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信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525000
摘要:随着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利用,地下室顶板裂缝现象也更加常见。地下室顶板裂缝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并经常使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困惑,因此本文对地下室顶板裂缝的形成原因与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下室顶板;裂缝;原因;处理
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大量兴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更加广泛。这类地下室和地下停车库一般具有平面尺寸大、不设伸缩缝、利用后浇带或预应力结构进行防裂控制,然而混凝土结构开裂现象仍然不绝,尤其是地下室顶板裂缝更为常见,这也成为困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老大难问题。混凝土结构开裂原因较为复杂,既可能是混凝土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施工方的责任,还可能是设计方的原因,亦或环境因素作怪。无论哪方原因,必须有科学可靠的依据才能判定责任归属,因为这关系到各方的经济利益所在。为了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本文对地下室顶板裂缝的形成原因与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1 地下室顶板裂缝形成原因
1.1 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中水泥矿物自身的收缩称为凝缩,混凝土失水引起体积收缩称为干缩[1]。引起凝缩的原因主要是水泥用量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相应地混凝土收缩量也大。反之,水泥用量适当、骨料级配好、弹性模量高的混凝土收缩量小。引起干缩的原因一般是水灰比大、养护不周、混凝土结构表面积大。例如某地下室区域由99.8m×50.4m的矩形和104m×19.1m的弧形组合而成,顶板混凝土强度设计值为C40,实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比设计值偏大,而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混凝土中水泥及掺合料用量大,所以产生了较多的裂缝,部分裂缝宽度已超过0.2mm,并引起渗漏。
1.2 混凝土温差变形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在遇到较大的温度升降变化,所产生的膨胀量或收缩量,在混凝土周界约束限制下,变形应力得不到有效释放,超过混凝土的强度极限就会产生裂缝。例如某地下室超长超大,南北向和东西向总长分别为246m、270m,地下室顶板厚300mm。施工期间以主楼两侧后浇带为界设有临时施工通道,在3、4月份经历多次降温,造成混凝土温差收缩,新混凝土在旧混凝土的制约下受到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于是在顶板上产生平行梁及沿板角部位的裂缝,并主要集中在临时施工通道部位。
1.3 顶板覆土回填较迟引起的裂缝
地下室顶板施工完后未及时覆土,就会使顶板长时间暴露,在温差效应影响下顶板上就容易产生裂缝[2]。例如某地下室长、宽分别为208m和72m,顶板厚150mm,采用C35混凝土,并设置了2条后浇带。后浇带封闭时间是当年10月初,次年1月初回填土,在回填过程中发现顶板长度方向柱间及中部靠近顶板部位出现多道0.05~0.3mm裂缝。根据气象记录,后浇带封闭温度与回填覆土期间最不利温差超过30℃,因温差产生的混凝土温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抗拉强度。针对不同工况下温度应力的计算也表明,最不利的工况就是顶部未回填,从而导致外界温差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
1.4 混凝土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较差,如骨料杂质含量多、粒径与级配不符合要求;配合比不准确、水灰比偏大;搅拌、运输存在问题;到场混凝土坍落度波动大、施工中随意加水;混凝土养护不周等。以上问题均会加大混凝土的收缩量而致混凝土开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泵送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坍落度更大,所以开裂机率更高[3]。某地下室长、宽分别为145.8m和19m,顶板厚500mm,顶板后浇带、施工缝局部等部分有裂缝,同时存在渗漏现象。经分析,这些裂缝与混凝土质量有关。
1.5 后浇带设置不当引起的裂缝
目前,大型地下室多采用后浇带来减少混凝土内部应力,但如果后浇带间距过大,就难以有效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而导致开裂[4]。例如某地下室长、宽分别为101m和87m,顶板厚300mm,在长度方向设置了2条后浇带,宽度方向设置了1条后浇带,3条后浇带宽度都是800mm。顶板被分为6个区块,浇筑时间为5、7月份,后浇带浇筑时间为当年的9、10月份。裂缝在当年8、9月份就开始出现,主要发生在顶板上没有上盖部分,走向与长度方向呈45°角,长度1~16m,并且跨梁、柱,后浇带上无裂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伸缩缝有规定,现浇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露天≯35m,室内≯55m,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加,但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结构收缩的影响。上述后浇带设置间距远超规范要求,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
2 地下室顶板裂缝的处理措施
2.1 顶板裂缝处理时机、方法选择
地下室顶板裂缝属于比较严重的缺陷,会影响使用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所以必须处理,但应选择处理时机和合适的方法。处理时机过早,裂缝仍在发展之中,不仅效果差,多次修补也加大了处理费用,一般应等待混凝土收缩基本完成、裂缝稳定以后再进行处理。裂缝处理方法可根据裂缝性质、宽度选择封闭、灌浆、压力灌浆、粘贴碳纤维布补强等措施。
2.2 裂缝分类处理方法
对于非结构裂缝,表面缝宽小于0.2mm的非贯穿裂缝,不做特别处理。表面缝宽在0.2~0.3mm的裂缝,可采用灌浆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水溶性聚氨酯浆液,表面再以环氧树脂胶泥封闭处理。表面缝宽大于0.3mm的贯穿裂缝必须采用应力灌浆法处理。以下是压力灌浆的两种方法。
(1)开槽法。沿裂缝开宽深为20mm的V型槽。再在槽内敷设1条长约50cm、外径6mm的塑料软管。在管外批刮堵漏王填平V型槽,抽出软管形成1条通道,不断埋管再抽出,就形成沿裂缝长度方向的整条通道。埋管时间隔25cm埋1个注浆嘴。24h后压力灌注环氧树脂,压力为2~3MPa。再过24h拆除注浆嘴。
(2)钻孔法。在裂缝两侧斜向钻孔,孔必须穿入裂缝内部,孔间距200~400mm,两侧的孔呈梅花形分布。孔口安装浆座(注浆嘴),裂缝用JS裂缝修补胶泥封闭。JS胶泥固化后,从裂缝一端开始灌注环氧树脂,下一个浆座冒浆后,立即拧紧堵头,以此类推,所有浆座都冒浆并堵死后,稳压3~5min。环氧树脂硬化后拆除浆座,并将混凝土表面打磨平整。
在裂缝比较集中或者裂缝较宽的部位,可以粘贴碳纤维布补强。对顶板裂缝处理部位进行打磨,再以压缩空气吹净表面浮尘,然后用非活性溶剂擦洗干净。在补强部位刷涂碳纤维布底胶,然后粘贴碳纤维布,粘贴后滚压赶尽空气。粘贴后布表面粘砂处理。一般布宽200mm,长度应超出裂缝首尾端200~300mm。
为了确保整幅顶板无渗漏,可在顶板面上加做1道聚氨酯防水涂膜。
3 结语
地下室顶板裂缝的形成无非是混凝土、施工、设计、环境等因素造成,在顶板施工前就应对顶板开裂因素进行预防,把好混凝土质量关,从设计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结构拉应力,施工过程中合理组织、加强养护,那么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不难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胡晓莲.超长地下室顶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建筑施工,2014,36(12):1380-1381.
[2] 徐茂辉,常亮.某大型地下室的顶板裂缝分析及抗裂措施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2):64-67.
[3] 张玉梅,任生元.某地下车库混凝土裂缝渗漏剖析及对策[J].江苏建筑,2015(5):70-71.
[4] 李俊贤,钱文举,李永成.某工程地下室顶板裂缝问题分析[J].商品混凝土,2012(12):6-7.
论文作者:陈繁荫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裂缝论文; 顶板论文; 混凝土论文; 地下室论文; 应力论文; 原因论文; 温差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