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话语自信
文_谢应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多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需要快步跟上,当前最重要的是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自信。
一、话语自信的基本内涵
话语自信是对话语体系的内容及其表达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和实践证明,成功的话语表达、强势的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话语自信的重要体现。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话语自信的内涵。
第一,话语自信的本质是政治自信。 从学理上说,“话语体系是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影响力制约的,是反映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王莉:“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维度”,《光明日报》2017年9月25日)。话语体系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不同的话语体系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关系,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其背后的政治立场就是维护西方的霸主地位,维护资本的主导地位。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话语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巨大成就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构建与影响力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话语体系的发展,推动中国人民的话语自信不断提升。我们树立中国话语自信,实质上是对我们意识形态的坚定自信。
第二,话语自信通过交流传播得以体现。 在开放、多元和交互式传播的现代舆论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有麦克风”,话语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其社会性也表现得越来越鲜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民传播、全员媒体不断发展。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多向传播、互动传播,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传播平台才能在未来的舆论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全球社交媒体用户已达30多亿,脸谱、优兔、推特以及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传播内容的话语,无论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都需要贴近转型发展的社会,通过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传播方式来扩大自身影响。树立话语自信必须以互动传播为重点,着力体现在网上网下人际传播、社会交流沟通等方面。
(5)煤泥销售困难。因滤饼水分高、粘度大,压滤滞后,不易与其它洗选产品均匀掺合,即使掺合入仓后,也易发生堵仓事故,销售困难。
从奋斗目标看,话语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回望历史,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一系列争夺中凭借硬实力成为赢家,随后西方标准便被用以裁判各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民族过去不仅因为落后而挨打,也因为落后而失语进而挨骂。“话语复兴寄希望于民族复兴,话语复兴也始于民族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个历史性伟大开端,也是中国话语在20世纪中叶走向世界的开始”(何毅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学习时报》2017年5月29日)。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更加有理由树立起坚定的话语自信,用中国话语彰显中国气派,用中国主张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我们也更加迫切需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以自信的话语展现大国思维、大国胸怀,倡导开放包容、创新发展,在交流互鉴、美美与共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传播形态和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树立话语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
二、树立话语自信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思想内核上构建价值标杆,占据道义制高点。 占据道义制高点,是一切舆论工作的“王道”。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必须占据道义制高点才有说服力。无论是在国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还是在国际上争取理解支持,我们都需要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唯如此,我们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掌握舆论主导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等主张均得到全国大多数民众的拥护,成为党发展壮大、建立新中国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主张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积极响应,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站在了道义制高点。电影《流浪地球》取得巨大成功,也在于诠释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树立了价值标杆,占据了道义制高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树立话语自信,必须把占据道义制高点放在突出位置,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和真理性,以道德和正义的力量感召人影响人。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页)当今中国奇迹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成功原因,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得清楚。我们要有这样的话语自觉、话语自信,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积极主动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项目名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391。
从传播过程看,话语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日趋积极,在规模、渠道、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上中国话语在国际的影响偏小偏弱,西方依然把持话语霸权,唱衰中国、抹黑中国的言论不绝于耳,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西方社会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不实行西式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反而取得巨大成功。这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提供了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where S is the entropy, N is the number of carriers, and U is the internal energy.
第三,话语自信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于其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更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认同的意识形态也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凝聚力量、指导实践的精神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话语自信只有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才能从根本上凝心聚魂。只有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之中,话语自信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要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创新的手段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起坚定的话语自信,让人民群众自觉讲自己信服的话,成为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
从逻辑起点看,话语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力量。“四个自信”为树立话语自信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依据,是话语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树立话语自信,首先必须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信心,对中国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本身就是树立话语自信的底色和底气。
三、如何树立话语自信
他把妻子随身携带的挎包打开,一个大档案袋,袋口封着。这就是妻子去省城检举自己的全部材料,十分厚重。他叹了口气。打开,他扫了一眼第一页,顿了一下,迅速翻看其它的,眼睛越瞪越大。原来是不同时期的病情诊断书,各项检查单,厚厚的医生处方单。医院是省心理康复中心。
树立话语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树立话语自信对我们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P2P网络借贷平台已有大约6 000家,但能够正常借贷的仅有2 000家。[4]一些P2P平台由于未在所承诺的营业范围内给相关借款人提供担保而涉嫌非法经营罪;还有一些P2P网贷平台用与平台有高度关联关系的公司为投资人提供担保,借助虚假借款吸纳资金从中获利,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果平台成立之初就是通过虚构不存在的项目来使投资者基于错误的认识投资,其后平台经营不善,设立者携款潜逃等,则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我国一些P2P公司已由“中介者”的角色转变为参加者的角色,涉嫌网络借贷犯罪的相关罪名。
第二,在话语内容上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已深入中国人民的骨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强不息”鼓励创新奋斗,“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强调和谐包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注重以民为本。“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这些独特理念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外民众的推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已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衍生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当把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精神状态、文化素养、历史传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之中,让中国观点成为世界语汇。
第三,在话语对象上贴近不同受众,善用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 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超越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国际社会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要善于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话语转换,把别人听不懂的话语转换为听得懂的话语,把容易引起误解的话语转换为清晰明白的话语。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特点和接受习惯,满足其不同的信息需求,开展精准传播。要善于选择容易激起中外共鸣的故事,通过影像语言、展览展演、形象设计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传递给受众。要准确把握西方价值观的理论渊源、理论实质,辨清其赖以生成的现实条件及其实践命运、理论局限。我们不认同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但完全可以善用国际社会通用的共同价值语言,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合乎我们自身利益的观点和主张,对冲“普世价值”背后的政治图谋。
第四,在讲述方法上善于逻辑自洽,做好舆论引导。 话语的影响力来自于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针对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和颠倒是非,我们在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时,需要充分弘扬中国理论的彻底性和中国实践的合理性,形成逻辑自洽的闭环,增强说服力。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灵活运用说明事实、讲清道理、阐明法理、分析利益、诉诸情感等多种方式争取理解认同。要注意区分处理事实和观点、部分事实和完整事实、小道理和大道理、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以辩证思维认识和阐释我们对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态度。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将“陈情”和“说理”相结合,将抽象的理念融入具体个案、生动故事之中。既要从理论上注意话语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也要用事实说明我们实践的合理性、时代性、先进性。比如,面对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和现状的行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岛内民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民进党当局支持度不断下跌,执政困境加剧。事实胜于雄辩,正确的政策深刻影响人心、深刻塑造大势,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舆论引导。
第五,在传播方式上善用互动传播,广泛深入对外交流。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交流互动式的对话型传播日渐成为主流,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平等对话才是最可能被接受的传播。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心灵契合的基础是坦诚深入地沟通。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有中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所有中国人都要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自信,在对外交往中树立良好中国形象,做好中华文明使者。由于语言、思维、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西方和国外对中国了解仍然非常有限,真正的“中国通”并不多。来华旅游访问的,很多也是走马看花、浮光掠影,更多的则是人云亦云、知之不详,更谈不上心灵相通。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缺少中国声音,我们的对外人文交流水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亲自向外国政要和各界人士讲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深化了友谊,拉近了距离。国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展陈等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今后,对外人文交流应在“广”字和“深”字上下功夫,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将“走出去”和“走进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以人民为主体的民间外交、民间外宣,鼓励推动专家学者、企业家、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多组织、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大胆发表意见。鼓励他们与境外同行和各界人士深交朋友,通过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深入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消除偏见和隔阂,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话语自信。
(作者系中央宣传部港澳台新闻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范丽君)
标签:共产党论文;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凝聚力量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互动传播论文; 中国话语体系论文; 最广大人民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论文; 中央宣传部港澳台新闻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