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现行审校制度适用性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探析论文,制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网络出版审校制度现状
网络出版发展很快,但因为历史短,所以对于网络出版的管理规定和文件还不是很全面。对于审校制度,暂时还没有出台操作规范,所以一直以来,国内的网络出版很大程度上沿用图书出版流程,在审校制度上,采用的是与图书出版相同的“三审三校”制。
图书出版经过长期发展,其出版流程已经基本完善。网络出版与图书出版同作为出版形式,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网络出版沿用图书出版流程中的“三审三校”制度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网络出版能否完全沿用图书的审校制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出版物是与图书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
网络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介质上,用视觉和听觉读取信息;而图书是将图、文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纸介质上,直接通过视觉就可读取信息。图1为人类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书的审校主要是属于静态视觉工作,而网络出版物的审校,不仅包含静态视觉的内容,还包括动态视觉的内容和听觉内容等多媒体信息,而视觉与听觉对人的作用力是不同的。
图1 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形式①
三、视觉与听觉对人作用力的对比实验
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同为物理感官,但由于它们的机制有区别,对人产生的作用力也有不同。
为了证实静态视觉、动态视觉、听觉、视听结合对人的不同作用力和影响力,笔者做了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主体】某校100名学生。
【实验流程】
①实验主体分组
学生被平均分成四组,每组25人,分别被安排于4个房间。第1组参与静态视觉作用力影响研究实验,第2组参与动态视觉作用力影响研究实验,第3组参与听觉作用力影响研究实验,第4组参与视听结合作用力影响研究实验。
②材料准备
以一份学生均未看过的文章《诚信》为原始素材,为4个小组分别制作相关材料。
为第1组准备静态视觉实验素材:小说文本打印件;为第2组准备动态视觉实验素材:幻灯片文字滚动文件;为第3组准备听觉实验素材:录音文件(由汉语言专业老师用标准普通话按小说文字原稿录制);为第4组准备视听结合实验素材:视听结合文件(幻灯片中有滚动文字加同步录音播放)。
100份相同问卷,问卷中包含关于材料的10道选择题。
③开始实验
第1组阅读时间与第2、3、4组的文件播放时间均为13分钟。13分钟后,学生填写问卷,3分钟后交卷。
④数据统计
“答错题数”为平均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对人的作用力”=“1-答题错误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有更强的接收能力。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最多可以有82%通过静态视觉通道到达人们心智。
对于动态视觉,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主要部分是情节,至于动态表现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不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动态视觉不如静态视觉的影响力大,一般人只能获取全部播放信息的77%。
声音在人的心智里一闪而过,再加上声音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力没有视觉信息那么强烈。例如,只凭借听觉去记忆单词,一个月后测验,其遗忘率高达85%。只凭借视觉去记忆,一个月后测验,其遗忘率降至75%。另外,听觉传达的速度是视觉传达的1/2,单凭听觉,每分钟只能传达一百多个字,而视觉却可以达到三百多个字,所以,相同的时间内,静态视觉信息更方便我们加深和巩固。
视听结合的材料为有滚动文字幻灯片和同步录音播放,这与网络出版审校材料类似。如果我们选择同步观看滚动文字和收听录音,录音信息会把我们的视觉限制在对应的文字上,我们很难因为视觉信息传达速度快而把视觉调整在重点文字上,而且重点文字显示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我们观看滚动文字和收听录音不同步,那等于考察单独的动态视觉或听觉对人的作用力。连续播放的动态信息不如纯静态文本文件容易抓住重点,所以通过视听双重作用,其影响力比单独的动态视觉、听觉影响力要大,但比静态视觉影响力要小3%。②
【实验结论】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人的作用力大小排序为:静态视觉>视听结合>动态视觉>听觉。
四、“三审三校”制度不能满足网络出版个性要求
将实验结果应用到编辑出版行业的审校制度,不难发现,网络出版沿用图书的“三审三校”制度是不合适的。
1.图书与网络出版物记录信息的方式不同决定了其审校制应有所不同
静态视觉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它们塑造凝固不变的空间而不具备时间因素,读者只要凭借视觉感官就可直接感受到十分具体、固定和一目了然的作品内容。因此对于图书,审校者可以通过视觉通道一次性获取关于图书内容的大部分信息。③
而网络出版在审校过程中,既有静态视觉信息、动态视觉信息,又有听觉信息。画面和声音瞬间即逝,人的思维和注意力马上要转到下一时间点的画面和声音上,因此对于某一时间点上的画面和声音的印象就不是很直观和具体,所以动态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出现的小错误很容易被忽视。只有多听多看,才能发现其中一些难以发现的问题。
2.网络出版物的信息量比图书大
图书中所含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均为二维,也可利用透视、颜色、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三维空间的假象。
对于网络出版物,显示器是二维的显示方式,和纸张一样,但因为节目中的内容是动态的,很多画面是用专门的三维工具(如3D-Max)制作的,其三维效果更直观强烈。③就信息量而言,网络出版物中所表现的三维信息所含的信息量要比图书中的二维信息量多得多,而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且单位时间内所接收的信息越少,人的印象就越深刻,心智对所吸收的信息的分析效率就越高。所以,为了对收到的每一个信息进行与书稿中的信息一样全面的分析,网络出版物审校者需要花费比审校书稿多得多的时间。
3.听觉视觉结合的作用效果不能决定网络出版审校次数
协同作用是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发挥作用,实验数据也表明,视听结合能加深记忆,对人的作用力达到79%。可能有人认为,网络出版物的信息属于视听结合形式作用于人,应该按视听结合的作用力来决定审校次数。实则不然,因为网络出版物中除了有静态视觉、动态视觉、听觉结合作用的信息,还有很多以单一信息形式单独作用于人的信息,而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错误正是编辑审稿目的,所以,审校次数应参考的是会引起最多审稿次数的因素(对于网络出版物来说即为听觉)。④
4.网络出版物审校次数不是越多越好
出版单位要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审校次数还得考虑到出版周期和编辑人员的结构机制问题。一方面,审校次数越多,周期越长,出版周期就会加长,这对提高经济效益是不利的,特别是一些时效性很强的网络出版物,过了时效期其销售额就会大幅下降。从这一点来说,审校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每审校一次,就需要额外投入编辑人员,投入太多的编辑人员对效益优化不利。⑤
五、对网络出版审校制度的构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出版物与图书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审校难度的差异,要正确对待网络出版物与图书出版规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不加分析,统统照搬后者的审校模式。图书的“三审三校”制很难保证网络出版物的出版质量,而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审校的次数又不能太多。因此,四次审校是国内网络出版暂时可以考虑实施的较合适的审校制度。至于具体操作方法,笔者提出如下方案:
初次审校。首先,网络出版物生产单位的各部门制作组长需要对自己领导的团队制作完成的内容进行审校。他们不仅需要像审校传统出版物一样审校网络出版物内容、形式上有无问题,还要有各自的专项审校内容,如脚本作者需要进一步审校依据其创作脚本制作的出版物是否依托创作大纲,其他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是否与脚本相符;画面设计师需要审校出版物显示画面的背景颜色、字体格式、画面布局;交互性设计师需要审校出版物页面之间的出入路径和整个出版物的浏览路径是否符合逻辑,设计的用户接口是否合理;讲授设计师需要审校出版物图、文、声、像各方面内容的详尽程度是否与难易程度相符;动画设计师需要审校其团队制作的动画或数字化后的拍摄录像是否连贯、清晰、合理等;程序设计师需要审校加入同步信号后图、文、声、像信息集成效果是否理想;音响设计师需要审校背景音乐选择是否得当,音响效果是否理想,声音是否加在画面的合适位置播放。
二次审校。网络出版物生产单位各部门领导(负责人)对其所属部门的相关内容展开二次审校,审校过程中关注初次审校意见。文档设计部主任对出版物文字内容、原始脚本进行审校;画面设计部主任对出版物静态、动态画面进一步审校;结构设计部主任对交互性设计师、讲授设计师、程序设计师设计的网络出版物结构和程序的合理性进行审校;声音制作部主任进一步审校声音是否理想,与画面是否同步。
三次审校。第三次审校由本出版物的创作编导完成,他领导着各制作部门的负责人。在审校过程中,创作编导不仅要检查出版物是否符合自己之前提出的创作大纲,还要对出版物各方面内容展开综合审校,并对出版物思想政治倾向、内容、观点、材料、逻辑、结构、文字、表达等各方面进一步把关。针对初审校、二审校提出的问题,创作编导给出解决办法。
四次审校。第四次审校工作由网络出版公司(或网络出版社)总负责人或其委托的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根据具体情况,四次审校可以审校全稿,也可以根据前三次审校提出的问题抽审部分内容,对出版物的质量最终把关,考虑是否出版,并给出书面决定性意见。
注释:
①晓舞.揭开记忆之谜[EB/OL].(2007-05-15).http://blog.hjenglish.com/xiaowu/articles/715267.html.
②王刚,王芳.试析视觉、听觉在审美中的不同特点.榆林学院学报,2004(2):98-99.
③眭蔚.网络出版的利弊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网络与信息,2009(2):20-22.
④赵麦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过程刷“旧颜”焕“新彩”.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65-66.
⑤黄凯卿.电子出版学科建设浅议.出版科学,2003(3):46-47.
标签:听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