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研究小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研究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研究小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研究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课题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课题组论文,新趋势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争论值得关注

“当代性”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一 些新锐学者有意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使用“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思想” 这样的词语,似乎怀有至少从字面上把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 开来的打算。就此而言,考虑到马克思本人是否愿意把他的学说称为“哲学”尚可存疑 ,则一般性地谈论“马克思的思想”似乎显得更为稳妥。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用语问题。所以一般性地谈论“马克思的思想”更为稳 妥些。我们看到,在有关当代性问题的争论中常常夹杂着一种执拗的声音,即“回到马 克思”。按照这一要求,是从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人们为这一“返回”的姿态设想 了许多不同的办法,或曰“返本”,或曰“走近”。不管这些途径从解释学上说存在着 什么问题,但这似乎表明了这样一种想法,即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谈论 “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并不是一回事。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被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时候,人们并非一下子就意识到 会出现一种要求“回到马克思本人”的强烈愿望。人们只是感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 的哲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大都已经为我们所熟知。看起来,马克 思主义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提出自己的当代性问题并设法从各种新 的角度加以论证。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并不把论证自己的当代性当作一个问题,因为 据说这种当代性由于其“开放”性质而能够自然地获得。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想象 在“当代性”这一问题的提法中包含着对传统的强烈不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称谓本身就是这一传统的标记。因此,尽管人们并不一定非 得要求回到马克思本人不可,但是有意强调“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思想”,这本身 也就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的最初步的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你希 望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那么你正好应当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搁置起来, 这里有一个“去蔽”或者“解蔽”的问题。正是马克思本人而不是其他人才“仍然是我 们的同时代人”。另一方面,人们也谈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面临压力所产生的另一种可能的态度。但是,在如何建立一种当代形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问题上,人们似乎仍然一筹莫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一个问题,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的 “争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看来,我们正目睹一个“解释”的时代的来临。但是危险 并不在于解释,而在于独断的解释,人们都乐于误以为自己的解释是真理。实际上,这 又走到了解释的反面。真正的解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哲学发展了数千年,却难以摆脱 自己的性格弱点:独断。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厌弃哲学是有道理的。在同样的意义上 ,马克思也会厌弃我们这些没有“哲学头脑”的后来人,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哲学本身也 表现出独特的当代性,他依然冷峻地说,让“哲学家们”去解释世界吧,让其他的人来 改造世界。

问题在于,当“当代性”被理解为一个独立的理论问题时,这个问题就离真正的理论 越来越远。“发展”或者“挽救”某种思想并不是对这种思想的当代性的证明。尤其是 ,“当代性”对于任何思想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我们当 然也可以说马克思“终结了全部的理性形而上学”,可以让马克思附丽于“西方现代哲 学”或者甚至“后现代西方哲学”,以为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的某种证明。但 是,如果我们以为这么做就能让马克思感到高兴,那么我们所证明的也许只不过是我们 自己的“天真意识”罢了。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研究小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研究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