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雪 马琳娜
(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6)
【摘要】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于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及体重等的影响,分析利拉鲁肽对于疾病的控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近五年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超重及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 30 例,根据患者BMI值的差异,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均为超重患者),和对照组13例(均为肥胖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体重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FBG、2 hPG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此外,患者的SBP、体重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体重,且降低程度与体重关系不大。
【关键词】 利拉鲁肽;超重;2型糖尿病;收缩压;体重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98-02
本文以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超重及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利拉鲁肽对于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及体重的影响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超重及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 30 例,其中男17例,女 1 3例,年龄35~61岁,平均(43.7±11.3) 岁,患者病程1-8年,平均 ( 4.12±1.5) 年。体质指数(BMI)为(26.5±4.1) kg/m2。超重与肥胖判断标准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其中超重指24 kg/m2≤BMI<28 kg/m2,肥胖是指BMI≥28 kg/m2。根据以上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均为超重患者),和对照组13例(均为肥胖患者)。所有入选患者知情同意,均自愿接受利拉鲁肽治疗。排除标准:排除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伴有活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对本药无法耐受的患者;排除入组前3月内,有减肥药用药史或外科减肥手术史的患者;排除拒绝接受利拉鲁肽治疗方案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停用此前的降糖药物使用,首先给予二甲双胍(1.5 g/d)治疗,随后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制造,商品名:诺和力) 联合治疗,起始剂量0.6 mg/d,一次性皮下注射给药,治疗1周后,利拉鲁肽剂量调整为 1.2 mg,共治疗 6 周。
1.3 疗效评价: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血糖(2 hPG)、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体重等指标的改变;记录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FBG、2 hPG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此外,患者的SBP、体重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糖尿病(DM)成为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及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更高,使2型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难度加大[1]。近年来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上升[2]。利拉鲁肽作为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I)类似物,因其除了具有控制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功能以外,还具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以及降低体重等的作用,而且临床实践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3]。
本研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FBG、2 hPG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此外,患者的SBP、体重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利拉鲁肽不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具有缓解作用,还能够起到控制超重患者收缩压和体重的作用。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降低程度与体重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利拉鲁肽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体重,且降低程度与体重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朱梓含.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衍生因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4.
[2]王彩虹.利拉鲁肽治疗超重的2型糖尿病24例临床观察[J]. 今日药学,2014,01:60-62.
[3]陈忻,翟所迪.利拉鲁肽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现状[J]. 中国药学杂志,2011,21:1685-1687.
论文作者:刘梦雪,马琳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患者论文; 收缩压论文; 体重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肥胖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糖尿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