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与政府决策_信息化管理论文

论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与政府决策_信息化管理论文

论信息资源合理配置障碍及政府决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障碍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25X(2009)04-0001-01

纵观三鹿奶粉事件,从顾客的投诉、三鹿公司最初的否认,进而承认事先知情,到媒体大肆披露,历经近半年的时间。三鹿公司知情,石家庄市政府知情,可因为某些利益问题,此事在被遮掩了近半年后才被广大消费者知晓。而此现象不过是奶制品行业的一个潜规则,网络上也在热传该行业的人员几年前就已知晓,有人为了提高奶制品检测质量,在奶源部分添加尿素、三聚氰胺等化学药品。

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为何如此困难?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1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含义

所谓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1]。由于信息的特殊性,信息资源通常具有共享性、无损性、稀缺性等自身特点;同时,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信息资源还具有其他资源的共性,并且信息资源配置规律也遵循其他资源配置规律。

2005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0.625,比2004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瑞典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1.005,居世界之首。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居世界第24位,虽比1995年提高了3位,但总指数仅相当于瑞典的59%。同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增长速度为16.61%,居世界第7位[2]。

从我国各地区来看,2006年,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如北京、上海),北京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68,接近2005年世界排名第11位,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地区日本的水平;上海为0.812,接近2005年世界排名第16位,相当于信息化高水平地区意大利的水平。我国此类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如天津、广东、江苏等10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644,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06倍。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如重庆、湖北、湖南等14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57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如青海等4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52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45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2]。

由此可见,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比较落后,就我国各地区发展而言,也极不平衡。我们把这一问题归纳为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含义,即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对信息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下面,笔者首先分析影响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障碍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政府策略建议。

2 影响信息资源配置的障碍要素

2.1 政府与体制要素

垄断、信息寻租、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割据、垂直领导、地方利益及公共政策水平等都影响着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但在目前,由于某些内部小团体利益的冲突,造成我国信息资源公共政策水平较低、效率较差。比如:在落实中央政府关于离退休职工待遇问题上,虽然中央文件已下达,但是某些省市由于财政问题,却拒不执行。多数离退休职工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内容。又如,2006年以来,面对股市繁荣发展,为什么总有人能比普通投资者更先获得国家政策变化走向,在大涨大跌之际及时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从中谋取利润?这些都是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漏洞的典型案例。

真正有效地配置信息资源,应该在充分掌握我国信息资源分布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管理,加强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并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监督网络。同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提高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各方面发展。

2.2 自然要素

从自然要素来看,中国地大物博,但东、中、西部地区人文地理特点差别很大。如西部各省市区共拥有65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8.65%,人口有3.1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6%。但15-34岁的西部青年约占西部人口总数的29.6%,低于全国青年占总人口的比例(32.47%)2.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0-14岁的人口数约占人口总数的21.5%,略高于全国少儿占总人口的比例(20.51%)。3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西部地区为51.1%,全国为52.98%,两者相差1.8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5-19岁的性别比为118(全国为110.6),20-24岁为106(全国为98.7),25-29岁为104(全国为98.7),30-34岁为97(全国为100)。可以看出,随着年龄段的上升,西部青年的性别比趋于正常;年龄越低,男性青年所占的比例越大。尤其是西部地区0-4岁人口的性别比甚至达到了128[3]。

2.3 社会要素

从社会要素来看,收入水平高低决定人们对某种信息资源消费的可能性,也影响着人们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资源使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资源效用的实现程度往往越大。而人们受教育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将来收入的水平。

调查研究发现,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远弱于全国青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和大学毛入学率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未同等地享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实惠,入学年龄比全国青少年高。2004年,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率达10.3%,西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高达16%-44%。西部青年就业比例低于总体水平,失业率却高于总体水平。从在业人口的行业分布上看,西部社会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65.1%)、制造业(6.8%)、批发零售业(6.7%)和建筑业(5.1%)等行业[3]。

2.4 信息素质与能力要素

信息素质与能力和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关。

调查研究发现,多数西部青年关注时事,电视是西部青年获取时事新闻最主要的媒介,但通过广播、网络获取时事新闻的比例较低。在是否使用过电脑的问题上,东部青年中使用过电脑的比例为28.9%,西部居民中使用过电脑的比例为15.6%。前者是后者的1.85倍[3]。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比较明显,这给西部青年的信息化带来了不利影响。据统计,我国信息化程度排于前10名的省区没有一个在西部,而排列于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数最低的省份西藏自治区信息化总指数仅为0.45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仅相当于北京的52.64%。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7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东部与中西部网民普及差距依然很大[3]。

2.5 信息基础设施要素

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2007年为例:全国电话用户新增8389.1万户,总数突破9亿户,达到91273.4万户。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达到54728.6万户。全国网民新增7300万人,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基础电信企业的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695.7万户,达到1949.0万户,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561.1万户,达到6646.4万户。全国光缆线路长度新增145.7万公里,达到573.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新增5.2万公里,达到77.4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304.7万路端,达到1747.0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836.4万门,达到51116.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24284.3万户,达到85316.3万户。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新增2052.8万个,达到8539.2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368927兆,同比增长43.7%。但从投入上来看,2007年全国电信投入2279.9亿元,投入最多的广东省为238.9亿元,而最少的西藏仅为8.7亿元,整体投入呈现东部地区远远强于西部地区趋势[4]。

3 推进信息资源配置政府策略选择

3.1 完善相关信息资源配置法律环境

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分别制定了信息公开法律规定。美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制定了信息公开法。欧盟大多数国家也都制定了信息公开法[5]。这些法律的出台都在一定意义上使政务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成为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6]已经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通过信息公开,使公众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依法公开、公平地获取信息资源,标志着我国信息公开制度正在走向完善。该条例的实施具有以下作用:

(1)制定信息公开制度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信息垄断。(2)鼓励信息资源开发与再利用。该规定明确了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给申请者,并且对费用问题做了相关规定。(3)鼓励电子政务的建设,使公众能更为便捷地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各级政府形成的文件等能通过电子政务直接获得,避免了在上级决策落实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下级政府对政策及规定拒不公开的现象发生。

然而仅仅一部条例是不够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

(1)对于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哪些信息是必须第一时间公开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几个月后公开的,条例中界定不明显,容易出现漏洞。(2)条例虽然规定了可以通过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对信息公开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但考核的标准如何制定、社会评议制度的可操作性仍然值得商榷。(3)信息公开条例是针对全国而言的,而各个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行政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此条例在执行时,应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同时对地方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培训是必要的。此外,作为补充,如何确保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不矛盾?如何确保地方政府的贯彻实施?都期待与该条例相关的配套法律尽快出台。(4)仅仅政府信息透明公开是不够的,对于某些非政府机构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如证券市场等)。(5)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原有信息资源相关法律应及时修订。

3.2 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长指数过去20年都保持在20%以上,近期回落至8.9%左右,仍居世界前列[2]。这说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增长过程,已经步入稳定向前发展的轨道。然而,相对世界水平而言,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普遍落后,这不单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上,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方面。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而忽略巨大差距的存在。持续稳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我国良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基础条件。

3.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对我国东部信息资源配置相对合理的地区,应采取的策略是继续保持现有政策,稳定发展教育,持续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居民信息素养。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从政策、教育、经济、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扶持。

标签:;  ;  ;  ;  

论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与政府决策_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