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显云
(贺州广济医院 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 目的:分析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我院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采用对应的管理组织机构,设定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的责任分层级管理模式,同时加强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对比实施前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结果:通过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的整体护理水平,优质护理得分、病室管理得分以及基础护理得分等明显高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此外,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同样显著。结论:将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促进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改善,推动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改善护患关系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332-02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行业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护理质量改进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因此,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积极与时代接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通过激励手段等提高其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充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优化组织护士的人力资源,全面发挥出各级护士的能力,帮助其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本文对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观察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的60位护士进行研究,开展分层级管理模式,将其作为研究组。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52岁,平均年龄为(36.3±7.2)岁;选择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之前的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的62名护士进行研究,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54岁,平均年龄为(37.1±7.6)岁。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首先构建层级管理组织机构: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的60位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由7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士长对本次管理工作负责,重要管理内容是针对护理人员的特性制定科学可行的技术培训计划、分析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进行考核与选拔[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层级设置:按照“能力优先”的原则,对护士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构建出一致以能力作为主导的阶梯式管理团队,能够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科室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基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护龄的长短和工作经验丰富与否等对其进行分层,严格按照分层级上岗操作机制进行。护士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管理者的作用,对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不同层级的护理安排不同的护理任务,确保分工明确、责任主体清晰。通过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反馈机制,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3]。大多数情况下,年资更高、级别更高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也要更高,在护理管理中应当将其作为护理会诊以及质量控制的主导力量,对下级护士的工作进行督导。此外,为了提高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其工作质量进行所得分配。按照层级的高低、工作质量的高低与之奖金分配、职称评定以及晋升发展等结合起来确定绩效。
(3)分工协作:护士长对科室中的护理管理工作负责,责任护士则协助护士长对科室进行管理。 高级责任护士除了指导初级责任护士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护理情况,对入院指导、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到出院指导全方面予以监督和改进。此外,基于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原则,还应当督促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工作,动态的对其进度进行跟进。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对低层级护士的护理人去进行分配、组织护士处理临床疑难病例、指导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机体状况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促进基础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水平。初级责任护士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护理操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4)排班方法:根据护士的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素等要求合理安排排班,采用弹性排班的方式,增加看病高峰期以及薄弱时间段的护士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反复交接班造成的错乱,降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百分比(%)与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卡方值/t值检验。以P<0.05代表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 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的对比
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为(90.54±7.25)分、病室管理质量得分为(88.54±7.63)分、优质护理得分为(86.39±8.01)分;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之后,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为(97.83±5.75)分、病室管理质量得分为(97.51±6.02)分、优质护理得分为(95.88±6.74)分。对比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
随机抽取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的20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施前,对本次护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23例、满意的患者有62例、不满意的患者有15例,总的护理满意度为87.5%;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之后,对护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34例、表示满意的患者有62例、不满意的患者为4例,护理满意度为98.0%。对比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就我国目前的护理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实际护理工作中以操作技能的提高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护理管理水平的改善。操作过程中没有重视护理的职称高低、操作水平高低等实际情况,而是按照护理项目进行分配,整体工作较为散乱,护理管理的整体性以及延续性较差。此外,还存在护理人员配置不均衡、单班制等问题,护理人员的压力较大、工作强度也较大,容易出现疲劳、厌倦等现象。本院中,对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应用分层级管理,合理调度护士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满意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的需求[5]。根据护理岗位的不同履行不一样的职责,保证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完成。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等实际资料进行分层级考核与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为其职业发展确定良好的方向。最终,本组研究中,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之后的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对比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之前的差异显著,提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2] 姚红娣.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73-74.
[3] 郭卫丽,吴帆,郭颖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0):1401-1402,1403.
[4] 王子迎,吴勇娟,王炜等.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2):90-92.
[5] 王娴,张洁,方谊等.层级与绩效相结合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6):742-746.
论文作者:雷显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层级论文; 护士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质量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论文;