,又反映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体现了主观能动的巨大作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顾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的共和国史,凡是违反了务实创新规律的,就会失误,就会受到惩罚。遵循务实创新规律,目前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至少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改革、发展、稳定是统一的,三者都必须从目前中国的实际出发,即改革才有出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三权分立”只会造成社会动乱,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闹独立、闹分裂是对中国历史的反动,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构成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六种人员”,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正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7]因此,执政的共产党务必坚持:马列主义老祖宗不能丢,教条主义不能搞,新的探索不能停。“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8]
(四)总揽协调律
总揽协调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特别是通过政府行为发挥执政的作用。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法来说的,它反映了上层建筑之中的权力机关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政权机关相互关系的要求,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党委的核心作用发挥了,人大、政府、政协各方面的职能作用也发挥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了,作为政权的载体就充满活力,载体的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共产党要实施科学的领导,要履行执政的职能,就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要从掌握权力的党政领导机关做起,从党政领导机关的每个领导干部做起;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集思广益,广纳诤言;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监督方面的作用,发挥政协在统战方面的作用,发挥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作用,避免以党代政、党委包揽一切的现象。在加入WTO的条件下,政府更是迫切需要加快自身的改革,从而建立服务型政府、高效强力政府、法治政府、政企分开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共产党必须正确处理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能以党代政、大包大揽;要为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为再造适应加入WTO的政府起到授权和协调的作用。
(五)从严治吏律
从严治吏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对各级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从严选拔、管理和教育,从而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的干部政策来说的,它反映的是事业与人的关系,人与素质的关系,素质提高与辖治、管理、教育、监督的关系,执政职能与各级官员的关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治国之道,惟在得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名言都是说明执政党的各级官员直接关系着执政的效能,影响到执政活动的实效,甚至决定着执政的持续还是中断、成功还是失败,因此,从严治吏是一个古往今来的历史性、现实性的永恒话题。凡是按照这个规律做了的,这个朝代、这个政权就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反之,就会腐败滋生、日趋没落。凡是符合这个规律、有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就能够贯彻落实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研究和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影响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反之,后果则不堪设想。为了从严治吏,首先必须从官员是权力的载体、权力通过官员运作来体现这一理论观点出发,从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必须增补评价干部的标准,除“德、能、勤、绩”四个字外,还应该增加一个“廉”字。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态性,人的劣根的隐蔽性,不受监督的权力对人的腐蚀性,优越地位对人产生腐败现象的诱发性,荣誉和光环导致心理的扭曲性,正是今日有的领导干部“失蹄落马”的理论解释,为了延长对他们防腐的“保鲜期”,重要的措施办法之一,就是加强监督,加强教育,警钟长鸣,标本兼治。从严治吏、建设干部队伍的重点,是领导班子的建设,而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选好“班长”、“一把手”。
(六)梯队储备律
梯队储备律,指的是执政的共产党重视并且落实对年轻干部、尤其是对领导人才的培养教育,使后备干部有足够的、合格的人才储备,从而保证千秋伟业后继有人。这一规律是从共产党的千秋伟业来说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体中作为杰出人物的后备人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另一种涵义的可持续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条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要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及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9]遵循梯队储备规律,关于如何选择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至少应该注意以下要点:在如何选择、确定后备干部的问题上,务必排除感情因素,一定要出以公心、搞五湖四海;在选择的标准问题上,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都必须综合考虑,但德——革命化不能不排在首位,具体地说,作为执政党的执政机关的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与党是一条心的;领导干部应当学学建汉朝、“善将将”的刘邦,敢于使用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强者;领导干部应有识才的慧眼、用人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同时与“宽容”的胸怀气度相配套,即对待年轻干部要容错、容谔、容短、容超。在选拔优秀干部的学历问题上,要从各种行业、各种岗位的实际出发,切一刀,但不要一刀切;学力重于学历,更重要的要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应该提倡:有学历论,不唯学历论,重在真才实学,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尤其应该是这样;绝对化、神圣化地要求高学历,种种弊端已经凸现。
三、“三个代表”是共产党履行执政职能的基本规律
从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来说,“三个代表”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这一段论述,第一次把“三个代表”作为建党80年最重要的经验,因而也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把“三个代表”作为基本规律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三个代表”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三个代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不言而喻,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施促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且促使先进文化的不断前进,这正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灵魂和先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使最广大人民“答应”、“赞成”、“满意”和“高兴”,这正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归宿。因此,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和启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三个代表”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首先,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对当代世界、当今中国进行观察和思考而作出的必然结论,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科学的精神深刻分析国内外、党内外的矛盾而形成的理论成果。综观今日的国外、国内以及各个执政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科技进步)、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这三个决定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基本因素对于制定新世纪党的建设纲领、对于执政地位的巩固,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其次,“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内在地体现了科学的生产力论、社会主义的利益原则和人民群众主体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生产力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理论基石;社会主义的利益原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集中反映,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唯物史观的依据;“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执政的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和另一种概括。再次,“三个代表”思想还包涵着展示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的客观逻辑。一是“能动性原理”的逻辑联系:执政的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即意味着既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又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而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执政的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意味着先进文化对于经济、对于政治的巨大能动作用。二是强调“先进性”的主导原则:讲“生产力”,指的是“先进生产力”;讲“文化”,指的是“先进文化”;讲“利益”,指的是“根本利益”,也即是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相统一的社会进步利益。因此,“三个代表”都体现、强调了先进的主导作用,最终也就是为了永葆执政的共产党的先进性。
总而言之,“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应该贯彻于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因此,千规律,万规律,“三个代表”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这包括四层意思:其一,“三个代表”是根本性的规律。所谓“基本”,指的就是“根基”、“基础”、“起点”、“基点”、“基石”的意思。共产党从建立共和国、开始执政的一天起,在具体行动上实际就以“三个代表”为基准,在指导思想上就包涵着关于“三个代表”的各种不同表述的理论观点;其二,共产党执政的种种规律,包括原则、措施、办法,都与“三个代表”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三个代表”;其三,千规律,万规律,唯此为大。“三个代表”,是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它“始终”起着指导作用、监督作用、统驭作用,而不是阶段性起作用、强调时起作用;其四,“三个代表”集中到一点,就是执政为民,故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又可称为“执政为民律”。“三个代表”,真正是共产党执政最大的道理,什么时候都管用的大道理,大道理必须管住小道理。
50余年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已经证明,理论导向律、孚众顺民律、务实创新律、总揽协调律、从严治吏律、梯队储备律和“三个代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也表现为重复有效性。进入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使它给人以智慧、教人以聪睿,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共同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标签:共产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